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两岸四地词汇研究综述

  • 投稿Baha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29次
  • 评分4
  • 90
  • 0

郎 宁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两岸四地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此影响下,两岸四地在汉字、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出现许多差异。从词汇方面对近年来两岸四地词汇研究进行分析,了解两岸四地的研究现状,掌握两岸词汇发展方向,可以促进对两岸语言方面的交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两岸四地;词汇;差异;融合

中图分类号:H10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71-02

一、两岸四地词汇研究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语言研究重心转向词汇,因为词汇最能反映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风貌。研究发现,两岸四地词汇研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台湾与大陆研究最多,其次是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最少。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究角度新,内容细致

两岸研究从一般的词汇对比与分析向更加细致的方向发展。从词类方面看,有对两岸缩略词对比的研究,如刁晏斌在《两种同类型的缩略词语:用语缩略语造词缩略》一文中,将研究方向定位于缩略语方面,研究两岸在缩略透造词和用词两方面的差异。侯昌硕的《台湾国语的缩略语》指出两岸缩略语的差异:大陆有,台湾没有的,如知识青年一知青;台湾有,大陆没有的,如研究判断一研判;双方同名而缩写不同的,如彩色电视一彩电(大陆)、彩视(台湾)。

对外来词的对比研究,有邵敬敏的《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把香港地区语言作为一种方言来研究其外来词的特点,并归纳出“全部音译词”、“音意半译词”、“音译添意词”、“音意兼译词”、“汉外混合词”、“借形词”、“意译词”和“直译词”等八种类型。新词方面,王玥雯的《两岸新词对比研究》将两岸近年来所出现的新词语进行研究,将其差异分类为外来词、方言词、字母词。并对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词语使用微观角度的研究有谢耀基的《中、港、台三地中文网志颜色词语的使用》,该文以10个最为普遍的颜色词为对象,就颜色词语在使用上以至在表现网络语言的新奇和随意性等方面,分析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文化意义。

(二)基于对比之上的融合研究也越来越多

如汤志祥的《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一文,以香港进入内地的约700字左右的词汇作为统计数据,把这些词分为“之前没有的,同义词近义词语,恢复使用的单词和词义变化的”,并从词性的角度进行分类。汤志伟在《中国大陆主体华语吸收海外华语词语的层级、类别及其比例的考察》一文中指出,华语普通话对港台词语的吸收分为群众广泛使用层级、报刊书籍使用层级、权威字典使用层级,并以不同级别报刊、词典为语料作为研究素材从三个层级进行论证,指出本体华语之所以能这样广泛吸收海外华语词语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同宗、同源、同流关系。

(三)海峡两岸的研究还出现跨学科的特点

如盛玉麒的《海峡两岸同源异形电脑术语辨析》、甘于恩的《台湾地理语言学研究之我见》等。

二、两岸四地词汇差异研究

(一)两岸四地词汇差异模式研究

1.台湾与大陆词汇差异类别研究。词汇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义异形、同形异义、同中有异的关系方面。较早对两岸词语差异进行探讨的是郑启五的《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初探》,他认为内陆与台湾的词汇差异表现在新词、旧词、翻译语和方言方面。刁晏斌《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一文从台湾报纸刊物语言为语料研究台湾语言系统,并指出与大陆之间的差异:古旧色彩比较强(如遑论),语言形式不统一(繁简字混同),日语色彩浓(如便当、欧巴桑),夹杂闽南话等方言成分。蒋有经的《海峡两岸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探讨分析了一般词语、称谓语以及外来词之间的差异表现:其中一般词语主要分为同形异义词(如:“书记”现指党团组织的各级负责人;台湾指抄写文书的人)和异形同义词(厌烦-烦厌、刚才-刚近)两类;称谓划分为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和以身份、职业命名的称谓语;外来词分为不同类型的音译(布什-布希)和词汇处理模式(大陆侧重义译,台湾侧重音译,如:胶卷-菲林)。吴礼权的《海峡两岸汉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以两岸文学作品为语料,探究了造成两岸汉语词汇差异的“同义异序(一个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联合式复合词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构词的语素位置颠倒,但没有改变意义,如:艺文-文艺)”和“同义异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意义上相同,表现形式有差别,如:本钱-母钱、跳闸-跳电、旅游-观光)”现象,对比论述了“同义异序词”、“同义异构词”,并进一步探讨这两种语言现象存在的理据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香港与大陆词汇差异研究。香港由于特殊历史背景,形成了普通话、英语、粤语共同流通的局面,从而使词汇形式更加多样化。田晓琳的《港式中文及其特点》一文指出:“在词汇内容来源方面,香港社区词反映香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事物和思想形态;在构词方面,香港多用比喻修辞手法造社区词,喜欢用动物名称做喻体。”冯霞的《从港台报刊语看两岸三地语言差异现状》以从2006年台湾《中华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筛选出的53812字语料为背景语料(涵盖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等领域),把两岸三地的词汇差别从词汇描写方面分为同义异形词、同形异义词、异形异义词三类,从内容效果方面分为缩略词、音译词、社区独有词。

