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的思考

  • 投稿yuda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94次
  • 评分4
  • 85
  • 0

曹国盛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210002)

摘要:在劳动与技术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技术问题,在技术实践、技术创造中追求崇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解决技术活动与艺术审美、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技术活动与学生情感交流等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劳动与技术 学科教学 项目 艺术

42 年的教育历程,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会不断地享受着教育带来的欢乐。面对一批批走出校门或在校学生,看到他们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 我特别欣慰,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虽然我很爱艺术教育,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我的追求与思考更多。

一、关于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的理解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了本课程有动手与动脑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可感的操作对象和多学科视野、贴近现实生活、开放的学习领域等六个方面的特征。其中,特别强调了项目教学并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地,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劳动与技术教学项目更多地是以生活中的技术为背景,如家政项目中的缝制、洗涤、营养与烹饪、编织、家电、种植等,技术项目中的纸工、泥塑、手工、工艺制作、养殖、金工、木工、电子、电工等。

多年来,我潜心研究项目教学,以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研究与解决技术与艺术、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以及技术活动与学生情感交流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理解和教学风格。作为项目教学必然有其系列性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学习技术的完整过程,所以项目教学特别强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若干个活动环节穿成一条线, 包括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物的互动,并通过不断地反馈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材料、工具和技术实践中应用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

二、技术活动与艺术审美可以融合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 有些人容易将技术与艺术分开,认为技术是技术,艺术是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如果单纯地从产品生产和艺术造型(绘画造型、舞蹈造型)角度来看会有一定区别,但是产品生产首先从设计入手, 而设计的产品其本身必须考虑造型、外观和内在结构的艺术效果与技术的融合。比如汽车制造,将汽车外观设计成流线型,在减弱风的阻力、提高车速的同时,使汽车外形更美观,满足了爱车一族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艺术的升华, 比如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绘画创作,利用声光电技术、电脑控制技术使舞台场面更加艳丽多姿。另外,远古的劳动器具,包括工具、车辆,考古中发掘的一些礼仪、祭祀用的器物,无不呈现着艺术造型的精美和加工技术的精湛。特别是西安兵马俑出土的“削铁为泥”的青铜寒光宝剑,不仅造形优美、做工精良,而且在冶炼中添加稀有金属, 至今中外技术人员都无法破解。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蚕丝内衣,重量仅十几克,薄透华美,纺工精细,几千年来保存完好,令人无法想象。还有古代玉器加工技术,玉器造型在超大口径和微米口径上钻孔,堪称技术和艺术融合的一绝。诸如此类,在技术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同时,艺术始终作为技术应用的载体跟随其发展,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在项目教学实践中, 我比较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充分挖掘艺术的魅力和技术的细微处理。要求学生在设计制作任何一个载体时都做到造型上的美观、工艺上的精细、技法上的规范。无论制作什么样的作品(产品),这件作品(产品)可以作为商品或艺术品深得大家的认可, 并有市场价值。几十年来,我带领学生设计制作了无数件劳动与技术作品。比如,废旧易拉罐再利用作品,有浮雕贴画“骏马图”、“花卉”、“战国狩猎图”、“飞天图”等;立体作品有“爵士鼓乐”、“台灯”、“吊灯”、“青蛙”、“斗鸡”、“狐狸”、“飞机模型”、“摩托车模型” 等。我带领学生通过活动义卖,所得钱款全部捐给了学校红十字会作为爱心基金。其他一些项目作品:木工“小木屋”、“六角笔筒”、“诸葛锁”等,还有“服装剪贴画系列作品”、“吹塑贴画系列作品”、“建筑模型作品”、“编制作品”、“布艺作品”、“中国结艺术作品” 等,这些作品无论在做工方面还是造型方面都在追求着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无论设计或制作什么样的作品(产品),在追求技术与艺术完美的同时,应牢固树立作品(产品)的质量意识,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技术设计与技术操作是一个整体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基本上以项目操作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一个具体项目在操作中涉及哪些方法,教师就按顺序教哪些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也基本符合纲要提出的要求。但是,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学习领域, 除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多学科视野、实际生活能力外,技术设计活动是项目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中,一个项目除了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外,其技术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这种技术过程包括技术设计和技术实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先有想法并形成构思方案,再到技术应用并形成作品(产品),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设计是作品(产品)形成的前提条件,没有设计这一环节,制作的作品(产品)在认识上、体验上是不完整的,仅仅停留在模仿操作上。虽然会留下一些设计的痕迹,但是师生在认识上缺少一个主要的环节,它就是设计活动。项目教学中应重视设计环节的应用,因为设计是一项有目的、有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如果初中生能够按照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原则,初步形成一般的设计意识,并在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产品),对于学生而言,收获远比一般动手操作意义更大、体验得更深。如果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话, 初中生进入高中后, 在技术与设计学习中体验的层次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适应高中通用技术学习能力会更强。

