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栋 孙伟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对人的欲望的限制离不开德育,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形式,在培养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分析,探讨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重塑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观,促进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的统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生态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59-03
当今,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甚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急速膨胀的欲望,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限制人的欲望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形式。因此,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显得尤为紧迫。
高职学生生态道德现状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通过我们的调查,部分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状况尚未达到生态道德的要求。
生态保护意识 很多学者正在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方面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淡薄”,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在生活消费方面大多大手大脚、节约意识淡薄,用水浪费、用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等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大学生中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这确实反映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方面有所欠缺,但是用“淡薄”一词加以概括有失偏颇。当今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大学生受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的影响,生态保护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我们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人类应该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破坏生态环境应该受到惩罚,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生态道德正义感和责任心,具备了一定的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保护意志 在生态保护意识之后,我们提出了生态保护意志的概念。生态保护意识是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具有生态良心、生态正义感和责任感;生态保护意志则是人自觉地遵守生态道德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生态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民众能享用自然、享受生活,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自觉地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但是,学生具有了生态道德意识,是否就意味着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能克服自己的欲望,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呢?这就取决于生态保护意志。生态保护意志坚定,就能坚持环境保护的行为,生态保护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坚持环境保护的行为。通过我们对学校内、学校周边的商店及小吃店的调查,发现学生乐于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其实他们非常了解一次性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但是由于生态保护意志不坚定,最终还是放弃了环保,选择了方便。这种现象也让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志。
生态建设信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说明了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彰显了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瀚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要求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信心,坚信在党的带领下一定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但是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非常正确,但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他们又不那么肯定,“生态文明太遥远了吧”、“生态文明实现起来太难”、“生态文明是不是就是党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啊”等等,都表明了学生对此的疑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信念不够坚定。
生态法律知识 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但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的生态法律法规知识仍比较缺乏。尽管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了解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除极少数相关专业的学生有所了解外,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所知不多。这种现状使我们认识到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是当务之急。
导致高职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系统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在学校之外,社会在大学生生态道德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整个社会生态道德现状的影响 当前,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正在觉醒,生态道德不断提高,越来越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与生态道德要求相悖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工厂出于经济目的排污水污染水环境,排放废气污染大气;为了获取木材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为了一些人的口腹之欲,野生动物成为被猎杀的对象。如此等等,都是人有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样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谴责,但是大多数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也就是说在我国破坏生态环境的成本太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传递了错误的信号,伤害了人们的生态道德情感。还有一些是人们无意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比如人们使用塑料袋、乱扔废旧电池、乱扔垃圾等,仅仅是为了方便,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上述行为的容忍度还是比较高的,认为都是一些无所谓的小事。也就是我们认为的一些“小事”、很正常的事,给年轻人树立了不好的榜样。笔者认为,这样的“小事”才是目前亟待重视的,才是需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加以纠正的。
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相对滞后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主要的课堂。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两课”教育阶段,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采用的内容和体系,尽管每隔几年会增加新的内容,但是一直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学校除了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讲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外,生态道德教育尚未成为必修课进入课堂教学。这就导致虽然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生态道德意识,但是生态道德意志不足、生态文明建设信念不坚定。因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是自发的、零散的、易变的,所以生态保护意志不坚定,战胜不了自己的欲望。因此,在高职思政课中增加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改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薄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缺失的局面。
德育方法比较单一的影响 高校思想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长期以来过于注重课堂灌输。不是说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对,而是这种方式过于简单,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德育课,学生不参与进来的德育课必定是不成功的德育课。仅仅有生态道德认知的培养和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缺乏道德实践活动、没有道德行为的体验,使得生态道德教育成为空洞的理论;缺乏生态道德行为的体验和锻炼,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也就成了空谈,知行合一的生态道德要求很难实现。高校在德育教学中的方法单一,也是导致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原因之一。
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
完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要重新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伦理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这是贵阳学院何志玉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笔者认为,在如今提出这个观点是大胆而且必要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这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采用的体系,而且效果很好,所以很少有人试图改变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必要做出一些改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环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增加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德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加入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使学生切实树立起生态善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平等观、生态良心,切实履行自己的生态义务。
加强大学生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 在构建法治国家的要求下,学生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学习法律知识其实不是一件难事,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不高,因为法律条文都是说明性的语句,学生只要认真学习都是可以理解的。学生缺乏的是学习的主动性,书上没有的知识,学生也不会主动地去了解,我们的教材中没有环保方面法律法规的内容,因此导致学生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极度匮乏。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教材中能够加入这方面的知识最好,如果不方便加入,学校可以自己印发包含环保法律法规内容的小册子,教师用1~2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一下,让学生有所了解。我相信这对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将会大有裨益。
充分利用网络道德教育阵地 现今是网络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对人们施加影响,青年学生是网民的主体,因此有必要运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从整体来看,学生上网主要用来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网络的教育功能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网络进行有目的的学习需要非常高的自觉性和自我学习能力,但是学生恰恰缺乏这种能力,学生上网做什么,教师很难加以引导。所以,网络虽然是很好的生态道德教育平台,但是要利用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我校引进了“世界大学生空间”这个平台。这个平台的优势是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教师都有账号,学生和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网络互动,比如,教师把课件挂到空间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这些课件;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给教师留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既利用了网络信息时效性强、内容趣味性强的特征,又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影响。
加强生态道德实践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就是要把生态道德的要求付诸于生态道德实践。因此,必须把生态道德实践纳入生态道德教育的体系中来,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改善个体环境保护知识与环境保护行为相脱节的状况,做到知行统一。生态道德实践不单是课外活动,也应该包括课堂上的实践。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话题开展讨论、辩论,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课上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认知。其次,在课堂教学外,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环境事务管理,培养学生保护学校环境的意识,让学生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鼓励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走进附近的村镇、社区开展环境宣传,让学生在提高社会公众对环保认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态道德境界。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应该加强生态道德宣传,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演讲比赛,还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主题辩论会、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环保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环保意识,实现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5.
[2]惠保德.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何志玉.探索高校生态道德教育[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2-23.
[4]杨帆,汪海波,赵玮.试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J].中国青年研究,2009(9):110.
[5]徐海红.新时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56.
[6]施敏峰,徐惠红.高效生态道德教育浅论[J].湖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2):10.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