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走进”:指向“庭院深深深几许”
从教学目标上看,“走近—走进”是目标不断深化、明朗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不断深化、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完成这个过程。
教学伊始,窦桂梅老师告诉学生,自己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她的家就在清华园里,离一个特别的地方只有50米。有时候,她会到那里去散步。她让学生猜猜那里是哪儿、一个什么地方。
学生们一下子猜出了是“圆明园”。她问,看到这三个字,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我们看课堂上形成的“圆明园”情境——
生1:想起了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生2: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生3: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
显然,学生们是读过《圆明园的毁灭》的。这时,窦桂梅老师说,你们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有怎样的感受?她希望学生们用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学生们的感受是这样的——
生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
生3: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
生4: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生5: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毁于一旦”。
“很可惜”“太坏了”“恨透了”“很惋惜”“毁于一旦”……这些词语是学生阅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从学生发言看,他们的确读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情味。这也说明学生们在读书后已经“走近”了圆明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窦桂梅老师认为,文本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情思的感受和表达上。“走近—走进”式格局,追求的是透过“很可惜”“太坏了”“恨透了”“很惋惜”“毁于一旦”等词语的表层滋味,让历史的创伤、民族的灾难沉淀在学生的心中。从有效教学的层面看,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课堂读书、学习,“走近—走进”期望教学最终实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采用“走近—走进”式流程,目的是引领着学生们开启“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的深度阅读活动,让主题教育深入学生内心。窦桂梅老师认为,学生真正应该思考——圆明园被毁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份毁灭,我们心中永远也不能毁灭的又是什么呢?如果学生们能够这样去思考,民族品质、民族情感就会沉淀在他们的心中,就会生成一种理性的、永恒的阅读姿态。
二、“走近—走进”:读到“深处种菱浅种稻”
窦桂梅老师的“走近—走进”式阅读,是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深深浅浅”,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应该说,她的“走近—走进”式主题教学,真正把学生引进了阅读《圆明园的毁灭》的广阔天地中。
课堂上,窦桂梅老师先让这些小学高年级的同学流利地整体读一遍《圆明园的毁灭》,然后,窦桂梅老师开启对“不可估量”这个词语的理解、点拨。
窦老师对学生们说:“既然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就走进圆明园,走进这片废墟——”于是,她用多媒体投影了圆明园的废墟图片,问孩子们圆明园有多大?学生们回答:“347公顷。”当知道了一公顷相当于10000平方米时,学生们立刻明白了圆明园相当于10000多个教室这么大。而同学们看到的只是几处废墟图片,仅仅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这样,学生们就真正读懂了“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含义。
而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呢?窦桂梅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课文写得相当清楚:“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当学生知道圆明园里收藏着2400年以来的奇珍异宝时,圆明园的珍宝立刻变成“数不胜数”“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奇异图景”。这时,窦桂梅老师相机出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名人字画等,并告诉学生们:“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么,这是怎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她让学生们先把这种“最大”体会出来、表达出来。我们看,她的诵读指导——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可能我会这样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把我的“哇”去掉就行!不信,你再来试试看。来!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
生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
生4: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庭台楼阁。
师:看,多自豪呀!这有底气,对不对呀?所以,这样一介绍一讲,我们就感觉到这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齐接)博物馆、艺术馆!
语文的感觉是读出来,要“走进”圆明园的情感氛围中还得依靠“读”。有人说,教育的艺术就隐藏在学生的诵读中。这是怎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如果不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他们如何能感受得到呢?就这样,在窦桂梅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由“走近”到“走进”,一直读到“深处种菱浅种稻”,读到文字的情味上了!
三、“走近—走进”:读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走近—走进”的进程中,窦桂梅老师并没有局限于《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内的情景。她指导学生以圆明园为主题背景开展深度阅读,把学生的审美视觉放到丰富的文献资料、历史图景中。
在学生们领略课文中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后,窦桂梅老师把学生带进了圆明园里的40个景点。她投影了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二十景——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学生们也一一认读。她说,你们读这么长时间,才读了二十景,真要让你去游览的话,要游多少天!
语文教学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课堂上,窦桂梅老师带领孩子们去蓬莱瑶台、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三处景观游览,每到一处,窦老师便出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让学生们沉浸在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中。
学生们沉浸在图片美景中,窦桂梅老师便让学生们“选择一处,谈谈感受”。有的同学说:“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像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有的同学说:“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有的同学则说:“雷峰夕照有一些美,因为背景有一点夕阳,我站在楼顶的话,就可以看到楼顶、峰顶、雷峰塔顶……”学生们真正是陶醉了。
这时,窦桂梅老师让学生们回读课本上的一句话:“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她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通过丰富的资源展示,学生们便“走进”了广阔的圆明园景色之中,更加印证了圆明园里是“博物馆、艺术馆”,是“瑰宝”,也是“精华”。
作了这样的铺垫以后,窦桂梅老师让学生诵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她反复让学生感受这一句中的感叹、惋惜之情。英法联军是怎么抢、怎么拿、怎么掠的?这时,她投影了这样一段话——
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惨不忍睹……
这样,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就更加广阔了。在“走近—走进”的进程中,窦桂梅老师深情地说:“圆明园今天已经作为遗址,留在了我们的面前!同学们,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让三千名英法军人把圆明园这样标志性的建筑毁成废墟。今天,我们不光停留在走进恨上、难过上,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毁灭迁移到你心灵里去,伴随一生……”这样,她的“走近—走进”式教学就不仅是文本阅读资源的丰富与扩大,也不仅是思维空间的拓宽与伸展,更是民族品质、民族精神的滋润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