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玛丽
摘 要:割据凉州的韩、马军事集团的兴起背景及经过。韩、马军事集团对曹操成其北方霸业的贡献,刘备成功取蜀,马超居首功。可以说,韩、马集团势力影响着三国鼎力政治格局的形成。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韩遂;马超;北方霸业;刘备取蜀
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48-01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简介:金玛丽(1989-),女,回族,甘肃陇南人,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
一、韩、马军事团的兴起背景及经过
韩遂(? - 215 年),原名韩约[1],金城人,东汉将领,出身世家。马腾(? - 212 年),字寿成,扶风茂陵人,其子马超,被曹操打败后辗转入蜀归顺刘备,封“五虎上将”。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载:
( 中平元年) 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遂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冷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明年春,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诏以卓为中郎将,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之。嵩以无功免归,而边章、韩遂等大盛……
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五年,围陈仓。乃拜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忠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其诸部曲并各分乖。[1]由以上材料,我们便可知韩遂、马腾通过羌胡起义,开始拥有自己一定的军事力量,开始登上了汉末的历史舞台。
韩、马集团的羌胡化,是这股军事集团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之一。由于凉州地区汉人长时间与羌人杂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韩、马二人,带领这支羌汉部队驰骋于战场上。他们通过努力,打造出一支属于自己的、且作战能力较强的军队,很快便名震西北,成为两支强大的割据势力。
二、为曹操所用,成其统一北方霸业
经过近十年的混战与兼并,到建安四年,全国势力最大的当属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时韩遂、马腾以其实力之雄厚、所据地位之重要为各大集团势力所关注。
曹操一心想统治北方,但韩、马的军事力量却雄踞于西北一方,严重阻碍了曹操统治北方的计划。曹操也很忧虑。他必须先解决这个潜在的威胁。于是采用荀彧的建议,“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1],“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1]”曹操在给予韩遂、马腾高官厚禄的同时又令其遣子入侍加以牵制,韩、马则在钟繇游说下愿意归顺,遂暂时解除了曹操的西顾之忧。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终决战官渡,曹、袁相持,韩、马坐观成败。七年,张既对马腾曰:“今曹公与袁氏相持,而高干、郭援合攻河东,曹公虽有万全之计,不能禁河东之不危也。将军诚能引兵讨援,内外击之,其势必举。是将军一举,断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将军,将军功名无与比矣”,“腾乃遣子超将兵万余人与繇会”[2],帮助曹操夺取了河东。之后曹操占有了原来袁绍的地盘,又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韩、马的军事势力被曹操用离间计打垮后,建安十七年五月,马腾受牵连“夷三族”[3],韩遂逃回显亲,于建安二十年,为其部下所杀,首级献给了曹操;马超“走保诸戎”[4] 率诸戎攻杀曹操派遣的凉州刺史韦康,攻陷冀城,复据陇右,后来韦康部下杨阜、姜叙等起兵讨超,杀超妻子,超投奔张鲁,最后又从张鲁那儿投奔刘备。韩、马军阀的历史遂告结束。
三、马超助刘备,成功取蜀
建安十九年,刘备正在围攻成都,长久不下。然而,成都只围城几十天刘璋就开门投降,刘备成功取得益州的统治权。这个意外的发展结果,是马超投奔刘备,屯兵城北之故。
于建安十六年、十八年被曹操两次打败的马超失去了原有的军事势力。他投靠张鲁,借兵反攻凉州失败后又受其部将排挤,处境危险,甚是狼狈。“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
是岁,建安十九年也”,“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5]”所以说,刘备能够取蜀,机缘全系马超。马超的到来,显然意味着氐、羌人加入到了刘备的阵营。
而后,刘备重用马超,主要原因是:巴蜀一直受到氐与羌的侵扰,有了马超坐镇,刘备即可利用马超在凉州的威望来控制凉州,解决了北面的边境问题,才可以全力应付曹魏与孙吴,进而成为三足鼎立之一极,才有后来的魏、蜀、吴三国并立的政治格局。
综上所述,公元184 年韩遂、马腾联合对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宋·范晔, 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董卓列传(卷72)[M].北京: 中华书局.1973.
[2] 北宋·司马光, 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卷64)[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宋·范晔, 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帝纪(卷9)[M]. 北京:中华书局,1973.
[4] 晋·陈寿, 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马超传(卷36)[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晋·陈寿, 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马超传(卷36)[M].注引《典略》.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孙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