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堂

  • 投稿灯泡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85次
  • 评分4
  • 25
  • 0

姚善真(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欢城镇教育办公室)

作为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年实验成效之一的“课程观的转变”指出:思想品德知识观的改变并非忽视知识的内部逻辑结构,而是强调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生必须处理好的生活中的基本关系放置在教学内容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是知识的教学,而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必须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德育教学从理性世界逐步走向生活世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德育教学如何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

1.德育教案联系生活。以往的德育教案设计大都以教材为依托,教师在仔细研读教参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内容,把教材视为“圣经”,教案的设计紧紧围绕教材呈现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虽能较好地完成“应试”的需求,但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生硬地将理论知识灌输给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渴求的是多方面的生活经验,作为德育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灵活运用教材,结合时政热点、社会问题与现象等设计教案,以此告诉学生一些生活的道理,掌握一些生活的本领,而不是一味进行理论灌输。笔者在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家,温馨的港湾”这一节时,考虑到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然而其中很多道理学生并不知悉,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尝试着彻底打乱教材的内容安排,摆脱理论的束缚,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突破口,将知识点融人到情境活动中去,在模拟现实活动中帮助学生真正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领悟孝敬父母的真谛在于感恩,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升华思想,内化德性。

2.德育方法体现生活。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它受德育内容、任务所制约,是以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为依据的。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笔者认为以上种种方法的选用都应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摆脱书本的束缚,到生活中去汲取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生活即教育,道德教育尤其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德育课堂融人生活。单纯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是枯燥而没有灵气的,教师讲起来很累。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学生,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他们的成熟与发展,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生活经验。因此,德育课堂应该是鲜活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能够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的统一。做到这些的关键就是要把德育课堂融人生活。笔者在讲述第四单元第七课“成功需要自信”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牢固树立起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于是引导学生自述生活中成功的经历,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时的那种愉悦感,启发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信的“支点”。交流体验后,我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树立自信的意义,借此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在了解自信的现实意义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给同龄朋友支支招、灵感赋诗“我能行”等,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自信的方法,逐步走向自信。

4.德育问题贴近生活。德育教学问题的设置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贴近生活的问题才易引发学生对生活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感悟,进而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笔者在中考复习时,曾设计过这样一道题目:“我想活下去,要是我走了,就没人煮饭,也没人照顾爸爸和弟弟了……”2013年5月30日,一个网帖讲述了重庆彭水女孩廖观蓉的不幸遭遇。父亲有智力障碍,母亲也因病被送到贵州治疗,她一个人照顾父亲和两个弟弟,独自撑起困难的家庭。小蓉蓉尽管痛得直不起腰,却依然悉心照料弟弟,她的坚强感动了众多网友。不幸的是,上个月她因患急性阑尾炎入院,同时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我请学生试着分析在廖观蓉的身上都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学生的答案丰富多样,可见源于生活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亦能培养和升华学生的意志品质。

5.德育评价关注生活。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德育评价应改变以往单一的、封闭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评价方式,做到综合、开放、关注生活实际的多样化评价。笔者认为德育评价应起到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目的。为此应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放到社会生活大背景中加以塑造,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把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认识,内化自己的日常行为。

因此,道德教育要不断引导学生摆脱文本教材的束缚,努力去追寻更有意义的现实生活。不断培养生成性的、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人,要促使学生去不断生成自己新的道德世界,使他们不断在这个世界中自我生成。走进生活,让德育充满生活化的气息!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