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政治试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陈航波
摘 要:高考真题是高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备考复习工作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加充分、高效地开发与利用高考真题资源,本文对常规方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四梳四析”的新思路,即梳理考点考查情况,分析考点布局及知识范围的变动;梳理非选择题题型,分析答题的基本思路及能力要求;梳理选择题干扰项,分析干扰项命制特点和解题规律;梳理试题典型示例,分析新课程下教学的跟进和改进。
关键词:四梳四析 高考政治试题 资源 开发
作者简介:陈航波,男,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每年的高考真题对广大高中教师而言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高考复习和日常教学有着关键的导向和助推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往往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作为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学科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真题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如何充分开发与利用每年15套高考政治试题资源,是需要费思量、下功夫的一件事。试题资源开发的传统思路是“四项分析”,即主要分析知识、能力、题型、时政的考查情况,从而把握命题趋势。这种开发思路能显著提高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弊端是忽略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本信息。针对传统思路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开发高考真题资源时作了一些改进,本着“充分开发、高效利用”的原则,以考点考查情况、非选择题题型、选择题干扰项、可借鉴利用的典型示例四项内容为切人点,对每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进行梳理分析,既实现了对高考真题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极大地提高了高考复习课和新课教学的说服力和课堂张力。
一、梳理考点考查情况,分析考点布局及知识范围的变动
1.理清考点的层次脉络。针对考点的层次脉络,一是对照教材,按“点题——目题——框题——课题——单元——模块”的思路梳理清楚;二是对照考纲,按“一级条目——二级条目——三级条目”的思路梳理清楚;三是对照《学科指导意见>,按“认识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的思路梳理清楚。以2014年浙江第24题为例,我们可以列出下表,使该题所涉考点的层次脉络尽收眼底。
2.理清考点的布局趋向。从2010年到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一直是12道题(24-35题),其中《经济生活》3题、《生活与哲学》4题、《文化生活》1题、《政治生活》1题、《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1题;从2011年至今,24-26题考《经济生活》,27-30题考《生活与哲学》,31题考《文化生活》,32题考《政治生活>,33-35题考《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从考点分布来讲,《经济生活》以第一、二、三单元为主,特别是第一单元,每年都考;《生活与哲学》以第二、三、四单元为主,且每个单元年年都有考题,第一单元未曾考过;《文化生活》以第二单元为主,近三年都考这一单元知识;《政治生活》以第四单元为主,但近两年分别考了公民权利和政府职能;《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以第二、三、五专题为主,其中第二、三专题年年都考。
3.理清考点的范围变动。
近5年浙江高考政治综合题总共25个设问,其中5个经济信息题和1个综合探究题,其余的19个设问考查了22个“知识点”,知识范围涉及“模块题”、“单元题”、“课题”的各2个,涉及“框题”的4个,涉及“目题”和“点题”的12个,占55%,考查范围向“目题”和“点题”集中的趋向明显。
二、梳理非选择题题型,分析答题的基本思路及能力要求
浙江近5年文综政治综合题所涉题型大致可作如下梳理:
从统计数据可看出,浙江高考文综政治综合题,图表信息题是每年的必考题,需要多角度考虑的综合分析题也是必考题,比如:
(2012浙江)41(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13分)
(2013浙江)41(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11分)
(2014浙江高考样卷)41(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
(2014浙江)40(3)面对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根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的有关知识,阐述公民在“五水共治”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12分)
这类题具有“三高一大”的特点,即分值高、思维含量高、能力要求高、难度大,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够彰显高考的选拔功能,是高考复习中需重点攻克的一环。笔者把这类题统称为“综合分析题”,基于这样两点考虑:一是在组织答案时要多角度分析,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办”;二是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既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考查学生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解答该类题的能力,题型指导和针对性训练是必须的。比如,笔者在讲“如何认识/看待”这一题型时,首先呈现一道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例题——2014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样卷41(1)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世界主要国家围绕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更加激烈,中国也成为一些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的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
教学过程先经历了这样几个环节:识题审题——动手解题——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然后由教师呈现“如何认识/看待”题的答题思路:
总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分1(积极):①“是什么”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③结果“怎么样”。
分2(消极):①“是什么”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③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④“怎么”解决。笔者提示学生按照答题思路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然后对刚才做的答案进行修改。
①是“文化多样性”中的什么现象?
②“文化多样性”和材料中的哪些因素使其出现?
③会带来“文化多样性”和材料中的什么结果?
