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突破信息化瓶颈期

  • 投稿馬总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12次
  • 评分4
  • 34
  • 0

2007年开始,行业主管部门采用资质就位方式推进信息化,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加大信息化力度,采用了多种实施方式,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至今仍未突破初级阶段的应用水平,行业信息化已经进入由初级阶段迈向深化阶段的瓶颈期。

文 邓和平

行业信息化进入瓶颈期

经过启蒙、起步及普及阶段(统称为初级阶段)的努力,行业信息化达到了初级阶段目标:拥有大量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信息化工具广泛应用、专业化软件及部门级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但行业信息化持续徘徊在初级应用水平: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系统流程化、集成化上线水平低,信息共享程度低,管理融合度低,信息化价值贡献度低。行业信息化迫切需要向更高阶段提升。业内就如何深化信息化展开了多种形式探索。2007年开始,行业主管部门采用资质就位方式推进信息化提升,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加大信息化力度,采用了多种实施方式(加大资金投入、 把手亲自挂帅、第三方参与、管理咨询、流程梳理、管理标准化、量身定制、合作开发、直接引进国产或国外erp系统等),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至今仍未突破初级阶段的应用水平,行业信息化已经进入由初级阶段迈向深化阶段的瓶颈期。为什么会出现瓶颈期

在初级阶段,行业之间差别不大,可以通过购买通用软件或简单二次开发满足需求。深化阶段信息化呈现出巨大的行业差异性。工程建设行业的业务复杂性与目前信息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出现信息化瓶颈期。

业务的复杂性。工程项目是一次性产品,一次性实施过程,不可重复与复制,具有非标准化的客观属性。项目施工过程(生产过程)及资源配置充满不确定因素影响,不仅生产对象变化,生产要素包括人员、材料、设备也在变化,业务流程具有松耦合及不能固化的特性,诸多复杂因素给信息化带来很大挑战。实践证明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制造业的ERP系统难以适应项目生产过程管控,标准化的流程引擎不能很好发挥实际效用。

网络的局限性。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目前的网络发展还不能保证完全覆盖每一个角落。工程项目往往位于偏僻之地,网络条件不能与中心城市相比,窄带、不稳定、甚至没有网络信号时常困扰项目部。项目现场即使有网络,也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建立在良好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在项目部的使用效果往往不佳,用户体验差,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要求。在网络条件受限环境下如何平衡系统易用性与系统集成性是设计上的一道难题。

标准化问题。建筑企业管理标准化基础簿弱,建筑定额、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工艺工法等具有统计特性,难以绝对精细化、标准化,营销、生产、采购、人力、设备、财务等业务系统除了具有行业特性外还带有企业个性化色彩,需要定制设计,增加了系统设计上的困难。

业务多元化影响。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呈现业务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的项目施工业务外,还涉及投资、BT、BOT、EPC等其他业务形态,增加了管理复杂性,对信息化带来新的挑战。

管理本身的复杂性。管理学是不同于数学、物理的学科,管理系统难以绝对量化。管理的核心是关于人的问题,对人的管理不能完全工具化,要有人性化、差异化的考虑。成功的管理案例大多只能当个案借鉴与参考,不能按普世规律套用。管理系统是人机交互系统,远比自控系统复杂。国内工程建设行业还具有典型中国特色,在管理模式、管理架构、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国外同类企业有很大差异。国际上一些知名管理软件在国内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引进国外管理软件强行改变企业管理模式,意味着用技术改变管理体制、文化与传统,往往行不通。

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硬件、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网络等虽然相对成熟,但计算机的二进制逻辑原理及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至今未变。在面对管理系统中非程序化、非标准化的随机事务,尤其是模糊问题时,计算机存在技术局限性,需要通过人机交互弥补(不存在绝对自动化的管理)。软件开发至今还是 项手工劳动。软件开发工厂化目前还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愿望。用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比拟软件开发自动化是一种误导。这种技术局限性还将长期伴随管理信息化过程。

