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塔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家庭教育在各民族的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个民族成员被本民族的文化“文化化”的过程,也可以说这个过程是维系本民族认同的纽带。家庭教育所涉及的本民族的文化因素会对一个民族成员的一生起到巨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因此家庭教育对传承民族语言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蒙古族;家庭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H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31-03
一、引言
家庭教育在各民族的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个民族成员被本民族的文化“文化化”的过程。也可以说这个过程是维系本民族认同的纽带。家庭教育所涉及的本民族的文化因素会对一个本民族成员的一生起到巨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因此家庭教育教育对对传承民族语言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蒙古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而言,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功能优势。蒙古族的家庭教育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有着很大的作用。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世界的必然过程和结果。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立于这个阶段。我们在研究中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待城市化进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对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持有准确的判断。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独特性使民族教育的发展进程具备了其特殊性。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政策、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等多项政策使蒙古族的家庭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正确认识本本阶段蒙古族家庭教育并对它有准确的判断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据此,研究当今蒙古族语言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是必要的。
本论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研究蒙古族家庭教育,对蒙古族家庭教育在社会进程中变迁,并对此变化的形成做出分析。首先,本研究将内蒙古蒙古族家庭教育为案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语言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方式和内容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教育是一种使人“文化化”的过程,因此本课题中“语言文化传承”置于促进“民族”归属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语言文化继承给下世代的“文化化”的手段或脉络。再次,我们以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为基础探讨内蒙古蒙古族民族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最后给家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和内容的特征进行了理论总结。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了蒙古族在近年都市化进程中的怎样把自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传承方式和手段。美国文化人类学学威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指出“人类是为自己编织的网所悬挂的动物”,“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些网”。既然人类是悬挂在文化的网。那么、传承人类语言文化的渠道或方式是不会脱离这个文化网的约束、传承少数语言文化的渠道和方式也不会脱离少数民族文化网的约束。具体说蒙古族语言文化传承的渠道和方式不会脱离蒙古族文化的约束和制约。蒙古族要想传承自民族的文化给下一代必须依赖蒙古文化。本论文中“语言文化传承”置于促进“民族”归属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语言文化继承给下世代的文化化的手段或脉络。
从关于蒙古族教育变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前蒙古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以家庭、寺院和宫学三种渠道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的蒙古族教育有了极大地变化,蒙古民族学校和蒙古族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直到1980年每苏木有属于自己的一所民族学校。这种变化对蒙古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渠道从家庭、寺院、官学变为学校教育。蒙古民族学校成名副其实的蒙古文化传承基地。正因为如此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并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教育的发展。
但是要反映蒙古民族教育传承问题只关注学校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完全不够的的。因为,教育以“人”为教育对象,而且这里指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人”属于一个民族,“人”有他长大成人的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研究证明一个婴儿出生到三岁为止他的工作和学习能力的50%以定型,到八岁的时候它的性格和能力基本定型。我们不能忽视7岁的学童。当他们步入小学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已烙印了本民族的文化印记。他的语言、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爱好或未来的追求、人生观、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同龄学童之间的区别往往就是他们属于不同民族或不同家庭而形成。所以,在民族教育这大框架里讨论民族文化传承是只关注学校教育是不足的。我们必须关注学校教育以外的文化教育因素,那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必须做调查并做出解释的一项必要工作。只要给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方式作出了明嘹的说明才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学生起到的作用做出明确的解释。这样才能认识与理解民族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方式。