3.澳门与大陆词汇差异研究。澳门与大陆的研究相对较少。澳门和香港的语言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但澳门的语言也颇具特色:汉语普通话、粤语、葡萄牙语、英语相互融合,其特殊的发展道路,促成了其独特的特点。例如,在澳门有许多葡式中文,是从葡文直译的中文作品,特色明显,但研究不够深入广泛。邓景滨《港澳新词语的思考》一文指出中介语汉化现象:“夹用英文单音节化,混形词的英文脱落尾音,按粤方言语法习惯拆用英文单词是港澳语言一大特色。”

(二)两岸四地词汇差异原因研究

海峡两岸的差异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和政治方面。苏金智在《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一文分析了两岸三地词语差异的原因,除社会制度之外,民俗民风、闽南话和粤方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蒋有经在《海峡两岸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中认为,两岸四地的隔绝是两岸四地词汇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同制度的语言政策、社会生活、区域文化、外来词语都会影响到词语的变化。汤志祥的《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一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研究现状》一书着重于20世纪90年代两岸四地词汇的共时状况与历时变化,分析汉语词汇方面的“共同底层”以及“各自表层”在不同层面上的变化,讨论了汉语词汇发展变化趋势。

三、两岸四地词汇融合研究

(一)台湾与大陆词汇融合研究

台湾与大陆一度处于隔绝的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两岸才逐渐回复交流。词汇融合方面的研究与海峡两岸往来与发展是成正比的。林清书的《台湾汉语方言与国语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文首先界定了“地方普通话”(某地域文化范围内的普通话)和“汉语次标准语”(以标准语为摹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的概念,分析闽台汉语方言区域内的“地方普通话”和在台湾范围内形成的“标准”的带有闽南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成分的国语;其次指出台湾地区国语吸收了非闽客方言成分(如台湾的“土豆”就是“花生”);最后阐述了研究台湾汉语对大陆汉语意义以及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汉语史的研究、现代汉语的国际推广的积极影响。刁晏斌的《差异与融合一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一书对词汇情况进行了总结:“大陆已经采用台湾词语;大陆原有词与台湾词共存;台湾词在内陆偶然使用。”因台湾影响大陆词汇的变化:增加新词语;增加义项;词义范围扩大;非常用义变为常用义;提高了使用频率;古旧词语新用;仿造词语增多;词语搭配新颖。徐莉的《论海峡两岸词汇差异及融合》从两方面探讨了两岸词汇的融合:台湾地区词语进人大陆(解读、作秀、诉求等,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劈腿、挺你等);大陆词语进入台湾地区官方词典(方便面、毛毛雨、领导班子等)。并指出了修辞、词汇互补、外来词识别是两岸词语融合的重要原因。李昱、施春红的《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将海峡两岸的词语互动关系归纳为替换式互动、单边增量式互动、双边增量式互动、返还式互动、他源式互动、新生式互动、激活式互动七种模式。根据词语互动能力和互动时间的差异,将互动过程概括为:深互动、浅互动、潜互动三种层级,并简要探讨了海峡两岸词语在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同步现象及合力作用问题。

(二)香港与大陆词汇融合研究

社会及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促进了香港与大陆词汇的相互吸收与融合。邵鸿《谈普通话新词语对港台方言的吸收》一文中认为大陆普通话新词语就吸收了港台方言词语,并从历史词汇、港台特有词、同义异形的港台词语三方面简略描绘了港台与大陆普通话融合的现状。汤志祥在《汉语词汇的“移用”和“借用”及其深层社会含义》一文中将汉语借用来源分为外来词、区域词和方言词三类,并将区域词划分为香港区域词和台湾区域词也,并指出汉语词语的“借用”和“移用”现象说明中国社会的语言生活正朝着开放和交融、多元和互动、宽松和包容、社会文化层次的极大提高方向发展。

(三)澳门与大陆词汇融合研究

程祥徽《方言的离合与汉语在澳门的走向》中指出,澳门“口头交际将仍以粤方言为主,普通话则逐步渗入到口头交际中,官方的书面语言将是语体文的继续延用并更进一步接近口头的普通话”。与台湾、香港相比,澳门与大陆词汇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J].语言文字应用,1994,(4):90-96.

〔2〕程祥徽.方言的离合与汉语在澳门的走向[J].许昌师专学报,1997,(2):71-75.

〔3〕刁晏斌.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J].中国语文,1998,(5):389-390.

〔4〕邓景滨.港澳新词语的思考[A].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集,1998.294-300.

〔5〕刁晏斌.差异与融合一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6〕邵敬敏.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0,(3):3-11.

〔7〕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邵鸿.谈普通话新词语对港台方言的吸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1):31-34.

〔9〕汤志祥.汉语词汇的“借用”和“移用”及其深层社会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4-51.

〔10〕侯昌硕.台湾国语的缩略语[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0):80-82.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