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勇
进入初中,意味着身体发育进入了关键的时期,也意味着相同的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发育和体育学习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之一,而长期以来体育课实行的是统一的教学与一致的考核方法,使得学生的体育素质两极分化明显,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针对差别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综合身体差别化,确定各组教学目标
因为身体的原因,有的学生跑得比别人慢、跳得比别人近、甚至连动作掌握都没有别人到位。体育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的采用差别化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材施教,既重视身体素质优、体育技能高的学生的体育发展,也重视体育基础薄弱、技能水平低的学生的体育发展,进行合理分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侧重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
每到新学年开始的第一节课,笔者首先按照七、八、九年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两公斤实心球前抛、男女生中长跑”等项目的成绩,接着按测试项总成绩的结果将每个班的男女生各分成ABC三组:A为身体素质最好的学生,其学习目标应高于课程标准,重点掌握专业体育技能;B为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与课程标准同步,重点巩固体育基础知识;C为身体素质差、弱、病的且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适当降低动作要求或降低教材内容,重点掌握基础体育知识和培养学习兴趣。
确定差别化的教学目标,可以让每个学生能够定位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找到自我,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与体育运动的效果。
二、正视能力差别化,灵活进行分组施教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笔者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分组施教:“合”,即课始教师先大组几种,将本课的基础知识内容予以分解、讲解和示范,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实现基本目标;“分”,即对ABC三组分组集中讲解、答疑、自主练习、个别指导,动静结合。在先和后分、一动一静的反复交替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进步,整体水平能够普遍提高。
例如,学习跨栏跑时,要求A组学生栏间跑三步就过栏;要求B组学生栏间跑五步能过栏,而C组的学生则要求先过栏,对于栏间跑的步数不作限定,再逐步过渡到栏间跑七步。这样的差别化分组实施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
再比如,在篮球教学中,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进行第一阶段的分组教学:运用比赛的方式,加强A组学生对篮球技能的学习;运用两人一组抢球的方式,巩固B组学生的投篮技术;运用原地运球的方法,加深C组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增强球感,掌握基本的篮球知识。在经过充分的讲解与自主联系后,接着进行第二阶段的分组教学:A组运球快速跑练习、B组从中线运球上篮、C组则原地起三步上篮练习。
实践表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教学任务分解成多个步骤,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这样的教学既能有效克服了A组学生“吃不饱”,又促进B组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同时避免了C组学生“吃不下”的现象。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体育的信心。
三、面对发展差别化,课后练习分层布置
课后的体育锻炼是课堂的补充和提高,督促学生课后锻炼也是差别化教学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的学生在体育上的发展水平也不同,所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锻炼内容的针对性原则:即根据三组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布置不同的增强体能的练习。如A组练习引体向上、B组就练习加速跑、C组则练习跳绳等,这样的课后练习内容简单易操作,对场地要求不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锻炼要求的层次性原则:即课后训练的运动量与强度的布置上,应区别对待ABC三组学生。让A组的学生超越自我,让B组的学生奋力追赶,让C组的学生有所收获。如,在1000米跑耐力跑中,让C组学生站在800米的起跑线上练习,B组学生站在900米起跑线上,而A组站在1000米起跑线上进行,使三组中的学生可能同时到达终点线,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3.锻炼督促的经常性原则:即体育教师要亲自或指派学生代表每天检查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以保证学生按时按量完成体育运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能,为学生的整体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4.体育锻炼的全员性原则:即体育锻炼不仅是全体学生的事情,而且要取得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共同关心每个学生体能训练。班主任老师督促并考勤每天早晨的学生长跑,同时将身体素质的测验成绩计入学生每月一考的总成绩中,使家长和老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依据接受差别化,给予恰当区别评价
差别化教学除了上述步骤,还应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的差别化上。我们的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的激励往往针对那些体育水平较高的的学生,而忽视了对身体素质差、体育水平低的学生的鼓励。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的评价也应体现差别化:不仅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以发展的眼光,挖掘学生“亮点”,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1.对A组学生的评价:以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坚持严要求、高标准,采用竞争评价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同时督促他们能够主动地向更高水平迈进,培养探究精神。
2.对B组学生的评价:则终于评价这部分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及运动技能的运用中;不仅能指出他们在体育运动上的不足,还要能指出其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养成向A组学生追赶、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
3.对C组学生的评价:表扬为主,侧重于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以及体育技能水平的进步程度,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体育水平。使这部分学生亦能品尝在体育上的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总而言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而开展的初中体育差别化教学,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因材施教“抓两头促中间”,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体育意识、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直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南东洲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