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 投稿BB姬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13次
  • 评分4
  • 74
  • 0

肖敏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1231)

摘要: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术业有专攻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现在的高职教育非常强调专业技能。但对不同的学科不应一概而论,比如在承担着传统人文熏陶和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走实用主义这条路,否则会得不偿失。高职语文教师应充分开拓语文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价值和审美愉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语文;美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90-03

高职教育由于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用性、技能性。但任何事物都不能一概而论。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除了培养写作、口语、阅读等能力,更应该承担起人文素质熏陶和审美教育职能,而这绝不是简单的技能强化就能解决的。因此,高职教育应从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转变为对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然而本应该承担人文教育的高职语文,一般都是“应用写作”、“普通话”等课程挂帅,即使有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都尽量选讲那些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语文传统的教化功能被忽略了,语文的知识传授和道德净化作用被淡化了。急功近利和短视导致了高职语文走向误区。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语文课的正面引导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师要考量的问题。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高职语文进行美学教育的必要性所谓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不可否认,语文是工具,但语文首先应是美育工具,它的最大作用应是人文熏陶和情感的传导。如果语文也像数学一样,进行逻辑严密的推导、演算,或者像电脑操作一样设置机械的既定程序,或者像工程制图那样精密到一点一线,那将是语文的悲剧。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其模糊性、主观性、情感性,这是语文与其他技能性课程的本质区别。而语文对人文的传承是细无声的慢慢浸润,需要时间的积淀。无论高职教育怎么强调技能,但它毕竟不同于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短期的、急功近利的。全日制学校却应有一个核心的教育宗旨,那就是首先培养的是人,是有情感诉求,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只会操作机械的熟练工。郑民生曾被称为“郑一刀”,这充分说明了他外科手术技艺的精湛,但这又如何呢?当他把手术刀变成了屠刀,8个鲜活的生命在他手中瞬间定格时,我们还能一味地强调技术的重要吗?人是有感情和精神需求的。那么,满足人各种情感需要、人文熏陶的语文怎么能停留在简单的技能训练上呢?《三字经》里说到:“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教育首先是强调品德、道德。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放心地教给你知识、技能。否则,过分强调技能,就可能为虎作伥。所以,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高职语文的教育目的。

高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高职语文进行美学教育的必要性高职学生起点不高,素质参差不齐。他们选择高职,很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或者是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能读高职。许多学生认为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就是浮躁、松散、随波逐流,甚至浑浑噩噩过日子。对这样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中更应该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有人说那是政治课教师的事,其实不然。学生讨厌形而上学的东西,讨厌枯燥的说教,而语文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能以广泛的涉猎、感性的语言、生动的讲解、曲折的情节等来弥补政治课的一本正经,因此这正是语文发挥作用的好时机。本来高职教育目的性就很强,如果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倾向性再强一些,那么,高职院校就变成了培养操作工的培训机构.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高瞻远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让高职学生离功利远一点,离责任近一点,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但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恰恰是最难做到的,很多时候它要让位于专业课和实训课。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领悟到的,而是慢慢地浸润,因此需要时间的保证。首要的前提是保证课时,在保证时间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形成基本审美标准只有先知道什么是美,能感受到美,才能去鉴赏美,最后才能主动去创造美。审美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慢慢培养成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古人云:“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因此,要审美,首先要有感受美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捕捉美、体会美、积累美。高职学生很多时候对美并不敏感,或者对美并没有那么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华服美宅、潮流时尚才是美。因此,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应让学生认识到美不仅是外表的光鲜亮丽,而更在于内在的品德、气质、修养。要让学生知道,良知、忠诚、善良、诚信、淳厚、坚韧、宽容,这些形容个人品行的词语,无不传承着美,它们是人格美的标杆。优雅的仪表、睿智的谈吐、积极的人生态度无不彰显着气质的美。同时,也不能把美抽象化、教条化、高贵化,以为美离大众很远,尤其是离高职学生很远。要向学生强调,其实美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一身得体的衣着,一个友善的举动,一个优雅的转身,奔跑时灵动的姿态,做事时专注的神态,交流时凝神的双眸,甚至是争吵后一个满含歉意的微笑,都是美。教室里的读书声、黑板上整齐的板书、数学公式详尽的推导、实验课上教师娴熟的动作其实都是美,不需要什么慧眼,只要静一静,心态不那么浮躁,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高职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文字的刻画、语言的描述、适当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去领略、品味身边的美。因此,美不需要刻意的寻找,美学教育也不需要隆重的安排,它只需要语文教师一些恰如其分的引导,让学生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对美的感受力,形成基本的审美标准。

