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学校发展得好不好,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说校长起着关键作用。来到辽宁省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听到师生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有一位好校长,是他挽救了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一位校长管理好一所学校不易,而能够让所有的师生都信服,并且努力发展,这就需要校长的魅力引领。本期,我们走进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认识一位平凡而又智慧的校长——隋明山。
董秀敏
(江苏教育出版社,210009)
隋明山,教授级高级讲师,现任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校长。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荣获“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本刊编辑:隋校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据我了解,您对于大连市经贸学校的发展来说已经成为公认的传奇。有人说:“经贸学校的管理最好。”还有人说:“经贸学校是大连市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学校。”您上任至今,从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师资管理、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狠抓、实干,使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起死回生,并一跃成为东三省趋之若鹜的综合性学校。您能谈谈学校管理的理念吗?
隋校长:我是军人出身,军人最讲究的就是“纪律”。1997年,我来到学校上任。当时的学校破败不堪,校园环境脏乱差,教师队伍人心涣散,学生不学无术……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我先从整顿校园环境开始抓起,让全校师生大扫除,并建立监管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班级和老师进行通报批评。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使师生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开始紧张,有了压力也就有了动力。紧接着,我开始了全方位的整顿与建设。
首先,建立规章制度,狠抓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石,我们向来十分重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从教师的常规管理,到备课、上课、听评课,再到作业布置、课后辅导、考试流程、成绩考核等都“有章可循”。我告诉学校每一位职工,更告诫自己,学校规章制度是我们共同的行为规范,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作为一名员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提醒自己和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横下一条心,用“钢铁般的制度治校”,用我们的正气捍卫学校的正气。
其次,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合格学生。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有合格的“产品”——素质优良的毕业生,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经贸学校是一所公办普通综合高中,学校中专部最初只有几个专业,而且已经与时代脱节,这也是导致学生生源差,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结合大连市的地理和经济环境,采用“订单式”、“校企合作”等方式开设了25个专业,毕业生几乎百分之百就业,社会服务口碑良好。树立“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学校正在向国家级示范学校迈进。
2002年经大连市教育局批准成立大连市经贸高级中学。高中部以阳光课堂为依托,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制导学案;基于不同起点、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已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挥;遵循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突出学习小组的建设,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去做、去体验。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真正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在民主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最后,建设学校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在1997年仅有5个班级,学生数量仅181人,教职员工不足30人,占地面积只有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固定资产只有442万元。经过17年的发展,学校固定资产增长了50倍、占地面积扩大30倍、建筑面积扩大20倍、在校生人数增长30倍。从1998年开始,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已经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建设,改建学生公寓,扩建教学楼、实训室和体育馆等,不断扩大学校的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目前,我们正在建设300亩的新校区,届时将成为东三省较大的综合性学校,为师生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
本刊编辑:贵校是一所包含中专和普高在内的综合性学校,而且从2002年开始一直在探索普职融通教育,您能谈一下它的具体内涵和实施背景吗?
隋校长:近年来频繁的“用工荒”现象表明,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仍严重不足。其中既有总量性不足因素,也有结构性不足因素,而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引发的结构性不足问题更为严峻。导致结构性不足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我国普通教育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大多服务于考试,现有教育教学内容中与考试相关的科目是主科,与考试无关的科目则往往被忽视,12年时间里,学生基本没有生活教育、技能教育经历。没有考上大学的普通高中学生毫无专业技能,升人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职业生涯存在困惑。有些学生文化课成绩不行,但在动手方面有优势,就应该选择职业教育。可家长们只盯着高考这条路,直到学生在高中学不下去了,才后悔当初没有选择职业学校。我们想通过普职融通,尝试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给学生更多选择权。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专长、特点、能力等进行“自我认识”。彼此打通的教育体系免去了学生后顾之忧,也让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能充分发展。
为了进一步打通普职教育,学校探索实现两类教育的课程融合、资源共享,实施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和劳动技能课程。同时,支持学校中专部和高中部将专业课程、专业教师、硬件设施等资源共享。这样就不至于出现高中学生到高考填报志愿时,还不知道机械专业、工程专业做什么的现象。
本刊编辑:贵校普职融通教育具体是怎样实施的呢?
隋校长:尝试普职融通是一场严峻的攻坚战。从2002年开始,我校就已经积聚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中专部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能够带动高中部的发展。于是,我们开始探究中专与高中的融合教育。改革中“难点”的预测力和攻坚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只有对实施的难点有充分的预测与分析,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此,我们分几个方面进行融合。
首先,创设氛围,营造校园环境。为了开发和更有效地落实普职融通课程,我们成立了职业技术组,专注于开发普职融通课程,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聘请某职业领域的专家或者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指导课程的开发工作,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对学生某方面的专业课程进行指导。例如,我校邀请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他们通过讲故事、提问、时事介绍激发学生对船舶等职业技能知识的向往,树立对职业技术的崇敬之心。带领学生到中专部实训中心或联合办学单位,实地参观各种设备器材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培养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
其次,依托技术课程和特色课程。在普通高中开设普职融通课程必须建立在学校已有的课程基础上,如通用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和特色课程,将学校的各科课程紧密地联合起来。各学科在教学中,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变得立体了,有助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既促进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再次,因材施教,培养专长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均是在培养人,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不应是造就片面发展的人,而是要教育出全面发展的人。高中阶段普职分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的发展。学生既要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也必须要面对将来的职业生活,需要获得成人阶段圆满生活的能力。所以高中阶段的学生既要学习普通教育的内容,也不能缺少职业教育的知识,这两种教育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高中阶段教育应能符合学生的需求。开设普职融通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学习基础科学知识的需求,又能满足一部分学生发展专长教育,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专业发展。
本刊编辑:最后,请您总结一下普职融通教育的实施成果,并谈谈今后对这项工作的设想。
隋校长:从我校的实施情况来看,通过普职融通教育,受益最大的是普通高中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面向的是高考,平时关注的是仅与考试相关的科目,对于现代的生活和生产知识全然不知。通过普职融通教学和学校的特色课程,一部分学生获得了专业发展,一部分学生了解了动漫设计、船舶制造、生活礼仪等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开阔了思维,获得了智力的生长。这说明,普职融通教育理念是对的,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我们应该坚持下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普职融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还没有得到所有学生的认同,学校教师素质跟不上,课程开发与建设不理想等,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今天的教育决定着一代人明天的生活。学校和教师在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作未来的准备时,也需要追问在学生宝贵而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对普职融通价值的自觉认识是一种视界敞亮的远见,不是急功近利的短视。未来的高中教育必定是丰富多彩的,普职融通一定能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本刊编辑: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一位了不起的校长,您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探索,将启迪更多的学校校长、领导和专家们正确地看待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