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康有为,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便是他领导的失败的戊戌变法。对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多为不提或以简单否定为主。其实,康有为在变法失败逃亡海外期间一直都有着自己所信奉的救国思想。而他的思想也与孙中山的救国主张有所不同。本文将简要探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的救国思想,以对康有为思想形成一个具体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康有为;孙中山;戊戌变法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戊戌时期变法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但是,在戊戌政变之后,他打起保皇的旗帜,坚持立宪,反对革命,反对共和,因而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基于此,多年来我国大陆史学界对康有为的研究,多侧重于他在戊戌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而对他在戊戌政变后的政治态度和思想,一般地给予了简单的否定,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为了全面正确地评价康有为,本文拟就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政治思想作初步的探索。
1899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定联合各地会党,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同时发动起义,由于缺少资金,便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合作,由革命党出力,保皇党出钱共同完成此次起义。然而此次起义最终因为两党政治主张不同,康有为临阵断饷而失败。康有为背信弃义,临阵断饷,令许多维新人士不满,在这之后维新派人士多与康有为决裂,康有为在国内名誉扫地,再也没有人支持他。为何康有为如此反对革命而如此固执于改良?对于救国,康有为又有怎样独特的见解呢?本文将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的救国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人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曾多次拜访康有为,但是康有为多次拒绝与其相见。经过波折,孙中山终于见到了康有为,并向他提出了合作的建议,但是康有为拒绝了与孙中山的合作。康有为拒绝与孙中山合作,这让日本的维新人士很是不满,康有为于是被“赶”出了日本。后来到加拿大,于1899年成立了保皇会,致力于保皇救国。同为救国,为何康有为如此执拗于保皇?
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了儒学的熏陶,其儒学造诣也很高。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撰写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著作,表明康有为是十分尊崇传统伦理的,并试图从儒学中寻找到改革的依据,依靠这种托古改制的方式,减少对于改良的阻力。由于依托了儒学,自然需要遵从儒家对于国家定义的形式。清朝晚期,国力衰败,列强入侵,然而,帝王仍然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康有为主张改良必须依靠君王颁布的指令,没有君王的支持,改良必然失败。康有为主张效仿日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因此极力“保皇”。但是其“保皇”与传统意义上的“尊皇”不同,也不是单纯地维护清王朝统治,他希望通过保留君王,发挥君王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和平改良的方式让中国走向富强。然而,他将希望寄托于并无实权的光绪帝,显然是一种幻想,戊戌变法的失败便是最好的证据。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依然坚持着保皇。康有为认为社会的进步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应该逾越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将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他认为要进入儒学中最美好的大同社会需要经过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与太平世。这三世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帝制对应据乱世,君主立宪制对应升平世,民主共和对应太平世。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由据乱世向升平世的转变中,因此康有为坚持保皇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只有如此才能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规律,中华才能在和平中稳步前进,最终实现大同社会。因此,当康有为得知自己出钱支持的起义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时,十分生气,一怒之下,掐断了对于革命党的经济支持。
对于保皇,康有为掺杂着个人情感。康有为很早便有了改良思想,但却无人认同。而光绪帝却表示十分赞同康有为的观点,对于康有为来说期望通过帝王来改良,更多的是为了报答光绪帝对于自己的知遇之恩。另外受到传统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康有为始终认为帝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没有了帝王国家便不能得到统一。康有为在海外逃亡一直主张回国“勤王”。所谓勤王,便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由此可见,康有为一直将自己视为大清王朝的臣民,对于挽救清王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同于孙中山在成立同盟会时所说不再是清朝人。因此康有为坚持保皇是存在其阶级原因与个人情感原因的
康有为所设想的救国道路之所以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忽略了民众的力量。他将过多的希望寄托于君王、官僚,对于民众不管不问。然而并无实权的君王以及腐败的官僚对于他的改良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甚至是改良的阻力。他也没有认识到民众对于民主的渴望,他认为中国民众民智未开,达不到民主共和的要求,是不值得依靠。对于民众的力量,孙中山在早期革命中也未能清楚地认识,但在苏联十月革命后,他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开始重视民众在革命中的作用。
总体来看,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海外仍然在探索救国道路,并为之付出努力。但是,历史的潮流却将中国推向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救国道路。康有为显然是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未能认清局势,倡导保皇,坚持君主立宪,始终反对革命,反对共和制度,因而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对革命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这是应予否定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康有为是一位有着崇高爱国主义的政治改革家。他身在海外,仍然不忘探索救国富民之路,他提倡真立宪,反对假立宪;他提倡改革,并非维护腐朽的清王朝;他为拯救旧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并且值得我们铭记的。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以及其阶级限制,康有为忽视人民的力量,过分信任腐朽的清政府,害怕帝国主义,惧怕流血革命,加之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时候面对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矛盾不深入挖掘其制度本身的问题根源而是转而希望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寻求完善的方式,导致其救国主张无法再中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郭良婧.康有为孙中山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江海学刊,2010(5).
[2]王才.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5).
[3]李翔海.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J].学术研究,1993(3).
[4]李红革.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
作者:王耀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