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海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育教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变化,然而,作文教学领域却不容乐观。有人将当前的作文教学问题归结为“六无”:“学科无地位”“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老师无方法”“学生无兴趣”。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态势的因素有多种,但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标倡导“自由表达”,无论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实践操作领域,都呈现了多元的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多元之中既有诸多可取之“元”,也有诸多不当之“元”。黄厚江老师曾梳理出五种不当的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1)作家参照定位取向;(2)竞赛参照定位取向;(3)满分作文参照定位取向;(4)自我参照定位取向;(5)含混定位取向。②实际上,这五种不当取向可以归为两大类型:一是泛化型,一是矮化型。
一、“泛化型”“矮化型”作文课程价值取向形态特征
《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4、8、10三期先后发表了一组讨论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文章,文章作者所持不同的取向基本上代表了当前作文教学实践领域“泛化”和“矮化”两大类型,下面我们将对这两种类型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1.“泛化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形态特征
“泛化型”是当前教学实践中第一类主导性价值取向。伴随新课改而起的语文教学“泛人文性”价值取向是导致当前作文教学实践中课程价值取向泛化的主要原因。黄厚江老师所列的五种取向中,(1)(2)(4)(5)属于“泛化型”,尤其以第一种“作家参照定位取向”为代表。余一鸣老师在《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观权衡——与孙国萍老师商榷》一文中所流露出的价值取向基本属于第一种。
黄厚江老师认为,“作家参照”取向的表现是用作家创作的规律、作品质量的特点来衡量中学生的写作。持这一观点的人常常指责中学生的作文是“八股文”,没有灵性,没有个性,没有生活,缺少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个价值取向很有代表性。懂一点写作,或者说懂得一点写作理论、写作规律的人,尤其是有一点文学素养、能写一点文学作品、搞一点文学批评的人,常常持这样的标准。“竞赛参照”取向是“作家参照”取向的特殊形态,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代表,事实上不少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都进入了“作家”的行列。“自我参照”取向是教师的“作家情怀”的体现,一些语文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作家作品的标准评判学生作文,同时还渗入自己对所读文学作品的个人喜好。第五种“含混定位”取向是指“对中学作文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清晰的定位,一会儿是文学参照,一会儿又是实用参照;一会儿是社会标准,一会儿又是学校标准;一会儿用文学创作的理念来要求中学生的写作,一会儿又用作文竞赛的要求来衡量学生的文章。……常常自我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泛化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追求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凸显学生的个性色彩与创新能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确实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这已成为不少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写作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其本质“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是,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并非是文学创作,而是指有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泛化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常常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视写作为畏途。
2.“矮化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形态特征
“矮化型”是当前作文教学实践中第二类主导性价值取向。“矮化”的作文课程价值取向是近年来应试教育的产物,体现为“满分作文参照”价值取向。持这种取向的主要是执教过初三、高三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参加过中考、高考作文阅卷的教师。教学中大讲满分作文,要求学生大读满分作文。
事实上,“满分作文参照”取向还有其变式,就是“考试作文”或“指令性作文”,持“考试作文”或“指令性作文”价值取向的教师大约占语文教师的90%以上。许多普通学校乃至生源不佳的学校的学生没有几个能写“满分作文”,于是老师们便开发出“中上作文”的指标,并从起始年级就开始训练。孙国萍老师在《中学作文教学课程价值的初步思考》一文中所持观点与经验基本上属于这一类。作者在文中坦言:“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把我们的精力放在教学生会写50分到55分的作文。”她对学生说:“高考作文想得满分,说明你是个糊涂蛋。然后我就告诉他们:70分的作文你要确保50分力争55分,考不到50分55分,你也是个糊涂蛋。因为只要按照要求去做,人人都能考到50分55分。余一鸣老师指出:“基于作文高考成绩的作文课程价值观,无疑是狭隘片面而且短视的。长期以来很多教育决策者从工具性出发,把语文学科只是当做诸多知识学科中的一种,而完全无视语文学科中涵盖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以及情感审美价值,语文教师对这种价值观的默认和追求本身是对语文学科的缩微和亵渎。”
“矮化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指向都值得商榷。虽然现实生活中高考、中考很残酷,置身于高中、初中毕业班教学岗位的语文教师也都有过切肤之痛,尤其是多年守卫在毕业班岗位上的教师,多多少少都提炼了一些应试的“绝招”,但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良知都会提醒自己,中小学作文教学远远不只是为着考试而教学;即使为着考试而教学,也不能灌输“宁可不上天堂,也绝不下地狱”这样扼杀学生生命力的教学思维;即使灌输这种扼杀学生生命力的教学思维,也不能消除教学的阶段性、过程性、开放性,弄成从起始年级开始,整整一个学段都进行居高临下“一写了之”的简单化写作教学。如果将我们的教学简单地矮化为纯粹的应试,一切为了考试得分,漠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压抑学生个性才情,作文千人一面,个个面目可憎,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学生应该“站”着作文,而不是“跪”着作文。