我在项目教学中特别注意“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应用。比如在教学“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时,首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展示各种风格的建筑造型, 让学生了解,无论是简单的结构,还是复杂的结构,在设计的构思中都要了解三维空间的形成规律,抓住基本结构要素,特别是在纸造型中找出形成结构的最基础平面图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折叠形成立体形态。通常建筑是由方体、柱体、椎体、棱台等基本结构构成,如果再增加一些具有中式建筑的屋檐、门楼、门窗的装饰以及西式建筑屋顶、立柱门框的装饰,自然就会形成中式和西式的建筑风格。通过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使学生懂得,任何复杂的纸结构建筑模型都是由基本结构折成的,其基本结构是通过长、宽、高三维形态组成。三维形态设计的核心是抓住“三视图”中俯视图形态,它是建筑模型的形态基础,这个基础形态已经具备了长与宽的二维空间,要想形成立体三维形态再增加它的高度,通过围折的方式,一个立体的结构形态也就建构起来了。

通过设计分析, 学生绝大部分都能理解俯视图的形状决定了建筑底层的结构形态。在学生的设计中俯视图多种多样, 有的是两个正方形错位连接, 有的是三个正方形错位形成梯形或者“品”形,有的是“T”形、“L”形,有的是圆形、椭圆形、棱形等。

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是用较厚的纸板,在底层基础形态图形基础上,通过纸板高度的围折(正折、反折、圆折)、粘贴,形成立体结构。再用与底层基础形态图形一样的顶层纸片封顶粘贴,一个具有形态变化的基本结构就形成了。如果再增加门、窗和楼顶与基座的装饰处理,一座纸建筑模型就完成了。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分析其内容的生成因素,仅仅采用模仿的制作或者印刷品的剪、折叠、粘贴制作, 只能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一般的技能。如果增加设计的成份,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体会更深刻。

木工教学方面, 我积极提倡学生开动脑筋,在结构造型上、外观设计上都进行尝试,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比如“工艺相架的设计与制作”, 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和允许自备添加的材料,在方案构思中制定功能与外观相统一的设计方案并形成草图和尺寸图。同时对现有材料和添加材料制定加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充分利用技术方法对相架按工艺流程进行加工。最后,学生的相架作品在具备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呈现出形态各异、造型多样的特点,特别是一些装饰木条和添加材料的应用,以及外观装饰的彩绘都超出意想的效果,充分体现了项目教学中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

在项目教学中,相关操作技术也是项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再好的设计想法不能变为现实也是无意义的。项目教学的设计要通过精细的操作、规范的加工才能实现作品(产品)的完美效果。我在教学中对有关技术规范、操作要领、技术改革等都做了许多尝试,由于我正确的引导、提示、精讲、示范,学生的操作技术绝大部分都能按规范的流程进行,作品(产品)的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比如,木工六角笔筒,结构呈现的方式是筒身、筒口和底座三部分, 技术点主要集中在60°角的连接处,质量要求主要为:角度正确连接无缝隙。要想将笔筒按正六角形的方式制作出来,难度非常大,就是教师来制作也未必都能符合质量标准。于是我在教学中, 首先告诉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其次掌握科学的加工方法, 最后精准的组合、检测、定形,特别强调了后两点要求。在精讲示范时,要求学生在加工筒身壁时,将六块木板固定,用60°角尺作靠模,再用胶带纵向捆绑, 然后单边利用平锉或砂磨机粗磨,再用细砂纸细磨, 同时不断地用60°角尺检测。一个单边磨好后,再将六块木板换角度固定打磨用60°角尺检测, 观察有无缝隙, 无误后将六块呈梯形木板反扣在桌面,用胶带整体贴上, 再翻转过来涂上白乳胶(木工胶),用胶带粘紧放在具有相同六边形的图上进行修正、定形,待胶固化后,一个正六角形的筒身就按规范的要求做好了,而且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以上是筒身壁六角形的打磨拼接,至于筒口边条装饰和筒底座边条装饰也同样按照无缝对接的方式,用规范的切削、砂磨、粘贴等方法处理,技术实践中的改进与创新,还可以用内六角结构靠模和外卡结构靠模实现筒身正六角形态的粘接与检测。所以,正确规范的技术操作是在完美设计的基础上, 实现目标成果的重要保障。

