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奇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311201)
摘要:在“学生主体”课程观念的引领下,教师应做到“教学生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做法:创设情境,以“兴趣”推学;学案引导,以“能力”导学;及时反馈,以“生成”促学;有效评价,以“素养”激学;开放作业,以“生活”辅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调控教学行为,监测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经验。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生学 课堂 主体
教师常常这样责备学生:“这个问题我讲了那么多遍,你还不会?”究其原因,我认为脱离了学生的教学,再优秀的教师、再精彩的课堂都是无效的。为什么同在一个教室,同样的任课教师,同一堂课的时间,却成就了不一样的学生呢?关键在于“学”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学生不是容器,我们倒人多少就是多少;学生是棵幼苗,他吸收了多少才是多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得既快又好呢?
一、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中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而盲目教学,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学生的发展。知道学生怎么“学”了,我们才能设计如何“教”,使“教”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必须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明显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根据“学”的难易程度来灵活处理,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创造满足不同学生成长要求的学习环境,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和获取”时,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只点明操作方法,要求确定一个主题,对资料进行归纳、取舍,最后形成一篇报告;对操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不仅要介绍方法,还要演示,并作一定介绍,从而达到快速提升其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是有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好这些规律。
比如,我们可以运用记忆规律曲线,在适当的时候回顾知识;利用“半途效应”,将我们的“大目标”变成“小步子”;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活动的难易度。例如,笔者将“Excel图表”分成几个小模块进行教学:Excel基础知识、单元格格式设置、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数据排序和筛选、创建和修改图表等。新课中创设的探究问题难易适当,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探究练习中,不仅有当堂课的内容,也穿插前面课的知识点,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巩固了之前的教学内容。我们要为学生独立动脑、动口、动手创造条件,在传授知识、提供范例、启发思考、设计练习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将教材从教师手中的“教本”转变为学生手中的“学本”。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需求、选择和爱好,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指引学生走向成功。
(一)情境创设,以“兴趣”推学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吃好,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课堂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唤起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教师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形成与情感的提升,使三维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达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课堂情境创设时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推进教学的开展。
比如,在教学“算法概念”时,笔者让学生先玩一个flash益智游戏——野人过河。游戏规则是: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过河,船一次只能载2个人;当岸上任何一边野人数量多于传教士时,野人将吃掉传教士。如何过河才能确保传教士的安全呢?学生一看是游戏,立刻兴奋起来,纷纷尝试。有的学生顺利过关,欢欣鼓舞;有的学生失败了,重整旗鼓,再试一次。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教师引出算法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二)学案引导,以“能力”导学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去自学。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体现教师“导”的作用。学案导学是一种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详细的学习要求、自主的学习时间,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突出能力培养。学案导学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时,我设计的导学案中有相关的操作提示,学生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导学案的帮助来完成课堂任务。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我会适当地进行一些讲解,但点到为止。同时,我会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出错较多的地方进行集中讲解。我给自己限定的讲解时间是一堂课不超过10分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再加上教师短而精的讲解,学生能自主完成课堂任务,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三)及时反馈,以“生成”促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了及时的信息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灵活调控,使下一步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利用学生课堂反馈,全面、快速、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反馈结果分析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漏洞,适时采取补救措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比如,在教学“信息技术”时,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并在小组内分享各自成果。学生在作品分享交流中,气氛异常热烈,有的学生还簇拥在一起观看机器人踢足球的视频。这启发了我:何不抓住机会,提升学生对机器人和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拿出校社团的智能机器人。学生看到机器人能完成行走、摆臂等动作时,纷纷询问它是如何实现的。我顺势引导:机器人之所以能完成一系列动作,都依托于程序代码。这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有效评价,以“素养”激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程性评价很重要。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习热情,转变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为此,我从课堂相互评价和作业完成点评两方面加以落实。课堂相互评价措施:每节课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及时反馈;表扬和展示优秀作品,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给予相应的评价;鼓励课堂内表现差的学生,要求其下次课能改正。作业完成点评措施:每次布置的任务都要按时提交,课后对每个作品认真批阅;下次课时,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对有错误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要在指出不足的同时给予鼓励;对没有提交作业的学生,给予批评。
(五)开放作业,以“生活”辅学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践,因此我采用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方式,努力发掘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比如,布置“Excel图表建立”的作业时,我让学生去收集本地本月内每天的平均气温,并用适当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用高效的分析方法将本月的气温变化趋势呈现出来。学生对这种开放式作业很感兴趣,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运用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处理信息的能力,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控者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视技能的掌握,教师追求将知识点讲得准确清楚,将操作步骤演示得简洁完整,将重难点知识分析得深入透彻。教师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了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新课程贯彻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转变角色:
(一)从灌输者转向引导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观念给教师的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学生单从学校、教师那里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要求培养的是会认知、会实践、会合作、会自我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有竞争力的学生。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人言”“满堂灌”,而是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开放的、实践的课堂;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并在探究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从主宰者转向组织者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有着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知识的“霸权”注定了教师要主宰课堂,掌握和控制教学过程,以防“偏离轨道”。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的活动。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教师要从“主播、主演”转向“编剧、导演”,要让学生“听进去”转向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三)从教书匠转向研究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就是按照教材和教参内容去教学,教师是既定知识的传递者。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更好等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深入思考,教师成了游离于教学研究之外的旁观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适应、提高,要引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知识,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变化的世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革新或行动研究;教师必须摆脱“教书匠”的角色,反思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的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总之,在“学生主体”课程观念的引领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课堂掌握情况、发展规律等调控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方法,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