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筱娟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都在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尊重学生,弯下腰来,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对话。所以现在要是谈惩罚学生问题,马上会让教师紧张,仿佛惩罚与教育已经水火不容了。虽然在2008年教育部也出台—「“惩罚教育”的相关文件,但是在很多人看来,惩罚似乎总是和变相体罚挂钩,已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奖励与惩罚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刻意的激励和赏识,缺乏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惩罚教育何时派上用场
1.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教育
场景对比:
一个3岁的美国小朋友,不好好吃饭摔碎了碗,美国父母就不会再让他吃饭,饿到他认识错误为止。
一个3岁的中国小朋友,同样不好好吃饭,也摔碎碗,中国父母可能会哄宝宝开心,哄他吃饭,宝宝会很得意。
在爱心教育泛滥的今天,爱似乎已成了一种教育宗教,许多家长都视其为万能。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结果过度的爱心教育,无休止的满足使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懦弱的性格,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表现为抗挫能力差,意志脆弱,也就是所谓的“蛋壳效应”。
孩子行为的偏差、有瑕疵,不去拨开眼前迷雾,恰恰助长了孩子坏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养成。这其实是害了他们一生!
2.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教育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做教师的经常挂在嘴边上的教育学生的原则。多数学生会被你的“情和理”打动,能理解你的苦心,但也有特殊的学生根本不理你的茬儿,被教师认为是“刺头”“冷血动物”“没治”的,怎么办?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根据学牛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惩罚”手段。
这是一则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案例:
记得才带这个班时,对班级卫生工作我是相当头痛,几乎有一半学生好像没有打扫卫生的习惯,轮到值日不是忘记就是不认真扫,应什了事,我也曾想到用自己的行为感化他们,每到放学打扫时,我亲自去,协助他们一起干,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有所改善,可当你不在时,又偷工减料了,你还真拿他们没办法,天天陪着你也实在吃不消,此时,我想到了惩罚,我把他们分成三个小组:早晨、中午、下午,采用小组负责制,几个人捆在一起,包干到人,如果卫生扣分,全组一起罚扫地,(不知这个算不算体罚)说也奇怪,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卫生工作我不用再怎么操心了。平时教室卫生保持也不错,每天早上,那黑板都擦得干干净净,我自叹不如,有时我擦黑板可没他们那功夫。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我想是惩罚的魅力所在吧。
因此,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时机,实施不同的教育,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
二、惩罚教育要有目的性
惩罚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出于爱,一切都是为了爱护学生——当然不是溺爱,也不是那种残酷的爱,那种职业心态被扭曲下的对学困生的苛责。“罚”要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罚是为了矫治缺点,而不是为了打击,甚至是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是区分必要的惩罚和“体罚”依据之一。在内容上表现为:罚以爱为中心,它不是讽刺、挖苦,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它犹如春风,催人奋进,它要求以情动人。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老师也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罚不仅仅是指出不足,更要给予学生以希望,应该避免说这样的话: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对你缺少信心……这些话犹如利剑,会刺伤学生的自信心。罚巾要多这样的勉励和期望:努力一下,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你能改正,老师信任你……
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写作”代替惩罚的,这类意在彰显学生特长的惩罚,更应该说是一种激励。我也学着用了一些方法,有学生上课不认真,就让其为我代收作业,等到了办公室后,再跟他谈谈课堂里的问题,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让他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有学生经常违反一日常规,造成班级检查被扣分,就让他在课前五分钟为大家献歌一首,以示歉意。其实,惩罚和激励也许本是同一回事,只不过这种惩罚,“让爱做主”,因而更富有人情味,也更易被学生接受。
三、惩罚教育要有策略性
1.惩罚——不需要语言