我在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中始终都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以重视。希望我们的劳动与技术教师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要求,使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更具活力。

四、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的主线是项目的设计与制作, 它是项目教学具体的成果反应。项目教学还有其他成果的表现形式,比如学生经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在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都收获很多,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工具、材料和物体的理解,拓展了学生多途径教育和多学科视野,可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确实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其中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技术发展、技术学习活动中多种技术文化的内涵。有些项目教学内容不仅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同时项目文化的内涵也是值得学生们去认识、去感受的。

在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中, 任何一个项目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对项目内涵作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民族、风俗等,也可以研究项目的技术发展,研究项目的材料,研究项目的工艺等。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一般采用以课题为引领的方式, 在程序上与常规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一样,主要包括选题、分工、调研、制定方案、研讨修改和优化方案、落实方案。它的策略包括阅读、网上搜索、参观、访问、调查。呈现成果的方式包括研究报告、论文、展示、答辩等。

研究性学习是项目教学内容的补充,在学生学习技术的同时增加一些技术文化、技术发展、技术探究的知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项目教学实践中,我比较注意项目研究性学习对技术学习活动的渗透。下面以“印章”项目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认为“印章”发源和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印章”在我国的用途非常广泛,印章自古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选择这个内容对学生很合适也有趣,因为中国印里有很多文化内涵。在课型上我将印章学习设计为综合性学习,具体地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两大板块,第一块为“研究性学习”,第二块为“操作性学习”。

在目标的制定上,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信息收集、研讨、写调研报告等使学生了解印章的历史及印章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再了解印章刻制材料的种类、质地和产地。操作性学习目标主要是学生能识别印章的种类、印章的款式、刻印章的工具以及刻印章的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上, 我制定的目标主要是学会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印稿的设计、转印方法及刻图形、标志、肖形或文字篆刻印、钤印等方法。

经过教学, 学生了解了印章的相关文化。印章在古代是一种权贵的象征,是皇室成员和官员们的随身信鉴印戳。一般皇帝将印称为“玺”,是用玉质材料刻制的,也称“玉玺”。一般文官用印, 武官或宦官则用章。普通人在古代是不能用印章的,只能按手指印或画押。印章与中国汉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篆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其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每个篆字的解读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根据历史的发展, 字体形态上有大篆, 包括“甲骨文”、“石鼓文”、“籀文”。有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将形态各异但字义相同的大篆, 统一汇编成大家都认识的字体,称为“小篆”。史称“统一文字”。与此同时,学生经过网上搜索也理解了,宋代印刷特别是活字印刷, 也是由印章传承下来的。另外学生还了解到印章与书画方面的知识。在古代,由于封建的专制,一些宫廷书画家和民间书画家是不能在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的。唐代以前的古画、古书法作品基本上没有作者盖的印章, 现在看到古画古书法上面的印章是唐以后的事, 后代皇帝收藏盖印后经过战乱, 一些古画和古书法流落到民间, 一些官员和名人收藏后又在古书画作品上盖章。到唐以后,特别是宋代和明代,政治上相对宽松,文人和书画家也逐步在自己的家书和书画作品上盖起了印章,形成一种风尚。

在印章材料的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网上搜索, 了解到刻印章的石料基本上以粉冻石为主, 因为这样的石料手工就能刻制。如果刻一些坚硬的玉石,则需要专门的金刚刀刻制。粉冻石的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建,极品为田黄石。浙江的青田石以萝卜丝冻最出名,昌化石尤以鸡血石最名贵。

