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立民
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现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广泛学习的教改模式。其重新构建学习流程,将教师的“信息传递”前置,课堂时间主要进行讨论研究,促进学生“吸收内化”,达到提升过程效益的目的。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校之所以建立听课、评课制度,甚至将其设为考核内容,其原因就在于想以此促进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践交流、改进教学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听课往往陷于“走马观花”“应付检查”之境,更妄谈自身成长了。
如何破解听课低效难题?“翻转课堂”模式值得借鉴。简言之,就是同一教研组提前布置同一上课视频,一周后采用沙龙形式集中讨论学习。这样,就将主要精力由“听”到“评”,关注内化吸收,强化了“间接学习”的实效。
一、前置听课,精选视频
传统的听课是到教室里听同事的课,既给上课教师增加了压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为了完成听课任务,很多教师随机听课,甚至跨学科听课,由于不熟悉听课内容,评论会流于笼统肤浅,主观随意。
如果提前打招呼,对于被听课的教师来说,为了展示最好水平,需要用较长时间准备、策划,耗时耗力。本来是考查听课者学习情况的“听课”活动,变成了对“讲课者”的磨砺与考查。
而视频课(录像课)不仅避免对师生的影响,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听课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听课的时间和地点,减轻了负担。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上课视频呢?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提前指定。如果是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可以指定全国同学科知名教师的上课视频;为了提高实践能力,可以是本地区优质课评选活动视频;为了研究自身问题,可以是本教研组老师的提前录制的上课视频。
选定视频后,规定本教研组老师在一周内看完,然后规定时间集中研讨。这样的改革大量减少“听”的负担,甚至有的老师说:“我晚上躺在床上用笔记本电脑看的,像看电影一样……”
二、明确任务,观察学习
在传统听课活动中,从检查听课记录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将记录的重点放到上课流程和内容上,缺少有价值的反思、回味。这正是课堂听课的局限,因为课堂是“一过式”的,听课者在哪个环节多思考一分钟,就有可能错过了其他内容。而视频课可以反复回放、仔细研究。
为了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带着任务去看视频,使思维能够进入研究或者评价状态,这就需要童新设计“听课记录表”,达到引领作用。整体设计可以沿着“专题、观察点、量化、效果、归因”基本程式展开。
其中,科学详细设置“观察点”尤其重要。听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如在“教师问答”方面,就可以从教师提问、教师理答两个方面进行量化观察,每个项目又可细分。如下表:
观察点除了能够看得见的内容,还可以设计看不见的内容,如教育理念、课堂结构、课堂节奏、上课氛围等。
如果设计精到,听课记录表本身就是对教师的知识传授,还能引导听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将关注目光从授课教师本身的语言内容引导到组织结构、教育理念等看不见的方面,将研究内容细化、深化。
一位教师在观看了自己的授课录像之后说:“我没想到自己双手撑着讲桌的样子那么难看,一种高高在上却又因底气不足需要支撑的感觉……”还有一位教师在交流时说:“观看了名家教学视频,我在课堂氛围方面做了统计,学生一堂课集体笑了9次,鼓掌4次,与教师辩论3次……课堂氛围这么好,学生肯定爱听”。
三、沙龙研讨,互动延伸
改变听课评课模式,最关键的就是“听课之后”。只有重视听课后的互动与延伸,才能强化收获;只有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同,教师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以往听课教师上交听课记录本之后就完成了听课任务,学校也往往留作存档,听者曾在本子上记录过什么很快就忘了;而授课教师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授课的问题在哪,因为没有人主动找到他进行交流,这不在考核范围内。听课授课两方的教师都出力不少,但收获寥寥。
可以在听课之后举行沙龙活动,将听课前置腾出的时间留作讨论交流用。沙龙的形式可以让教师放松情绪,减少反感:如果大家听的是专业名师的课,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如果听本教研组教师的课,邀请上课者参加,进行互动交流,是同组钻研业务、交流交心的机会。
为了保证效果,每次讨论必须有“主持人”,尽量固定程序,如主持者简介选课理由、介绍讲课者背景等;有讲课者参加时需要自我介绍设计意图及依据,供大家讨论时参考。接下来参会者轮流发言,可以围绕“这节课我观察的课题是……我最大的收获是……”展开;主持人可以根据选课意图设计“如果这个部分我来设计的话,会……”的统一研究项目进行讨论,既有个性评价又有共性研究,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深挖,这样就保证了听一节课带来学习效益。
将写听课笔记改为准备沙龙发言,利用“听课记录表”控制过程,沙龙讨论共享收获,这样不仅使讨论内容人脑人心,还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四、建章立制,保障成长
教师听课也来“课堂翻转”,学习方式由集中听转为集中评,关注重点由听转为评,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为了促进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用规章制度进行监督激励。可以关注以下关键词:
人员构成——最好由同一集备组的老师组成成长小组,如果学校规模较小,可以扩大到同一学科的不同级部,人数以10人左右为宜。
学习频次——传统条例规定,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改变方式后,为了减少教师负担,可规定听视频课不少于6节,集中讨论不少于6次,每次沙龙活动需要至少发言2次。集中学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
考核量化——按照规定观看指定的上课视频并撰写听课记录表每次记1分,共6分;沙龙活动准时参加并发言的每次记1分,共6分。10分以上即为合格。集中讨论时积极发言或者主动担当主持人、将研讨内容进行总结发表的,可评为优秀等级。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电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