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东
【摘 要】 学习主体客观上存在差异决定了实施分层教学是必要的选择,学生的性格、已有的知识体系、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在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将学生分类,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进行不同标准的点评,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学习主体分等级;教学目标分层次;作业任务成梯度;点评标准分类型
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明显,就以初一新生为例,开学的第一节课,我想了解学生对键盘的熟悉情况,进行了初次打字测试,测试下来,有的学生能达到60字/min,有的学生只有3字/min,我认真了解情况并分析得知:速度快的同学就是在家经常上网,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能掌握,速度慢的同学在小学没有开设这门课,或开了这门课却被主科老师占用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来自教学质量比较差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拼音都无法完成。这种明显的差异性,不得不让我深思今后的教学如何实施,才能让每个学生“吃得饱”,而不能在教学过程上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咽不下”的情况,以下是我分层教学一些实施形为研究。
一、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和知识体系,给学习主体分等级
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体系。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样能使他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于是我为学生分组,给各个组制定了“自助餐”的“菜单”。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讲授转化到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的“自主用餐”。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通常将每个班级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基础组”、“提高组”、“拓展组”三个组别,三种类型的学生分别为“咽不下”、“温饱型”、“吃不饱”。
基础组:平时接触电脑比较少或接受能力不强甚至不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上课一讲就懂自己却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甚至束手无策,属于“咽不下”类型。
提高组: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也具有相应的实践基础,学习能力较强,但是缺乏主观能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偷偷上网或玩游戏,属于“温饱型”类型。
拓展组:对计算机比较熟悉,求知欲强,思维比较活跃,已掌握相关实践技能,能独立完成任务,基至提前完成任务,自学能力较强,书本知识无法满足需求,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属于“吃不饱”类型。
二、教学目标分层次,确立分层教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吸收知识,达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材中的小报制作,我根据学生分级情况将教学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基础组的学生要求了解小报的基本框架和布局,掌握word文档插入图片等基本的操作;对于提高组的学生要求掌握基础性知识外,能够掌握图层的叠放次序的调整及图形的格式的设置等,注意多加训练,能够举一反三;对于拓展组学生要求能完善各平面的协调度(如色彩搭配),在基础知识上的拔高及延伸,自选图形的使用及其填充效果的使用等。关于word小报制作这个课题,我抽取了两个班实施分层教学。
统计结果显示,我明显感觉到分层教学带来的课堂效益,如果不改变课堂体系,咽不下的同学将白白浪费上课时间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温饱型的学生将变得懒惰无为混日子,吃不饱的同学将觉得课索然无味,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作业任务成梯度,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作业分层,侧重于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不同的小组会领到不同的作业,对于基础组的学生,他们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每节课给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最基本的操作,能针对他们的学习实际设计能提高他们学习自信的作业。提高组的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有一定实践基础和学习能力,缺乏的是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力,这部分学生要加强引导和鞭策,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追求上进的思想品质。对于拓展组的学生,领悟能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对于基础组的学习任务,几分钟就能完成了,而且完成质量很好,完全是“吃不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有作业的拓展与延伸,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四、分层评价学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对基础组的学生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在点评时及时发现他们作品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多多训练,熟能生巧;对提高组和拓展组的学生而言,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能更加严谨、谦虚,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分层教学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要想成功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某一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预期目标、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任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给出不同标准的有效评价,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朱建华.关注课堂细节.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内涵.《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3月NO.03[56期]
[2]王爱胜.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指向何处.《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7月NO.07[60期]
[3]马艳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8月NO.08[74期]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