二、“常态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认识
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是正常的,也应该允许多元取向的存在和探索。从宏观视角来看,我国作文教学历史发展一直存在着摇摆现象。纵观我国百年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经历了“经世致用一自由表达一实际应用一文体训练一个性表达”五个阶段。我国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百年流变,取向基本上呈现“实”“虚”摇摆的态势。五四运动、改革开放是对此前备受压抑心理的反拨,在语文作文教学领域所呈现的都是对“人性”的呼唤,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早期的“经世致用”是对空虚害人八股文的反拨,“文体训练”则与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双基型人才”的要求相呼应。
事实上,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主体自由”和“基本能力”这一对“虚实”着眼点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互为表里,这就是“常态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
1.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常态型”取向,应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自由与其一生所需基本表达能力的养成
教育应该尊重、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作文教学主要是从书面表达的角度来实现这一根本教育目的。从书面表达的角度来说,具备基本表达能力和能够有个性地自由表达是个体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标志。“主体自由”和“基本能力”是“常态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素,在日常教学乃至毕业班教学中皆不可简单拆解甚至曲解,“泛化型”取向只是“主体自由”的一个部分,其关注的焦点是在极少数有写作潜质和爱写作的学生身上,没有重视每个个体生命的人生体验;“矮化型”取向是对“基本能力”的曲解,其“基本任务”完全忽视了学生基本表达能力的养成要求。“常态型”作文教学课程价值取向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部分的总体要求里表现得清清楚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阶段又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分解性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发展性的要求,尤其是其中的第3条和第4条:“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两条课标研制组分别称之为“规范要求”和“个性要求”。“规范要求”是从“面”的角度,着眼于学生一生所需的基本表达能力的要求;“个性要求”是从“点”的角度,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表达的精神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两条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
2.每一个学生主体自由与其一生所需基本表达能力的养成需要精心呵护和有计划地在每一节课落实
其实很多语文教师都知道并认可这个“常态型”取向,可是落实起来却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中考高考的压力大,二是学生个性情况千差万别,三是作文教学可以参考的研究成果不够丰厚。但是,我们认为,高考中考的压力再大,语文教师也不能沉沦其中乃至推波助澜;学生个性千差万别,也不能只关注几个“好”学生而忽视全体,只宣传几个“成功”案例而忽视大多数;可以参考的成果不多,但也不能无视一百年来的研究成果。
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还应该本着良知静下心来学习、思考、实践。从所教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出发,从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出发,参考各种作文教学成果,制定出三年乃至六年一贯制的教学计划,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由主到次逐个解决学生作文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呵护、培养有潜质、爱写作的学生,更要关注并及时肯定基础薄弱、缺乏兴趣的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一定有老师会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的,如果还是每次作文课都是写作文或是讲评作文,那确实没有办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达。要真正做到大班额教学状态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达,就要在课型设置、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方面多想办法,这是另外研讨的话题,本文在此不多赘述。
①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
②③④黄厚江《我们能教学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作文教学基本定位再思考》,《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
⑤孙国萍《中学作文教学课程价值的初步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4期。
⑥余一鸣《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观权衡——与孙国萍老师商榷》,《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8期。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⑧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本文是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SOLO理论的写作评价量表开发与运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B-b/2013/02/235)研究成果之一。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