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理教学中“知识、问题、试题”的有效转化与桥接

  • 投稿研究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647次
  • 评分4
  • 12
  • 0

文/田光进

【摘 要】作为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当堂掌握好知识,且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用以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要达到如是境地,必须对以往“知识传授方式”作一个彻底变革,即“知识问题化、问题试题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知识;问题;试题

乘一叶扁舟,驶进浩瀚深邃的历史长河,摇橹溯源,品味咀嚼木椟竹简、锦帛纸笺中的流香翰墨,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国家或地区选拔人才大都是通过“试题”来实现,以至于在名门望族、寻常百姓中频繁流传出“一卷定终生”、“鲤鱼跳龙门”等片面说法,多少士子为之趋之若鹜、前仆后继,纵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心甘情愿。管中窥豹,由此可见“试题”在促进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素质教育、课堂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试题早已摒弃了诸如“八股文”之类的陈词滥调及行文套路,少了众多纯粹记忆性知识的考察,更多体现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目光转及我校新课堂改革,如今也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笔者忝为课改浪潮中的一名弄潮儿及践行者,偶尔在沙滩上捡起几只精美的贝壳,细细端详把玩,放在耳畔,依稀能听到海的声音,若有所悟:

一、知识问题化 在活动探究中习得知识

地理知识一般分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怎么做),不同类型的知识应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层面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硬件或软件),采取不同且与之相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中都要尽量避免采取“填鸭式”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杜绝将知识毫无悬念、平铺直叙地告知学生,缺少跌宕起伏的教学节奏,稀有思维的碰撞斗争,激荡不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的波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会完全理解。”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点、能力点、增长点,且以具体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即“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学习,学习目标指向性强,教学效果好。同时,问题设计要满足以下几点基本要求:①问题要能激发学生产生阅读欲望;②问题要能启发调动学生思维;③问题叙述语要能引发学生产生积极及深层次的思考;④问题言辞要精炼准确、言简意赅。以《锋面系统》(湘教版·必修I)助学案设计片段为例,笔者作如下处理: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问题化

1.阅读课本P54锋面介绍及“锋面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锋面?锋面上方和下方分别是什么性质的气团?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2)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你能解释原因吗?

2.阅读课本P55冷锋介绍及“冷锋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冷锋定义:____气团主动向______气团推移所形成的锋面。

(2)冷锋锋面上为什么能够成云致雨?

(3)冷锋符号用_____表示,符号之前称为“锋前”,符号之后称为“锋后”。判断冷锋锋前、锋后的气团性质有什么不同?降雨位置如何(锋前/锋后)?

(4)尝试绘制“冷锋示意图”。

(5)冷锋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中,冷锋移动的方向与________气团运行方向保持一致。描述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的特征?(提示:先判断受何种性质气团控制?再从“气温、气压、天气整体状况——阴雨或晴朗”等方面考虑)

3.阅读课本P55暖锋介绍及“暖锋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略)

如上所述,问题的设计与呈现,不是简单的罗列与堆砌,应对照知识网络,将问题逐一具体化、层次化,且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与能力梯度、深度,让学生有抓手、易上手。在这其中,学生先行自主阅读文本、吟咏辨析、梳理思考,伴随“疑义相与析”的小组合作交流,不断挑战思维高度,知识、能力、思维逐步分蘖拔节,最终收获成功、体悟生命本真、感味学习幸福。理解知识本质含义、外延及适用范围,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知识,建构完善知识网络,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二、问题试题化 在解题中巩固知识

读下面北半球某地天气图,回答问题。

1)甲乙分别是____锋和____锋;甲、乙两锋分别向________和____方向移动。

2)ABCD四点中,目前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 ?在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

3)ABCD四点中可能有降水的是____。

4)在未来一段时间内,B地的天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________?

从上面例题不难窥探:试题设计必须以考纲为准绳,涵盖主要知识点,且要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深入浅出。学生通过阅读图文材料(浅读或精读),提取有效信息(表层或深层),联系定位相关知识点,筛选加工、整合迁移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