以上列举的6点在初级阶段影响不大,但在深化阶段至关重要。

瓶颈期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没有意识到瓶颈期的出现,加上思维惯性的影响,继续采用初级阶段的思路与方法,低估深化阶段信息化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混淆工具软件与管理系统的巨大差异,忽视行业差异性在深化阶段的影响(初级阶段行业差异性影响不明显),导致出现“跨跃式”推进信息化现象:草率加大投入、滥用行政推进力、不科学的考核、不切实际的标准化,最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像HR、财务等系统,在初级阶段不同行业之、司可以通用,深化阶段差异极大,不可通用。

二是不重视信息化规律总结,没有从失败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及时调整信息化策略,盲目重复投入,重建系统,重蹈覆辙,重复失败。

三是专业公司没有及时调整业务模式、技术架构,不适应深化阶段的要求,没有找到有效的深化信息化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手段,继续采用工具化设计与标准化产品应对深化阶段的目标要求。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一些专业公司退出了这一市场,一些专业公司调整业务只做工具化软件,也有一些专业公司倒闭了。

四是用户继续采用初级阶段的购买方式深化信息化,没有意识到深化阶段的信息化需要用户全程参与,长期介入。因此,用户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也没有交钥匙工程。

五是信息化建设资源浪费。因判断与决策失误造成许多花费巨大的项目没有产生实际应用价值,信息化投入打了水漂。另一方面,资金大量投入在不能落地的管理咨询、认证化的培训、过度的系统安全保护上,面向深化阶段的核心业务研究,面向行业的系统研究等投入不足。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六是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信息化反复出现失误,持续徘徊,找不准瓶颈期的突破口。

有关瓶颈期的主要认识误区

误区1: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推进力度不够,导致信息化不能深入。为什么不宜强调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是没有领导支持许多工作难以开展,过度强调一把手工程也不切实际。企业领导大多不具备信息化专业背景,难以从专业层面把握信息化决策。二是信息化的规律还在探索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要求领导用强大的行政力去推进还不成熟的信息化系统,是极端冒险的做法,往往造成资源浪费的后果。三是领导可以从战略层面支持信息化工作、保障工作条件,但对复杂的系统实施过程不宜介入太深、过问太细,特别要注意慎用行政推动力。四是系统上线不顺,仅从技术逻辑去分析,往往把原因归结为用户消极所致,希望靠一把手来推进。如果换种角度去思考,可能会发现系统设计有问题(实际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设计不合理的管理系统不可能靠行政力变为合理。

误区2: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信息化持续推进。为什么不能盲目强调加大信息化投入?一是信息化基础研究是国家层面甚至全球性的战略行为,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通用的信息化工具产品开发也需要大量资金。但是企业的管理系统开发是项目行为,成本敏感。二是信息技术是辅助企业管理的一种现代化工具手段,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益。如果信息化的投入超过了带来的价值,超过了边际效益,信息化对企业而言就失去了意义。三是建筑企业是微利企业,更要注意信息化的投入产出问题。信息化投入至少不能超过边际成本,不能超过人工系统成本。四是不抓住问题的本质,花钱未必能解决问题。

误区3:企业管理水平低,没有标准化,阻碍了信息化进程与实施效果。为什么不能过分强调标准化? 是标准化问题是工程建设行业的一块短板,但也是这个行业的固有特性。建筑业具有随机性、非标准的属性。建筑业的标准化是一项复杂长期动态的系统过程,甚至难以固化。不能参照制造、金融等其他行业标准搞建筑业标准化,不能按照工厂化模式进行项目管理。二是即使管理标准化已非常到位,也不能保证信息系统成功。管理标准化对系统有影响,但不是决定系统成败的关键因素。三是信息化与标准化是长期互相促进的关系,是弱关联的因果关系。

误区4:总体规划水平不高,导致大量信息孤岛。为什么不能夸大总体规划(顶层设计)的作用?一是总体规划水平高低与否不是信息孤岛的原因,也不是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保证。信息化规划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规划甚至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二是信息孤岛是复杂的大系统现象,也是信息化的阶段性现象,不是靠信息规划来解决的。建立行业标准更有实际意义。

