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阅读促语感

  • 投稿全球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44次
  • 评分4
  • 74
  • 0

刘海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223800)

一、对语感的再认识

(一)什么是语感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感的内涵作出这样的界定:“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潜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生成的心理机制非常复杂且稍纵即逝,王教授进一步强调指出,语感在生成过程中“思维并非侧身其间”。这里,我们暂且不论王教授所说的“思维并非侧身其间”是否真实,他的论断至少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一语感一旦获得,就能使我们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

(二)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作为一种迅速、直接捕捉语言信息内涵,领会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直觉思维,语感对于学生语文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夏丐尊先生指出,语感敏锐的人“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夏老这一番形象的论述,充分说明了语感具有架起语言素材与语言能力的桥梁的特性,是内心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提炼过程,是一种学习语文的顿悟境界。

二、以阅读促语感

儿童最初的语文意识和能力是建立在语感之上的。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过一段精辟论述:“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了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郭沫若先生也指出:“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是品字析句。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课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描写了天山景物“水、树、花”,其中,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了雪峰上雪水汇成的溪流。“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抛”字写出了走出戈壁滩后与炎暑的隔绝,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迎面而来的雪山寒气是那么的凉爽惬意。“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绣”字恰如其分地镶在比喻句中,这句话将“雪峰”比作“白缎子”,将“雪峰间的云影”比作“银灰色的花”,漂亮的雪峰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泻”字形象贴切、气势磅礴,这一句把雪水泻下的样子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如此,作者对雪水汇成溪流的生动描写,将美丽寂静的天山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这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抛”“绣”“泻”这几个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是点拨品悟。如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借“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的特殊句式,表达了作者郑振铎别友离国之时的感慨之情。“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码头与亲人道别时,第二次是沿途看到帝国主义军舰停泊在中国海域以及看到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感慨万分时,第三次是道出出国目的和自己的誓言时。作者的万般情怀通过这一句式反映出来,其语气越来越重,感情越来越强烈。教学中,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饱含激情的爱国心。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先后出现了四次,与“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串珠的彩线。这一简短有力、朴实无华、反复出现的话语,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的行文线索。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反复推敲、品味,让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三是朗读成诵。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对于语感培养至关重要。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甚至文章全篇,读熟了、背熟了,有助于深切感受其间的形象、思想、情感。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教学,在分析课文后带领学生集体朗读,初步理解内容;接着,让学生分组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学生被作者那爱乡之情感染之时,爱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一文,作者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以及在洪水来临时村民和老汉的不同表现,反复朗读体悟。在深情朗读中,学生逐渐体会到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