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刍议中考复习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常州中考历史命题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 投稿郝完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03次
  • 评分4
  • 61
  • 0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蒋雨虹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海量增加,我们随时都处在真知与伪知之间。对各种信息能始终保持有辨析和洞察的意识,这是学生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品质。文章结合常州近几年中考谈谈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和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21-02

一、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在文字书画、建筑遗址等史料的基础上了解前人的历史。作为历史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体现在批判性地阅读史料、教科书,批判性地思考各种观点并能收集各种证据清晰而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中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具有如反思、质疑、论证、判断等初步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对常州近几年中考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的认识

中考试题的命制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诸如“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等文句,无一不与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关。纵观近几年来作为“风向标”的常州中考历史试题,不仅注重对主干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能力考查,尤其是在对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对一线教师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历史批评性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如2010年常州中考第33题(摘录)材料:19世纪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这两个民族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的,正当世界注意着其他地方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加入第一流民族行列。……两者出发点不同,道路各异,尽管如此,看来他们都在上帝的意志的驱使下,为今后有朝一日能够掌握半个世界的命运而奔波”——张建华:《俄国史·自序》

请回答:材料中“为今后有朝一日能够掌握半个世界的命运”的预言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本题是常州历史中考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的第一次尝试,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和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搜索脑中学习过的重要史实来印证托克维尔的观点。命题改变了以往填空式的问题设计,选材新颖,材料与学生所学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在思维考查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012年常州中考第31题(摘录)材料:(中国)如今被那些世界魔王英、俄、法、德等强国,看得眼红了,谁都想蚕食鲸吞起来。……不就是害在那班帝王,只顾一时的安稳,不顾万世的祸害,造出“科名”(科举)二字,把全国人民的心都蒙了……凭着人欲杀欲割,一味不疼不痒了。

请概括《孽海花》对科举制的看法。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其看法的认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的能力,同时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考查,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观点进行判断和评价,力求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言而有据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三、中考历史复习中批评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刺激学生思维。笔者曾看到两道历史题,分别是中国学生面对的历史题:忽必烈死于哪一年?美国学生的历史题:忽必烈如果没死,欧洲将会怎样?这是教育的不同,长期在这样两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深度肯定是绝然不同的。而思维正是由问题推动着前进的,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思维的质量。所以在复习课时要少些一问一答式的记忆性提问,尽量提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思维,通过交流让思维碰撞,这样更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社会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变革的历程。

2.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只有有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有效体现,思维才会毫无拘束。所以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尤其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炒冷饭”,把讲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讲到底”或是一味训练“一练到底”,而是应该给学生一些自主复习时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或是让学生独自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去自主学习,他们才有机会去思考。如在复习秦始皇汉武帝这两个重要历史人物时,让学生自主复习,梳理他们的主要活动,并提出问题。就有学生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对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不是不公平吗?它会不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全面了,这不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目标之一吗?

3.强化情境训练,总结提炼方法。任何一种能力通过训练都可以得到提升,在平时的新课传授中或是中考复习阶段,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发现问题、质疑观点、科学解释、证实证伪等思维方法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得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中考中经常会出现。在复习的过程中,笔者就通过选取以下两则材料,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训练。

例1:(2011年常州中考第33题)材料:十月革命之前6年,中国之革命费力少而光复迅速,可是事后看来,推翻专制皇权,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引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请回答:材料中的“中国之革命”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作者的“(革命)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例2:材料:“吾人仰望之中山(孙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申报》1912年9月9日

请回答:《申报》中对辛亥革命为什么会这样评价?

以上两题都要求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史料分析,在呈现例1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材料解析题中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理解材料的观点,对学生解题方法进行指导。例2则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通过两道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总结对他以后做题有什么启示。学生意识到:有可能题目的材料变了或是情境变了,但实际上答案还是会回到基础知识,所以一定要掌握基础知识,在做题时读懂材料,提高解题能力。笔者在进行总结时进一步指出,通过不同的史料,印证了我们所学的观点,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指出把史料作为证据重构历史、认识历史的这种证据意识是学习历史必备的素养之一。

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些知识甚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淘汰,因此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历史学科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哪怕只是培养这种意识。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