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上高县滨江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 投稿Leay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33次
  • 评分4
  • 22
  • 0

宋洁瑾

摘要:本文以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依托,对宜春市上高县滨江公园进行研究探讨。在对国内外滨水景观设计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基础上,对上高县滨江公园进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原则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上高县滨江公园的总体设计构思。

关键字:滨水景观;生态;生活;以人为本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区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开放空间[1]。本文以宜春市上高县滨江公园为例,阐述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际运用。

一、上高县滨江公园概况

1.背景概况

上高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锦江中游,隶属于宜春市。

锦江横穿上高城区,是上高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高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贯穿城市东西的主要景观轴线,是上高景观发展的活力带。

《上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和《上高县“十一五”规划》将上高县的城市性质定位为赣西北地区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充分体现山水特色的园林城市。根据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旅游产业,振兴地方经济”的总体要求,上高县委、县政府决定以锦江河畔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集中精力建设“一江两岸”滨水景观,形成沿锦江和镜山大道、上高大道的休闲游憩绿带,使之成为全省一流的城市景观,营造诗意的城市风韵。

该项目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城的锦江两岸,西起上高大桥,东至镜山大桥,南北至已建成或规划道路,东西全长约2.26 公里,规划绿地总面积约35.7 公顷。锦江经下游橡皮坝蓄水后,水位会有所抬升,拟定常水位为43.2米。

2.现状分析

本次规划场地位于上高县锦江两岸,呈不规则狭长形,内部主要为绿化用地,有村民居住。锦江滨江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水质优良,自然资源丰富。且地块较为平坦,生态保护良好,沿途有长势良好枫杨,其余部分以人工种植的杨树林和菜地为主,部分场地留有多棵500年的古樟树。周边多二类居住用地,青阳大桥南岸有小面积的商业金融用地,以饭店、宾馆、建材市场为主。在青阳大桥和镜山大桥之间分布有一类居住用地和城市主要广场,用地面积较广。依据区域发展的相关规划,商业也逐步向周边延伸。而滨江公园的规划建设将吸引更多投资商的目光。

二、设计定位

设计本着为上高县增添一条展示高品位的形象景观带,为上高市民增添一处舒适宜人的活动场所的宗旨,提出“一江盛锦,两岸闲情”的设计理念,以生态、生活两个主要功能为着眼点,塑造富有生机、舒适迷人、温馨和谐的滨江休闲景观带[2]。同时,在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合理利用空间、地形,凸显整体区域的自然风貌,将滨江公园建设成一个生态和生活兼具的活力空间。

基于对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深入考虑,将项目区定位为“新视野,新生活,新发展”的河流观光带,旨在将锦江水岸与城市景观和谐融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成多功能城市空间和宜人休憩场所,带动文化、经济、旅游新发展。

三、场地规划设计

滨江公园在空间组织上,重点解决锦江堤坝内外的空间联系,沿道路横向规划一条景观带,形成道路景观与滨水景观的联系纽带。沿江横向还规划了滨江游憩廊道,南北两岸,自东至西分别规划临江步道,形成滨水走廊。而与江垂直方向,以大观塔和江心绿岛为中心,规划了两条景观轴线,未来与城市广场衔接的活力空间以及古樟风景区将构成第三条景观轴线。同时,依据场地周边用地性质,划分了四个功能区域,总体形成了“一带、两廊、三轴、四区”的框架格局。

依据滨江两岸用地性质,将项目区划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在居住区沿岸以休闲、娱乐功能为主,规划为休闲静乐区;与城市广场紧邻的区域开发活力广场、引入商业建筑,增添现代时尚元素,规划为娱乐活力区;以大观塔为中心的景区重点体现上高文化底蕴,规划为文化体验区;以古樟树森林区为中心的区域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自然景观的营造,规划为生态休憩区[3]。

