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 谢少珺
【摘 要】初中学生在日常化学学习中,经常会就其成绩的好坏寻找原因,学生对原因的探寻会对他们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产生重要影响。归因理论解释了学生对成功和失败不同类型的解释:首先是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如能力属内部归因,运气属外部归因;其次是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如能力是稳定归因,努力是不稳定归因;再次是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如努力是可控制归因,运气是不可控制归因。探索运用归因理论指导教师的化学教学实践,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归因理论;初中化学教学;学习动机;激励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2-02
一、前言
化学作为中考必考科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初中化学的课程安排只有初三一学年,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在提到化学时,都感到茫然和无助,总觉得化学很难,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化学,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对化学教师而言,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心理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国内的教育学者就不同的归因对于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一个学生获知考试成绩后,首先对成绩作出“好”与“坏”的判断,继而试图寻找根源,这就是归因过程。在归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次我为什么会考好(不好)?”“我的学习能力会比别的同学强(弱)吗?”“为什么我的化学总考好(不好)?”“是不是我更加擅长理(文)科学习?”等等。归因理论解释学生对结果的归因过程会对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个人的成长也影响巨大,其中包括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反应,如:愤怒(当把失败归因于运气时),内疚或羞愧(当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时),挫败感(当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时),自尊和自信(通过努力取得成功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感觉,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归因即归纳原因,主要指从行为的结果阐述其原因的心理过程。国内的研究者张淑华对归因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归因是人们为某种结果提供他们的原因性解释”。根据归因指向不同,可分为外归因、内归因和内外相结合的归因:外归因是指向外部的,根据影响人行为的外部条件进行的归因,如题目难度、运气等,认为外部条件是行为或结果的主要原因。内归因是根据内部条件,如人的个性品质、情感、能力、努力程度等,认为内在条件是行为或结果的主要原因。内外相结合的归因是既考虑内部条件又考虑外部条件而进行的归因。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如果他认为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本次试题比较容易或是碰巧运气好,那就属于外部归因;如果他认为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自身学习刻苦,学习能力有了提高,那就属于内部归因。
三、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思考和一些做法
归因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归因能激发学习动机,而消极归因则相反。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填鸭式的授课、超负荷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频繁的考试,严重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也导致不少学生失去学习的耐心。那么,如何根据化学教学内容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引导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呢?笔者在初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利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就是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归因理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抓住思维兴奋点,避免消极的外部归因。初中化学教材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有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也有抽象难懂的理论原理。应重视学生对于学习不同课型化学课的归因方式,利用模型、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积极内部归因。
案例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离子的形成
学习中学生常有如下表现:①觉得这种课型没有有趣的实验可看,容易走神,并将此归因于课程的枯燥无味;②认为离子的形成难以理解,习题难度大, 并将此归因于知识点太过抽象;③只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会举一反三,并将此归因于自身理解能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运用归因理论制定相应对策:
①提供钠(Na)与氯气(Cl2)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NaCl)的实验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枯燥无味的消极外部归因转变为希望学习微观粒子相关知识的内在需求。②利用模型图和动画演示,解释离子的形成过程,邀请学生到讲台上自己用模型图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微观粒子没有感性认识而不想深入学习的消极外部归因。③例题的讲解,由教师引导,学生个别回答,教师分步分析,全班一起学习。设计例题的变型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推选组内代表汇报答案并分析过程。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作用,更好地突出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内部归因。
2.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内部归因。由于化学是初三才开设,部分学生觉得增加一门课,把学不好化学归因于“学习负担增加”的消极外部归因。在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笔者不是按照教材上绪言课的安排讲述化学是怎么发展的,而是给学生演示了魔棒点灯、空杯生烟、检测指纹等趣味实验,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热情。归因理论强调对结果的过程性分析,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指出他们在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事后评论。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一样重要,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学习本身,而不仅仅在得出正确答案或是一两次考试的成绩上,鼓励学生们采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不是采取唯成绩论的策略。
案例2: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如下表现:①对粗盐的两次称量数据不准确,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将此归因于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属于消极的内部归因;②发现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依然浑浊,将此归因于实验难度大,属于消极的外部归因;③在进行蒸发结晶的操作时,看到其他小组的溶液中很快出现晶体,而自己组的没有出现,将此归因于自己运气不好,属于消极的外部归因。
根据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采取针对性做法:①上课前先将实验中出现的操作原理讲解清楚,并将本节课中每个实验的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投影出来。提醒学生使用托盘天平或其他仪器设备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学生通过多加练习掌握好实验技巧,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内部归因。②实验过程中及时巡视,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评价、正确指导以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较大偏差或错误的学生,提醒其认真地了解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后重新实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验出现偏差或错误的真正原因,形成积极的内部归因。③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对于实验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不够强的小组,根据他们对实验活动的实际完成程度先给予正面的评价,再引导学生克服不良情绪,避免把实验成败归因于“运气不好”等消极的外部归因。
3.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运用积极可控制的内部归因。在教学中,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表示祝贺时经常使用“你很聪明”之类的话,这会让学生强化“天分是成功的因素”这一内部不可控制的归因,进而忽视“自身努力”这一内部可控制的归因。鼓励学生时,采用“你近来很用功,老师为你高兴!”或“你的实验题最近做得越来越好,要及时总结经验哦!” 等会有更好的效果。学习成功的原因是付出努力而不是天生的能力,尽管能力也是成功的内部因素,但它是不可控制的;而努力既是内部因素,同时也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向学生反馈成绩时,应该对学生的行为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对成绩的影响,把学业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鼓励要针对具体的行为,比如,学生在某次考试有较大的进步,可以鼓励他“这次考试选择题部分提高很快,我欣赏你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简单地称赞“这次考试考得不错”之类的话。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设定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设定的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应该使学生相信他们为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所付出的努力不是徒劳的。目标如果设置过高而学生无法达到,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消极的归因。运用归因理论,在每一个新单元开始,先将整个单元的主线和重难点介绍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
初中化学的学习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是初中化学教师的一大课题。归因理论用来解释导致成败的原因,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日常教学中,如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确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内部因素,特别是可控制的内部因素,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Taylor,S.E, &Brown.J.D. Positive illusions and well-being revisited: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on,1994,(116):21-27.
[2]邹先云,冯维.成败归因理论及其对学生成就动机培养的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5).
[3]张淑华.社会认知科学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张璐斐,吴培冠.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2001.
[5]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魏金恺,栗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第一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