误区5:信息化是一场变革,要靠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为什么不宣强调靠行业主管部门强制推进信息化? 是在国内市场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下,政府已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企业信息化更多是企业的市场行为,驱动力来自市场竞争、提升管理的内在需求。三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不宜过分依赖高层行政干预,资质就位已有这方面的教训。

误区6:信息化中技术不是问题,管理才是关键。为什么不能片面采用管理思维对待信息化建设(反之亦然)?一是以往的行业信息化实践中,过多从管理的角度看信息化,直接用管理的(范畴)概念、方法指导信息化实践,认为在管理信息化中技术不是司题,管理才是关键,管理决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成败。二是将信息系统失败的原因股脑归结到企业的管理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领导意识及重视程度、企业投资力度,乃至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政策的支持度等,没有注意到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差异,没有意识到仅有管理理念与提升管理的愿望是不够的,有了良好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并不能保证信息系统就能成功实施。三是管理与信息技术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在管理上建立了十分合理的制度、流程、标准,并不意味着能在信息系统中合理实现。这一点除了行业大量实践证实外,也有逻辑上的合理解释。信息技术在面对管理时,不仅存在技术瓶颈,还存在逻辑断裂。

对信息化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现象,彼此角度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只要能实事求是,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对信息化有益无害。行业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项带有探索特点的实践过程。深化信息化过程中会出现无数个为什么,需要不断思考与分析,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正确与否。遇到司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有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对瓶颈期的出现,如果不深入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继续在误区中前行,必然还会反复徘徊,延长瓶颈期,继续拉大与其他行业在信息化上的差距。突破瓶颈期的几点建议

抓住突破瓶颈的系统关键点。一是系统整合。系统整合涉及系统架构、门户、单点登录、账号与权限、消息、流程、系统接口、数据标准等。这是深化信息化应用的技术基础,影响系统的协同化流程化应用,影响信息可共享性。目前在系统软件技术层面已具备系统整合的能力,但还没有建立行业应用层面信息化系统整合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二是协同与流程。协同与流程管理是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总体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但不能用生产线的模式设计管理流程。还要特别注意建筑企业的特殊性,不要强求流程完全自动化,否则系统难以经受管理活动的实际考验。这些要求与目前市场上的成熟产品有较大差异。

三是业务系统深化与优化。包括市场、客户、预算、进度、安全、质量、计划、统计、物资、设备、人力、财务、成本等业务系统,这些系统既有行业特色还有企业个性色彩。要既满足用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兼顾软件通用性。要考虑网络环境制约又要兼顾系统整合的要求。这一点目前没有捷径可走,要有耐性花功夫去做,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完善过程。不要企图用一套系统满足所有企业的管理需求,也不要简单照搬其他行业类似系统业务模式。

四是建立标准与规范。通过制定开放的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为系统整合及信息共享奠定基础。这一点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涉及信息技术与行业法规及管理特性的融合,在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也是一场挑战。(注:为什么不存在因特网孤岛,原因就在于全球建立了开放的网络标准,网络通讯}力、议,保证了全球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的互联互通。)

注意影响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是新技术陷阱。随着BIM、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给行业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影响。~些专业公司用新技术作包装,鼓励企业用新技术方案解决信息化难题。行业信息化基础还不坚实,瓶颈难题来自业务特性与信息技术本质差异,不是目前新技术可以马上解决的,盲目跟风会得不偿失。