案例: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就巧妙地处理过这样一件事。考完试之后,一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试卷要求陶先生将“99”改成“100”。陶先生仔细看了一遍试卷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将“99”改成“100”,只不过随手在一个字上点了一个小红点。许多年过去了,那个孩子还时常回忆起这件事,并总爱说一句话,那个小红点点到了我的心里去,它教会我怎样诚实做人。原来陶先生点点的那个字是被那个孩子改过的。 解析: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个眼神、这个动作既包含着对孩子错误行为的责备、制止,又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2.肯定——惩罚中的激励
案例:我班有个非常调皮的男孩董某,在班里学习成绩较差,每次测验成绩一直不及格,保持在30分一40分之间。我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董某的家庭环境非常特殊,母亲在没生下他时父亲就有了外遇,在他刚上学时父母就离异。该生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手里不停地玩笔和纸,做一些小动作,还经常在桌子、书上画小人。作业经常不交,不完成。在一次数学课上,董某又由于在上课时调皮捣蛋,影响周围的同学,惹恼了数学老师。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准备换一种方式对他进行教育。我先让董某罚站在教室的前面,此时的董某一脸的无所谓,或许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然后,我要求全班同学以组为单位,依次站好,惩罚不是辱骂,而是让每个人都来说说董某这个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说的内容不准跟别人重复。于是,有的同学说出了董某在某一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经历,有的同学则表扬董某在画画方面比较有天赋,有的同学称赞董某值日认真……我发现董某的脸上先是一脸的错愕,慢慢地,在同学们的一句句肯定中,董某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惭愧的神情,轻轻低下了原本高高昂起的头。
解析:表扬在帮助经常犯错误的董某坚定了“自己还是一个好孩子,为周围人接受的人”认识的同时,更加深自己对错误的认识,更有利于其悔改。
3.顺应——让“错”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案例:我印象很深的是自己刚毕业那会儿,第一次接一年级的一个班,全班43名学生,男生占了24人。当时乡下的孩子大多调皮,尤其是男孩子,整天摸爬滚打的一身泥。有一天上课,我刚走到教室外的走廊时就听见班级里传来一片吵闹声,还有几个女生尖利的哭声,我心里一紧:出什么事了?三步并两步跑进教室,看到的情景让我啼笑皆非:几个女生抱在一起哭,一堆男孩子则站一旁坏笑,而班里的头号“调皮鬼”李某拎着一条大青虫在女孩们眼前晃呢。见我来,女孩子们好像见到了救星一样都跑过来开始控诉李某的所为,而其他的男生则乘机跑回自己座位。此时的李某已没有了刚才的威风,耷拉着脑袋等着我的批评。看他的样子已经知道自己的错了。我想了想,俯下身子对女孩们说:“好,老师今天就替你们出这口气,惩罚他们!”女孩们点点头,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男孩们更紧张了。我故意停了一会儿才说:“你们敢捉大青虫,还是蛮勇敢的,老师都不敢捉呢。那么,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怎么会欺负女生呢?所以,男子汉们,你们今天做得不对哦。为了惩罚你们,你们今天回家得帮你们的妈妈捉光菜地里的虫子,而且每个人要写一篇日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可以写你对大青虫的认识,也可以写今天的事或者你想对女生们说的话,明天让女孩们‘审查’你们的日记。”我一说完,女孩们脸上都露出胜利的微笑。
解析:这次惩罚,男孩们愉快接受,日记也写得不错,虽然表达还有欠缺,但真情流露,有的还在日记上向女孩子道歉了呢。女孩们也很大方地原谅了他们。惩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首先要冷静下来,分析孩子错误行为的心理及动机。是不是“好心办坏事”抑或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应孩子的行为及心理,让事件发展下去。不过这样的发展是在教师引导下向好的方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面发展。
四、惩罚教育要有适度性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禁区。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即科学地使用处罚。我们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1.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
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产生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伤害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2.把握惩罚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儆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教师当着其他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教育的秘诀是爱,只要动机纯正,措施恰当,“惩罚”也是一种施爱的教育方式,它和所有的教育一样,都是以师爱为基点的,只不过惩罚是一种施用特殊手段的施爱教育罢了。种花要施肥浇水,也要修枝剪叶,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当赏识教育不能打开向孩子传达“明白道理的门”时,我们应适时拿起“惩罚”这把备用钥匙,或许,它能唤醒孩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应有的反省,能从另一个角度开启孩子的心门。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