学生将分组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制作宣传小报、电子文稿、研究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张贴展览,纷纷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许多学生写出学习心得,一致认为,通过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能学习到其他课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操作性学习上,经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印稿的设计、篆文笔画的理解、转印方法、刻印技法、刀法、钤印方法等方面很有收获。特别表现在刻自己姓名篆刻印,体验到用篆刻刀在青田石上刻制的感觉是多么美妙。大家认为印章项目的学习,不仅使他们懂得了中国印章的历史与文化,而且学到了操作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项目教学中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思考

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不是孤立地谈论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了解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者在执行所有教学任务时,应与学生互动,用心地看待教育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为学生服务的。从新的教育发展观来看,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我42 年的教育经历中,在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方面不断地汲取有用的知识和应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在与学生交流中,能用一种特有的品质对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要想达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我认为,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外, 应该在教师的人格修养方面多做一些努力,这对学生的成长很有益。当前, 许多教师与学生只注重自己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情感交往中的师生情谊。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 更多地表现在考试学科上。劳动与技术学科由于不参加中高考, 不少学生会产生学不学技术并不重要的思想。为了促使学生喜爱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在自身专业素养方面作出更多的研究、探索与努力。这对于一位教师来讲,无论从心理科学、教育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方面都是有用的。

劳动与技术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知识的积累和对技术世界发展的关注,在大量技术产品中了解技术的发展,研究它们最新动态。无论是传统技术,还是前沿技术、尖端技术都应该有敏锐的觉察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更应该在教师人格修养方面作出更多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人格修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品行、激励性人格和以成功为导向的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准备充分,工作井井有条、不慌张,每一个教学环节非常顺畅,演示教学章法清晰,学生的学习活动一环套着一环,没有懈怠,学习效果会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技术设计和技术实践规范化要求方面,严格执行工作流程,遵守工艺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是师生专业品行的最高层次。

如果说专业品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学习活动,那么,提高学生的专业品行则需要教师在激励性人格和以成功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策略上作出更多的努力与思考。

具有激励性人格的教师能热情地对待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满足。技术学科的教师,首先要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其次是信任和尊重学生,认识到向学生所传授的是有用、有趣和有价值的知识。最后在执行教学任务时不断地应用谈话、手势、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心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微之处。让学生感觉到这位教师是可信赖的。比如教师步入课堂时,面带微笑,讲课时多方位、多角度地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通过手势、头部、肩膀的动作强调学习的重点。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发表意见。比如我在进入教室准备上课时,经常向学生面带微笑地招招手,有时帮助学生整理一下课桌、书籍以及学习用具,抚摸一下学生的肩膀,上课起立后向大家问声“同学们好”,这些行动会立刻引起学生的好感,认为教师的态度是亲和的。另外,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我经常鼓励学生正确地对待技术学科的学习,不断地要求学生在项目设计中多出优秀作品,同时在技术规范方面激励学生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制作,保证作品(产品)的质量要求。

在激励性人格方面,有时我会采用以成功为导向的策略鼓励学生不畏惧困难、满怀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主要以某一个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一个项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差异,在学习简单项目时容易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用剪刀剪一幅简单的动物造型,学生沿着外轮廓很快就完成了,但是如果将简单动物造型附在木板上进行浮雕雕刻,学生就觉得难多了。毕竟剪与刻在技术上存在不同的技术要求,刻显然比剪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用激励性的方法鼓励学生一定能克服困难,成功完成任务,还要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与方法上热心地辅导,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完成了任务,同时还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激励性人格中以成功为导向的策略对劳动项目教学尤其重要。面对项目设计、项目操作,只要教师在内容知识、设计方案、操作技术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个别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再利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我能成功”、“我一定能成功”, 就一定能按照技术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给予的帮助非常重要,学生遇到困难时特别希望教师能进行指导, 更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帮助。

什么是教育? 只要利于学生的成长,只要学生有需要时,教师就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给予热情的帮助,这就是教育。教育的情感也是一种景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望等,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运用激励性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增长, 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教师追求教育成功的最高境界。

以上是我从事教育工作42 年来对教育的实践与理解。经历过的东西,都能成为自己感悟与反思的话题, 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做法取得了进步认为是有意义的, 有时也会因为学科的发展不平衡,不被重视而困惑,特别是技术教育进行了这么多年,谁都说很重要,对学生很有用,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只有教育制度变革了,人才观改变了,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能提升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 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