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训诂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苏教版初高中所选文言文注释有个别有疑惑的地方,利用训诂学知识,可以有根据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在教学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关键词训诂学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67-01
训诂学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它是研究训诂实践的方法和条例,进而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对于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人来说,训诂学的作用之直接和巨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并掌握训诂学知识,有很大的用处。学习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可以提高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作品内容的能力
例如:(引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从口入(《桃花源记》)。选文中的“落”字,一般的教材都没有作注解。如果按现代一般字典的义项,只能解释为“落下”或“凋败”。但如果是“凋落”的意思,则上文所述应该是桃花凋落满地的衰败景象。然而,既然满地落花,岂能有“芳草鲜美”的景色可见?又怎能使“渔人甚异之”而“欲穷其林”呢?况且花落地上,又怎能得之“缤纷”呢?上文的“捨”字,大多注解为“捨弃”,但是,如果渔人将船“捨弃”而入桃花源,为什么后文又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呢?
考察训诂专注《尔雅》,原来“落”字有“始”义,“落英”者,始放之鲜花。《离骚》“西餐秋菊之落英”,其“落英”意义同此。其证据有二:第一,菊花虽然凋谢,但仍存留枝上不会掉落在地上;第二,屈原借花明志,绝不会言食掉落地上的污秽之物来表明自己志向高洁。桃花盛开,故言“落英缤纷”;“中无杂树”,不见一片枯叶,故可见“芳草鲜美”。试想:数百步中,桃花绯红绿草如茵,渔人怎能不感新奇而流连忘返?再查新版《辞源》“捨”字下注:“舍可止,引申之,为凡止之称。”即是说,“舍”与“捨”在古文中通用,“舍”的本义是客舍,其引申义为停止的意思。因此,“捨船”可训为“停船”。停船入山,出山后复“得其船”,岂不合情合理?
二、训诂学还可以增强我们辨别工具书正误的能力
不少《成语词典》都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中的“僵”字解释为“僵硬”。但是,只要认真思考一下,便会感到殊有不妥。姑且不论虫豸之死有无僵硬的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虫豸死后僵硬与否?跟“百足”有何必然联系?《说文》:“僵,僵也。”段注:“僵谓仰倒。”《广韵》:“僵,仆也。”“僵,死不朽也。”
不难看出,“僵”在古代汉语中是“仰倒”或“倒下”的意思,“僵硬”是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如果“僵硬”是指“不朽”的话,那也只能用“殭”而不是“僵”。
这条成语出自曹魏时曹冏的《六代论》,原文是“故语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曹魏时代,“僵”字肯定还没有“僵硬”的意思;第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原因在于“扶之者众”,正是指“百足”而言,足多使其虫死而不会倒下,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上述例子说明使用字典辞书也需要具有训诂知识才不至于盲从而致误。
三、训诂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直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古代文献记录着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前人的训诂对这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是我们直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的途径之一。训诂的作用当然不止这些。但从这几点作用来看,训诂学常识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其他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99.
[2]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作者:彭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