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的教科研信息化管理

  • 投稿放学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55次
  • 评分4
  • 41
  • 0

背景分析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但是自2012年以来,“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个话题,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将大数据技术称为“地球的神经系统”。提起大数据,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的项目,与普通消费者关联不大。只有像 Google、Facebook 这样的公司才有能力收集并分析来自于用户的庞大数据,用以分析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实现针对性地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调整和优化。一位名为Rick Smolan的摄影师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大数据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亚于互联网。除了常常陷于隐私风波的互联网广告数据跟踪之外,大数据可以通过影响医疗、保健等行业,与每个人产生密切的联系。

如何从基层科研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待这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鲜事呢?可以说,几乎有网络资源的教师都与数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更夸张的一种说法是,离开数据支持,有的教师已经不会教书了,教材分析要通过网络细细品味,教学课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优秀教学设计可以通过网络借鉴学习,上课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尤其是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上网检索同类型研究课题,这样的好处是资源共享,可以减少和缩短研究的进程,也可以让优秀成果得以辐射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但是仅仅从这种角度去借助信息化的便捷来做研究似乎太浅层次了。基于此,作为科研人员,笔者在教科研与信息化之间产生了一些思考。

教科研与信息化的研究

(一)教科研关注信息化研究

笔者从教师层面关注教学与信息化已经有20多年历程了,起初是教师初识信息技术,多数在做学科与信息学科整合的研究,准确地说还算不上研究,仅仅是在本学科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以《XX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论文的形式呈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对信息技术逐渐由观望走向关注,由尝试走向赏识,从而也成就了一批批制作课件的优秀教师。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有独钟,几乎达到停电无法授课的地步。自“九五”以来,朝阳区课题研究也倾向关注信息技术,有了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项研究课题申报,也有了一些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成果。

但是,这只是教育科研上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技术既作为一门学科又作为一项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教科研尚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加以思考和充分利用。一直到“十二五”的前半期,朝阳区在课题申报方面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课题申报形式,即利用网络平台下发课题申报指南,提交申报材料一律是文本形式,汇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后期的整理,包括送交评委评审都造成很大的工作量,尤其是后期文本的堆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教科研借助信息化发展

在大数据日益走进每个人的视野的当下,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笔者在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让科研走向立体,建构起空间交流与对话,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学习。

1.借力发力,有效利用TEACH8建构立体科研网络朝阳区是个大区,学校多,校际之间距离远。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致力于做科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存在的现实是:有科研热情但是缺乏实践基础,有科研意识但相对缺乏科研能力。然而,朝阳区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说是较为领先的,在朝阳区“十二五”第一批课题立项后,各个课题都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了开题论证,在专家指导后重新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召开了几次研讨会后,积极参与的教师人群逐渐减少,于是笔者想到了借力发力,借助朝阳区教研中心的信息化平台TEACH8平台。TEACH8在教学领域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教研员利用这一平台开展教研,有效拉近了教研员与教师的距离,同时这个平台也存储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供学科教师共享……那么,是否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开展科研活动呢?

(1)实现可行性

由于大多数教师对开展科研有畏难情绪,不敢在专家面前开口,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交流是个很好的平台,最大的优点是课题研究者之间形成互动群体,打破了课题之间的学科壁垒,因为科研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可以借鉴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也在同一研究领域下形成研究共同体。

(2)操作易行性

TEACH8是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支持项目,在朝阳区中小学有广泛的影响力,只需科研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科研圈子,由科研员做圈主,把课题的主持人加入圈子,形成研究团队,根据需要由技术人员支撑针对相关流程做一次培训,明确职责和位置,就可以开展研讨了。

(3)打破时间与空间界限

经过一次培训,在课题研究者中大家一致推荐做信息技术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做技术指导,既对本人的课题研究起到助推作用,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家实现网络化研究。笔者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平台,把经专家指导后修改的开题报告作为第一批资源全部上传到平台上,做到了开题报告的资源共享。在以前要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公邮,上传下载学习,还担心有误删除,但是现在只有圈主或者技术人员才有删除的权限,而且平台的好处是可以想看哪个就看哪个,做到了学习无界限,同时可以跟圈主、课题主持人进行交流,做到了交流无距离,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和交流研讨。平台还可以上传专家点评指导的视频,让很多不能亲临现场学习的资源都可以得到分享,最大的优点就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2.规范管理,建立教科研课题管理系统

