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物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学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框架与策略

  • 投稿段知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57次
  • 评分4
  • 84
  • 0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新成 李娜

◇陕西省延安中学 蒋雪梅

摘要:在国内外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物理规律教学的特点,建构了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框架,分析了物理规律教学状况与评价标准框架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实现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有效教学;物理规律;评价标准框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10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SGH10054)的阶段性成果。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和发展。”中学物理教学中,规律的教学是关键,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规律是摆在每一个中学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部分物理教师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加之缺乏创新、创造的思想和动力,给物理规律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本文在国内外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框架可以在学生的物理规律的教学目标和教师的物理教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一、国内外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框架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追求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对有效教学标准的成果主要有:

1.美国“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开发出“有效教学”的五条评价标准:

(1)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

(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

(3)情境学习——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4)挑战性学习——培养学生复杂的思维能力,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并且每条标准有5至8条相关指标。

2.夏洛特·丹尼尔森于1996年研制出“专业实践构成框架”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框架。框架包括4个领域,22个组成部分以及66个要素。其中四大领域有:领域一,计划与准备(包括:掌握教学内容与方法,了解学生,选择教学目标,利用资源,设计教学,评估学生的学习);领域二,教学环境(包括:创设尊重与和睦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学习文化,组织与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学生行为,管理物理空间);领域三,教学(包括:清晰准确地交流,运用提问与讨论技术,使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反馈,灵活、迅速地作出反应);领域四,专业职责(包括:教学反思,保持准确的记录,与学生家长保持交流与沟通,服务于学校和社区,专业成长与发展)。

3.我国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具体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李学红通过上海区域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改革的实践,建立了“有效教学标准”: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多向互动;

(3)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5)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5.关文信分析了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提出有效教学的五条标准:一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二是用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发展;三是学生主动参与;四是重视学习策略的教学;五是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

还有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现有成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基于“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环节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反馈、教学组织与管理)提出有效教学的标准,并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二十七条二级指标,且对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四个层次水平的定性描述。

通过比较国内外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发现国外的研究成果比较成熟,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搬,国内学者制定的有效教学标准往往缺乏具体指标,而且没有和具体的学科联系起来,不能很好地指导教师改进具体教学,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中学物理规律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框架的建构

本文结合国内外对有效教学标准的研究成果和物理规律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中学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五条标准:学习唤醒——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关键;学习内容——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基础;学习方式——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保证;学习环境——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前提,并具体制定了中学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标准框架,见表1。

三、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现状及与有效教学标准框架的差距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它们都是由物理现象或过程到本质规律的,换言之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的产物。根据物理规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对中学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有着明显的差距。

1.缺乏对新规律的趣味情境建构。传统的物理规律教学课因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新规律的趣味情境建构,无法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于新知的好奇心。造成学生学得很盲目,学习只是因为学校要考、老师要讲,而不是自己要学。一些学生逐渐对物理规律的学习处于麻木的状态,不能够专注的学习知识,对周围的事物也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很不利。

2.忽视规律建构过程和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技能训练与公式的运用几乎成为物理规律课教学的唯一活动,教师很少在意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思维以及运用物理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不少教师总是采取反复讲授与回顾复习的教学方式,对应付考试来说可能是“有效率”的,但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物理规律是科学家们辛苦研究的精华,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3.大量做题,题海战术。有些教师不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认为大量做题才是王道。要求学生自己提前将书上的知识预习,上课时就主要知识点深入讲解一下,也不管学生理解程度就开始用大量的习题来进行训练。题海战术不仅使学生疲惫应付,而且让他们逐渐失去了对于这些最基础而又很重要的规律的兴趣。学生没有时间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进行重新梳理总结,对知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字面上。尽管学生接触的题目很多,但是同样的题目稍微改动一下,学生就不会做了。

四、实现中学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策略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不知道的变成学生知道的,就是好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却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根据物理规律教学的现状与标准框架之间的差距,以下针对上述三个现状说明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充实课前导入,唤起学生热忱。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学生“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在活动中,学生身体力行,增加了体验,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热忱,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生上《功率》这节课前,可以提前布置给他们一个小活动:首先准备一个风车和一只有多个档位的电吹风;然后把吹风机打在低档位上,去吹自制的小风车,观察风车的运动速率;最后再把电吹风打在高档位上去吹风车,观察风车此时的转动速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说在风车转动的时候电吹风做了功?你能说出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吗?当时间相同时,在哪个档位时做的功多?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于功率这一抽象的概念就有了基本的体验,并且在课前小活动的引导下进行了自己的思考。课堂上就更愿意与老师就功率概念的理解进行互动交流。

打开学生的求知“需求”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物理现象的感受力,这些是有效教学理念的体现。

2.加强实验探究,丰富过程教学。物理实验是物理规律的基础和重要来源,其本身就是充满理性的认识过程。而且实验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以获得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探究技能及其学习方法。

例如,《物体的沉与浮》这节课,学生在知道物体在水中受重力、浮力作用,并且由阿基米德原理得出在浮力和重力大小在不同情况不同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物体的沉浮到底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运用气球吹气容易改变体积、气球内加玻璃弹珠容易改变重量的原理来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因素。学生通过实验猜想:浮力不变时,重力变化影响物体的浮沉。气球内玻璃弹珠数量不变,向气球内吹气,封口后放入水中它就浮上来了。在控制了重量这个变量,吹入的气体重量忽略不计,来探究“改变物体体积大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活动中,学生不难发现:重力相同的情况下,浮力大小不同,浮沉状况不同。

3.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物理规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规律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应用中进行理解或深化,但不是学生大量做题,而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针对物理规律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中,巩固其所学的知识,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识的飞跃。精选有助于规律的巩固和典型题的深入理解,通过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理解掌握的目的。

4.有效地运用规律。知识的认识是有层次的,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可能一次就很深刻、很全面。他们对物理规律的模糊、片面认识,更多的是在应用中反映出来的。部分教师评卷时讲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就不管了,学生对自己认识上的偏差还是没有清晰的认识。如果评卷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对知识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反馈中得到学生的理解深度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反思总结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这节课后的下面这道题:用弹簧秤悬挂一个重G=10N的金属块,使金属块部分地浸在台秤上的水杯中(水不会溢出),若弹簧秤的示数变为T=6N,则台秤的示数是多少呢?这道题考察的学生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那么做完这道题,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认识中被强化或者增加的认识有哪些?让学生反思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成对存在的,存在A物体对B物体的力,就必然存在B物体对A物体的力。②不仅固体之间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也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物理规律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虽然是针对于教师的,但是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是否有效”,也需要学生不断的反思“学习是否有效”,并及时将反思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提高物理规律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谌启标.美国有效教学标准框架及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6):78-79.

[2]周明.比较两个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的启示[J].教学在线,2005:36-39.

[3]李学红.区域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改革的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4]关文信.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新探[Z].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4):8.

[5]昊艳茹,闫广芬.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与校际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

[6]蒋雪梅.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1,(3):46.

[7]严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139-169.

[8]严先元.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43-45.

[9]Padilla,M.J.science explorer Motion,Forcces and Energy[M].PRENTICE HALL.2000.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