二是信息化安全泥潭。国家对信息化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形成了 种影响氛围。在信息化安全问题上,系统安全与系统可用性是对矛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平衡。目前要注意的是,合理面对系统安全问题,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过分夸大,不宜将信息化安全等级定的过高。工作重心应放在核心业务信息化的建设上,尽快让信息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培育。行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问题不会马上解决,既不能靠花钱解决,也不能靠引进解决。只能在开展信息化过程中培养人才。未来一段时期人才问题将是制约行业信息化深化发展的瓶颈约束。企业要意识到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与企业管理、制度、文化息息相关,只能在企业环境里培养,有了自己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加主动把握实施步骤,规避风险。信息化的挑战不在于软件技术本身,在于如何将技术与管理巧妙融合,没有好的人才队伍难以应对这种挑战。不少企业在初级阶段没有加强队伍建设,信息化人员处于边缘化、自生自灭状态,不能适应深化阶段信息化的需求。在初级阶段企业没有专业队伍还能对付,但在深化阶段必须建立专业队伍,而且是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是行业信息化将继续受市场培育问题困扰。信息化商业模式与行业信息化需求不匹配,造成信息化建设性价比低,制约了信息化发展步伐。如何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找到一种适合行业特点的商业模式,既能满足信息化的需求,又能促进专业公司健康成长,实现共赢,关于这个问题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公司及企业用户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五是信息化规律司题。掌握信息化规律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检验。行业信息化建设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造成行业信息化规律问题还将长期面对众说纷纭的局面,难以得出绝对统一的结论,甚至还会有彼此矛盾的看法。有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起步较晚,并没有从行业过去的信息化实践中得到启发,反而重复其他企业走过的弯路。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引导企业采用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实施程序和方法。

六是“皇帝的新衣”现象。由于缺乏信息化专业背景,又受到信息化发展的压力,不少管理者、用户面对信息化的困扰有苦说不出,信息化投入得不到价值回报,哑巴吃黄连,不敢提出质疑,不敢对专业人员说“不”。的确存在“皇帝的新衣”式的信息化“裁缝”,利用一大堆专业术语和空洞的概念糊弄用户。管理者要敢于对“裁缝”提出质疑,防止被“裁缝”忽悠。

坚持信息化健康发展的理念不动摇。一是坚持价值导向。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效率,从而带来管理效益。如果忽视效率和效益而片面地去追求管理信息化、管理标准化,是本末倒置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有为客户带来超过系统建设和运行成本的价值时才具有市场价值。不考虑投入产出价值比仅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考评而信息化是劳民伤财的愚蠢行为!

二是坚持运用市场手段。企业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企业为了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市场化行为。企业从切身利益出发,评估信息系统能带来什么价值。专业公司为了生存发展也会在市场环境中逐步找到适合行业环境的业务模式、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在市场的调节下,用户与专业公司最终会找到合作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共赢。

三是坚持用户至上。没有不合格的用户,只有不合格的系统。信息化要适应行业特点、管理特性及用户信息化基础。系统成功与否要多从系统设计、推进策略、实施方法上找原因,不要苛求用户信息技术水平、苛求企业目前管理现状,对工程建设行业还不能苛求企业工厂式的标准化。管理信息化不是将管理者变为机器,将管理者的意识、行为绝对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适合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如下特点:好用、易用,柔性适应企业管理同时又能促进管理规范化,系统信息价比高,系统建设及维护成本低,系统是开放的、可持续、可优化、可整合,用户对系统具有主动权,不是受制于专业公司。行业内已有许多信息化考核标准,这些标准普遍缺乏对系统可操作性及实用性的评价。从实践的角度看,判断一个信息系统成功与否,应增加如下标准:易用性、扩展性、集成性、持续性、兼容性、开放性。

四是坚持实践是检验信息化成败的标准。任何咨询报告、信息系统设计方案、管理理念、政策法规、软件产品,不管设想的如何美好,讲的如何动听,技术如何先进,实践效果不好就必须反思、调整、修改、完善。实践是检验信息化成败的标准。效率与效益是衡量信息化价值的标尺。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成本如果高于人工系统成本,一定是失败的系统。

五是坚持鼓励开放与兼容。鼓励、引导专业公司提供开放、兼容、开源的产品。专业公司要摆脱利用专业技术控制用户的欲望,多从市场价值的角度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开放、兼容、免费是潮流趋势,它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让系统可以兼容来自不同厂家的产品,彼此互联互通。开放兼容将会带来多赢的局面。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差异巨大,坚持传统观念不变,试图用技术屏蔽方式锁定、套牢甚至绑架用户的路子一定走不长久。突破信息化瓶颈需要专业公司与用户共同努力,突破了瓶颈将为双方带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