将科研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我们很快就感受到大数据时代下的无处不便捷,无处不共享,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朝阳区规划办思考如何在科研的源头借助信息化开展科学规范的管理。在规划办的统一部署下,借助信息化资源开展了“朝阳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前期投入使用的程序就是从申报课题源头入手,经历了前期数据分析对朝阳区科研需求及教师科研能力做了基线调研后,由技术人员借鉴市级规划办课题申报系统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研发,在进行基本程序培训后,这个平台就投入正式使用了。

(1)层级管理

该系统的研发体现了层级管理的价值,首先做到学校科研管理者作为第一级管理者,由朝阳区规划办向学校科研干部授权,科研干部向有意向申报课题研究的教师提供用户名并设定密码,该教师才可以进入系统按要求申报课题,本校科研干部能够监控教师的申报程序及申报材料的规范性,在符合规划办基本要求后由校级干部签署意见提交区规划办。

第二层级由规划办主任授权给规划办学段科研员,学校提交后的材料统一进入系统,系统分类在学段科研员及领域内,由科研员统一审核,同时学校经学校科研干部提交的申报材料不能再做修改,必须由学段科研员退回才能进行修改。这样做杜绝了基层学校申报课题的随意性。

(2)科学申报

使用该系统能够做到引导教师科学规范申报,在系统内设置了引导申报指向,每项基本都能够引导申报教师完成填写。没有申报经验的教师也能够很好地完成系统要求的数据,最后生成文本格式。

(3)环保节能

借助课题管理系统申报平台,可以杜绝大量文本打印。每个课题申报将有5位专家作为评审专家,如果是传统的提交文本申报,首先上交和接收要占用时间和人力资源,同时要分给5位专家必然要打印5份,再通过不同渠道送递给专家,可以试想这将是多么大的人力资源和纸张的浪费。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达到节能环保。

(4)公平、公正、公开

借助该平台的专家资源库进行公平的评审,专家根据技术分类把不同课题提供给不同领域的专家,背靠背评审,最后将汇集专家的数据科学量化,最后给出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朝阳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系统”从源头开始,按照“方案申报——立项批准——开题论证——中期研讨——结题论证——成果申报”的流程,通过网络一条龙工作系统进行,不仅达到“三公”,更能够生成一批批科研成果。虽然该系统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借助信息技术已经设计了全程的科研流程积累,我们已经看到在数据时代下科研与信息化有力结合的美好未来。

教育科研与信息化发展前景

中小学科研已经蓬勃发展,但是教师做研究一定要脚踏实地,基于学校的问题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要好高骛远做高深的科学研究,因此需要教师有思想。目前,学校有相当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师,这是学校的科技资源,这些教师从学科本位出发,发挥学科特长开展信息化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思考与探索,能够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朝阳区信息中心李全增老师开展的北京市规划办《以校为本的学业能力诊断与评价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课题,带领朝阳几十所实验校开展研究,学校实验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教师在数据下得出的分析是科学的,能够为学生制定针对性强的个人学习菜单,同时也能对教师个人教学进行纠偏。最科学的是,这样得出的评价是令师生信服的,这就是科研与信息化之间水乳交融、互相支撑的关系。

我们坚信,研究不需要特立独行,研究需要团队合作,思辨共赢,尤其是学校教师做研究,一定要充分发挥每个领域教师的优势,借力发力,合力搏击,在大数据时代来反思科学研究,我们不仅为数据时代的发展迅猛而震撼,同时又为数据时代提供给我们丰富的给养而庆幸,作为基层科研人员,我们愿意借助信息化平台为有志在科研上有思考的中小学教师提供资源,助教师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科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