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八中学 肖愿中
【摘要】课堂引入方法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没有固定的形式。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他们各有各的功能和优势作用,特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如何在实际课堂的引入环节中,仔细地选择和运用课堂引入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课堂引入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流程,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文章结合光的折射这一内容,对引入方法的设计和使用进行总结、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堂引入;光的折射;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02-01
首先要分析教学任务;了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会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围绕学习任务,常用的引入应从两个方面出发:光路展示引入和折射现象引入。
一、光路展示引入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情况会怎样呢?”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用强激光束斜射入水中,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线。这样的方法简明扼要,快速切入主题,此时学生的关注点也正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引入方法。但这种方法在激发学生探知欲望方面稍有欠缺。如果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预习,尽量不要采用这种简单的引入方法。
二、折射现象引入
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是常见的课堂引入方法,利用现象设疑、激发学习兴趣是常用的引入方法。
1.叉鱼实验。让学生尝试叉鱼,但是叉不到鱼,从而引发思考。学生对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有很强的兴趣,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老师对这一方法的处理方式不同,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情景1:教师提出:为什么这位同学没有叉到鱼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够解释这个问题……这是为了引入而引入,没有把物理现象和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对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帮助不大。
情景2:让两个学生进行叉鱼比赛,一个鱼缸里有水(叉不到),一个鱼缸内没水(能叉到鱼);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就会猜想到同时出现两种介质(水、空气)对光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对折射现象的研究。
情景3:叉鱼实验略显随意,因为即便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于手的晃动而出现叉不到鱼的情况。给学生感觉实验中有操作失误、实验不严谨甚至存在人为操控实验的可能。可以使用铁架台和一个细长圆筒制作一个瞄准器,通过圆筒可以看到鱼后固定圆筒位置,再让鱼叉穿过圆筒却叉不到鱼,这样就可以显示鱼叉是沿着直线过去的,从而避免了手晃动对实验的的影响,使实验更严谨。然而,叉鱼失败后,教师用激光笔沿着鱼叉方向(或让激光通过圆筒)射向水中,观察到光路的变化,发现光射到了鱼上。引出光的折射概念,并说明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可以解释这个现象。但这种引入方法极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一是使学生不理解光发生偏折和叉不到鱼有什么关系?二是我们看到的是鱼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而我们照射的激光方向却是相反的。这种看似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对学生思维要求过高,使用不当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
在实际教学中,即便采取同样的的引入方法,由于处理方式和技巧不同,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出现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硬币实验。可以将硬币粘在不透明的杯子底部,从杯子上方看下去能看到杯底的硬币,然后向后退,直到刚好看不见杯底的硬币时静止不动。请另一位同学向杯子里倒水,当水达到一定深度时,刚刚看不到的硬币又看见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摄像头调节到硬币刚好被遮挡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把水缓缓加入杯中,硬币就会慢慢出现在屏幕上。这个实验容易操作,现象也比较明显,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联,而且很容易想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光在传播中穿过了两种不同介质有关,自然引出光的折射概念。另外,这个实验如果调整实验顺序,也就是先加水,然后再向外放水,硬币从能够看见到“消失”,也会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实验。
3.筷子变弯实验。水中筷子看上去变弯了,学生对这个现象非常熟悉,但很难展示该实验的光路情况,所以对学生的思维冲击力不大。可采用下述改进方案,例如,出示一个厚玻璃板,然后把钢笔(或手指)放在玻璃板后面时,从某些角度观察时,好像钢笔发生了错位,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该现象是由于光从空气穿过玻璃时,传播路径发生了偏折。但由于这个实验受学生位置影响,教师演示不便于全体同学进行观察。因此,这个引入方法适合分组实验。
三、兼顾光路和现象的引入方法
展示军人排直队的图片,回顾所学知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排直队游戏。
学生活动:(如图泡沫板上放置一张白纸,白纸上固定一块玻璃砖,玻璃砖两侧各扎一根大头针A、B,请你平视并透过玻璃砖帮助第三根大头针C和A、B一起排成直队。完成后,取下玻璃砖将针孔画线连接,谈谈你的发现。
完成活动后,通过连线发现这AB、BC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先让学生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提出可能是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时就可以用激光沿所画线AB向玻璃照射,发现射出的光线与玻璃砖外所画线BC重合,这样既引出了光的折射概念,又简要解释了现象,同时还得到了一个比较精确的光的折射光路图(便于在图上书写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等基本名词,也有利于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猜想)。这样的引入方法把折射现象和折射光路进行了较好的结合,与后面的学习过程也形成了很好的衔接。
总之,对课堂引入,要“选好”引入方法,并“用好”引入方法。好的引入方法不但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适当的认知冲突,还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维倾向。但要想把引入方法用好还需要任课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预习情况、实验的可视性、周围的环境及教师言行方式等因素。而这些原则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只要教师匠心独运,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教情、学情、自身情况和客观因素,不要“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地用某种方法进行引入,就一定能够设计出好的科学引课方式,牢牢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让整堂课都在高昂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会提升不少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彭友山.光的折射、全反射演示装置的制作[J].物理实验,2005,(9).
[2]于甲波.改进装置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浅谈初中物理课本几处实验的改进[J].考试周刊,2009,(34).
[3]慎永跃.对初中物理课本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4).
[4]魏红波,李金.光的折射现象实验改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2).
[5]杨明书,齐静,徐方.《光的折射》实验改进三则[J].科学课,2006,(8).
[6]童永翔.“光的折射”实验的改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1)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