引导学生介入对经典人文的学习 在平时虽然给学生强调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对高职学生的审美教育还要从课文开始,从课堂开始。语文教材里的课文一般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要么在思想上,要么在语言上,要么两者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的重要途径。提倡对经典人文的学习,其实讲的就是浸润。情景交融的诗歌,挥洒自如的散文,情节跌宕的小说,矛盾集中的剧作,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配以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就给学生营造出一个浓浓的人文氛围,这种氛围就成为了学生感悟美的基石。另外,经典人文并不仅指课文,它囊括了众多东西。比如经典建筑,它是凝固之美、视觉之美;音乐,它是旋律之美、听觉之美。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多方面涉猎,现代的教学手段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放旋律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去体会二胡《二泉映月》的悲凉,萨克斯《回家》的悠长,小提琴《梁祝》的感伤;再通过图片,和学生共同欣赏悉尼歌剧院的奇巧,领略撒哈拉沙漠的粗犷,感受花儿绽放时的浓烈:通过视频,让学生去感受羚羊奔跑、跳跃时的矫健,群狼在月夜仰天嗷叫的昂扬。还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去体会起伏跌宕、字正腔圆的音韵美;通过辩论,让学生去感受雄辩滔滔的逻辑美和理性美。蒙娜丽莎的微笑,朱自清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张旭狂草中的奔放和张扬都可用语文手段来表现。如此看来,语文教学其实是很可以有一番作为的。语文本身就应是大语文,包罗万象。只要肯用心,语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授课方式的新颖多变,定会将学生引入一个神奇的人文世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那种与浮华物质世界迥然不同的气息,激发出蕴含在人文感受后面的强烈的审美愉悦。

树立开放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美的多元化语文的张力是无限的,语文的外延其实是生活的外延,高职语文归根到底应该是大语文。如果把语文刻板化、孤立化、教条化,那语文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社会是多元的,美也是多元的。庄重典雅是美,诙谐幽默是美,平和内敛是美,滔滔雄辩是美。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文章以骈文为最佳,对仗工稳、音韵铿锵、辞藻华美,文章的形式美达到了极致。但我们能否认短小精悍的《论语》的美吗?微言大义、不要铺陈、不要描述,区区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出了多少的自尊和节气。所以,苏武很美,手拄旌节,在放牧之余,南眺大汉,定格成立经典的形象。哪怕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确实很美,美得让人汗颜。同时美不是呆滞的,而是灵动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审美观也在发生变化,所以环肥燕瘦各自领导着当时的时代潮流。语文教学就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这种多元的美、变动的美。让学生在细节中去感受美,思辨地看待美。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他们讨厌照本宣科,讨厌枯燥说教。如果在课堂上讲得太多,甚至会激起他们的反感,那教师的心就白费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把握生活中的语文美。就像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理论家刘国正所说,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

在强调把语文融人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美、体会美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语文在生活中的教化作用。“文以载道”,古人早已给语文赋予了重大的责任。在现在这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里,语文的道德教化功能更是需要肯定的。不管现在社会价值观有多么的多元化,传统道德底线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爱”、“仁”、“信”、“诚”等做人基本原则是不能被抛弃的。走出课堂,就是把生活中的美和丑、人性的光辉和阴暗、社会的正负两方面都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对比中去体会,去形成基本的审美道德评判标准,这正是对语文教化作用的一个回归。因此,作为人文教育中的重要角色,高职语文教师身上的担子委实不轻。

加强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充分发挥教师美育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美学修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是块磁铁,要有强大的吸引力.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语文教师上课要旁征博引,要引经据典,才能镇得住课堂,试想哪个孤陋寡闻、言语无味的教师能得到学生的拥护?所以,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不断补充新知识,并且讲究教学艺术,熟练运用新式的教学工具。另外,教师要拥有忠实的粉丝,还必须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优雅端庄的仪表,得体合度的言行,亲和睿智的谈吐。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仰慕的心态,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学教育。虽然现在经常听到有学生说语文课枯燥乏味,但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反感语文,他们反感的是干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几十年不变的授课内容。如果语文教师真的能做到“寓教于乐”、“寓美于教”,让学生在快乐之中去领悟到美的真谛和内涵,那真的是善莫大焉。

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不应是简单重复做工的匠人。高职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语文是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以语文为载体,通过文本解读,进行情感熏陶,通过对真、善、美的宣扬,引导高职学生去培养感受美、鉴赏美、甚而是创造美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