关于蒙古族家庭教育的研究比较多。阿尔滨的《家庭教育》、南丁,敖木巴斯尔的《蒙古族传统民本教育》、敖木巴斯尔,南丁的《蒙古族传统母本教育》、宝日础鲁的《蒙古族家庭教育》等。这些成果对蒙古族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下了一定的功夫。他们结合蒙古族家庭教育概念,蒙古族家庭教育中的禁忌、谚语、诗歌、故事综述了现代蒙古族家庭和儿童所面临的众多问题。这类研究成果对蒙古族家庭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文字资料。但,这些研究只对蒙古族家庭教育做了理论解释,仅限于文献阐述。没有做到社会和家庭的全面调查,形成理论与实际的不接轨。研究家庭教育首先必须理解家长的想法和思路。研究家长用什么方式,把什么东西,怎样传承给下一代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要内容。本论文中我们具体讨论家长的思维模式,并对它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大板镇蒙古族小学五年级的80名学生的家长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份,有效问卷63份。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放映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全部面貌,访谈调查放映个别家庭的现实情况。
(三)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为以下三点。第一、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依据。第三、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兴趣爱好
关于学生电视电脑和图书的爱好。从图1和图2得知大部分学生喜欢电视电脑和涂塑。其中,不太喜欢电视电脑的有3人,没有人不喜欢电视电脑的。相反,不太喜欢图书的有15人,不喜欢的2人。由此可见现代视觉媒体的增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左右能力。
关于家长特意给自己的孩子购置的东西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图书,其次为蒙古特色玩具,很少人为孩子购买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但,我们从图1和图2得知学生喜欢的东西是电视电脑。从这里看出现代蒙古族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不一致之处。
(二)家长的家庭教育依据
从图4得知家长的家庭教育所依据的对象中学校老师的意见最高。其次为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意见,然后是配偶的意见。从这一点看出现代蒙古族家长家庭教育依赖于学校,依赖于学校老师。
(三)学生的语言能力
大多数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时使用蒙古语(图5)。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蒙语水平有信心。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母语水平用“还可以”来和“不太好”来评价的人数很多(图6)。这说明现代孩子的母语水平不如他们的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母语水平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
这些对自己孩子的母语水平有焦虑的家长给孩子购买的图书基本以蒙汉图书为主(图7),这表明家长想让孩子多读一些蒙古语图书但没有排斥汉语图书。他们对蒙语和汉语图书的一样的重视。
以上为从调查问卷得知的结果。以下是在访谈调查中家长对笔者的回答。这里把典型的几个回答拿出来分析。
您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家长A:由于城市化很多孩子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他们没有蒙古语的语言环境所以他们的蒙语词汇量比牧区的孩子少的多。再加上孩子们根本没有接触过蒙古牧区的生活他们完全不知道牧区的有关生活常识和放牧工具的名称。所以我们觉得从小给孩子提供蒙古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最关键的。
家长B:我的孩子现在和自己的爷爷住在一起。老人太溺爱孩子。所以出现全部教育依赖学校教育的状态。
家长C:现在的孩子的普遍存在学蒙古语比学汉语吃力。因为他们没有蒙古语言环境。
家长D:我们在家里常用蒙古语来交流。也很严格要求孩子说蒙古语。但一到学校,学校的孩子都在说汉语。我的孩子就学他们说汉语。不喜欢说蒙古语。我觉得学校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说蒙古语。养成在校园里必须说蒙古语的好习惯
从这些家长的交谈中我们会得知,由于围绕学生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在家长教育自己孩子时遇到很多的困扰。尤其是蒙古语言和文化的传承遭到极大地冲击。
五、结论
由此以上结论如下:
1.蒙古族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好蒙古语言和蒙古文化。
2.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长的要求有所不同,学生喜欢电视电脑,家长希望孩子多读书。
3.家长的家庭教育依据的对象是学校老师,学校老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家长也影响家庭教育的整个环节。
4.家长非常担心自己孩子蒙古语和蒙古文化的丢失。
5.由于社会原因,不直接接受父母教育的孩子增多,出现隔代教育。
6.家长觉得蒙古语言文化教育的责任也在学校,学校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从这些结论看出现在蒙古社会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蒙古族家庭中的蒙古语言文化传承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变向依赖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蒙古族的家庭教育处于奔溃的边缘。家长对自己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没有信心,依赖学校这导致学校老师的负担加重。这种变化后的结果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带来怎样的影响,蒙古族的语言文化以后谁来支撑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