1.休闲静乐区

位于滨江公园西端,由两个区域共同组成,第一个区域位于锦江北岸拟建青阳桥两侧。第二个区域位于锦江南岸拟建青阳桥西侧至上高大桥之间的部分。周边为已建成居民区,市民人流量较大,定位为市民日常健身游戏休闲区,倡导市民健康生活新风尚。

2.娱乐活力区

位于滨江公园中部,锦江北岸镜山大桥西侧,交通可达性好,定位为时尚休闲娱乐区,具有本地特色,平衡商业与开放空间,打造日间休闲,晚间充满活力的氛围,营造戏水、亲水的动态空间。

3.文化体验区

位于滨江公园中部,在锦江南岸,以大观塔这座古文化建筑为中心的区域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定位为文化观赏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融合了历史文化和当代群众文化,打造浓厚的上高本土文化的氛围,营造历史与现代的对话空间。主要以大观塔文化公园为核心。

4.生态休憩区

位于滨江公园东侧,锦江南岸镜山大桥以西区域。该区域范围内有多棵500年古樟树,大部分区域人工种植的杨树成林,内湖周边生态环境呈现典型南方河流湿地特征,定位湿地生态休闲片区,打造一处富有特色的生态环境,环境教育功能突出。主要以古樟湿地生态公园为核心。

四、上高县滨江景观设计实践思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树立城市形象和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求,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又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结合其功能及市民需求,滨水景观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思考,逐步完善。

1.创造立体的景观视点和丰富多样的亲水景观

城市滨水区设计应考虑人们亲水、回归自然的需求,同时注重立体空间构成的层次,创造独特的上高景观[4]。滨江亲水平台层层叠叠,形成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为游客创造亲近江水的机会。滨江眺望台是个挑出的高台,外轮廓线条钢直有力,具有象征性的历史内涵(锦江战役)。它集景观、观景、通道“三位一体”的设计,成为游客们拍照取景的首选。滨江步行街道宽九米,沿途有树池与景观座椅,同时设置了多处景观平台、增加通向水体的通道,使空间具有连续性,景观得到延伸和拓展。这种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为滨水区营造了“凭台观景、倚台交流、环台娱乐”的休闲氛围。

2.注重保护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

城市滨水区秉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将古老和现代完美融合,营造新时期的滨江景观和江畔如诗如画的人居环境。规划中保留、修缮并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遗址,尊重当地地域特色,挖掘上高的历史文化,倡导新景观、高品位的文化生活空间。

3.形成交通便利,与整个城市有机的结合

滨水区要有便利的交通可达性,上高大桥、青阳大桥和镜山大桥,以及北岸的沿江路,南岸的胜利路构成了滨江区域完整畅通的外部道路网络。滨水区内部也有丰富的空间布局,道路横向纵向贯通衔接,四通八达。内外部交通的连通便捷使滨水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形成视线走廊,相互渗透[5]。

4.合理搭配堤岸植被种植,形成富有乡土特色的生态空间

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植物特色,以乡土植物为主的种植搭配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和品位。在滨水区植物种植中,根据锦江沿岸自然生长植被群落,再选择不同形态的植物,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手法,结合季相变化,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景观,设计出不同生境的基本群落景观,营造丰富的意境来反应上高当地的悠久历史与文化。

水体边缘是水面和堤岸的分界线,水体边缘的植物配置既能对水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实现从水面到堤岸的自然过渡。水边的植物配植,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色彩、线条以及姿态来组景和造景的[6]。我国园林中自古水边主张植以垂柳,形成柔条拂水景象,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池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物种搭配应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符合各水生植物对生态位的要求,同时能充分发挥各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五、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体。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滨水景观在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和自然生态、休闲游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7]。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市健康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树立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其前景广阔的游憩作用,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和新动力,推动城市再次繁荣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5-125.

[2]张廷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5-26.

[3]陈德雄.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J].规划师,2003.8.

[4]曾令秋.城市滨水地区亲水空间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龚维超.城市滨水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功能[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2001,18(2).

[6]肖笃宁,李秀珍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李麟学.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的整合[J].时代建筑,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