④“文化多样性”和材料中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呈现答案,同桌互评”。
参考答案:
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现象的出现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是什么)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越来越深入,文化的交锋也越来越激烈。(为什么)
我国必须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这一趋势。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交融中,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抵制西化与分化的图谋。(怎么样,怎么办)
针对本省市高考的常考题型,安排2周时间按照上述环节进行讲解、集训,再辅之以经常性的针对性训练(比如“每日一题”),学生的解题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那种内化了的“题感”会越来越强。
三、梳理选择题干扰项,分析干扰项命制特点和解题规律
高考真题中不管是对知识点的考查,还是对能力的考查,其载体都是文本信息。这些文本信息是高考命题组全体成员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从某个角度讲,真的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没有一句话是废话!比如选择题中的干扰项,考试时是绊脚石、排除的对象,但对我们的平时的教学、研究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于高考选择题中设置的干扰项,开发利用的途径有二:一是对干扰项分类整理;二是分析研究这些干扰项命制的特点和解题规律。
以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卷为例,我们可对23个干扰项作如下整理:
当然整理的对象应涵盖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对近3年甚至近5年高考试题中的干扰项进行整理。不仅教师要整理,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整理,方式有二:一是学生之间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套或几套题,提供电子文稿,统一印刷,作为成果分享;二是每次指定几套卷,学生先独立整理,然后在组内进行成果交流,以取长补短、查漏补缺。
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命制的干扰项通常有三种类型:(1)本身错误项,即表述不符合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2)容易混淆项,即选项涉及的概念或观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仔细比较、辨别;(3)不相符选项,即题肢跟题干要求不相符的,包括中心思想不符、知识范围不符、主体不符、地位或重要性不符、因果不符、现象本质不符、外延不符等。
弄清高考选择题干扰项的命制特点,自然有助于我们找到一些更有效的解题方法,并在实践中贯彻下来。笔者总结了“三步一回头”的解题方法:
1.看清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要认真阅读题干,找出中心思想,概括性地提取立意。
2.看清题眼。题眼即题干的最后一句话,又称为干肢联结语。看清题眼才能明确朝什么方向进行选择,这是解题的关键。
3.排除干扰。做每个选择题都必须在看完四个选项后才能作出选择,首先要做的是把干扰项排除完,千万不要急于直接选择。怎样排除呢?(1)干净利落地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2)比较辨别后将容易混淆的选项排除;(3)根据题干要求将不相符的选项排除。在排除干扰的过程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对解题有较大的帮助,比如范围关键词——经济生活道理、哲理等;主体关键词——政府、政党、公民、企业等;内容关键词——措施、制度等;形容词关键词——最、主要、唯一、根本、决定性、最突出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
4.重回情境。能排除的都排除了,剩下的选项肯定就是正确答案吗?那就把这一选项的内容重新放到题干包含的情境中,结合立意、题眼再次检验。
四、梳理试题典型示例,分析新课程下教学的跟进和改进
一直以来,每当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惑时,翻开高考真题,研读其中的一些文本信息,总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特别是试题中包含的一些典型示例,真是让人相见恨晚。什么是典型示例?就是对教材知识点更适切的解释和有助于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的好素材。
2014年高考结束后,笔者对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的典型示例作了如下梳理(部分):
通过对新课程高考卷中典型示例的梳理,对课改理念和教学取向,我们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边梳理边分析,我们会发现,受新课改理念引领的高考命题组成员,其精心编制的这些文本信息,既是学科知识的,又是社会生活的;既是有统一价值导向的,又是灵动而富有个性的;既是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考评学生的实践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持续跟进,教学方式应该不断改进。
1.精心备课,包括精心选择最适切的素材,精心设计最适切的问题,精心确定最适切的表述语,等等,反复比较、仔细研磨,课堂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2.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人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强化实践环节,倡导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实地调查、撰写并提交调查报告、项目策划、参观考察、设计展板、校服、会徽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讨论、演示、撰文、模仿、讲演、辩论、模拟听证会、学生讲座、点评、时事宣讲等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从梳理走向分析,既是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的过程,又是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化过程。考点、综合题题型、选择题干扰项、典型示例是构成这一过程的四个增长点,也是高考命题的四大要素、四大变量。如果说考点是教材知识的代表,题型、干扰项背后潜藏着能力要求和命题规律,典型示例是生活的浓缩和经典的化身,那么,高考真题就是知识性、能力性、规律性、时代性和经典性的统一体,其蕴藏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