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娟/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笔者根据几年来对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等省份养殖场的走访,并结合普莱柯工程中心对全国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场病毒分离的结果分析,认为目前影响养鸡业的主要疫病是禽流感、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三大鸡病。下面从流行趋势、流行毒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及其防控措施方面谈谈对这三种病的认识,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禽流感
(一)流行趋势分析
近年各种品种和各个日龄的鸡均有感染,对目前养鸡造成的损失较大,这也是今后防控的重点,特别是冬季和春季交替的季节易发,要提高警惕。
(二)流行毒株情况
1.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情况。
(1)北方地区主要流行毒株是7.2分支的H5N2,其次为7.2分支的H5N1,还需关注2.3.2分支的H5N1。疫苗防控仍要坚持使用,2013年7.2分支H5N1自家苗和H5Re—6的联合使用,如有可能在产蛋前最好补免7.2分支H5N2和2.3.2H5N1的联苗。
(2)鸭、鹅源的H5N8毒株流行面积大,对鸡有致病性应该特别关注,尽管从水禽到鸡的种间突破比较难,但还是可以发生的。
(3)南方地区应把2.3.4分支H5N1放在首位,整个2.3.4分支毒株的防控需要进一步研究。
2.低致病性禽流感毒株情况。当前流行毒株均属于BJ/94亚系,但是不同毒株间表现较明显的差异,特别是2007年以后。来自不同亚群的毒株在交叉中和能力、临床免疫保护上均存在一定的区别,且毒株存在变异的现象,给疫苗毒株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主要症状
1.高致病性禽流感。经典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往往表现为最急性和急性,具有暴发性。最急性鸡群往往不出现任何症状即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甚至全军覆没。急性型禽流感表现为:发病鸡精神差,发蔫;饮食废绝,体温升高,产蛋鸡产蛋停止,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呼吸困难,头、脸、颈部浮肿,无羽毛覆盖的部位(冠、肉髯、脚等)发绀、肿大、出血、坏死,白绿色下痢,腿部鳞片出血等。发病后期存活鸡有神经症状,共济失调,不能站立,发病率100%,死亡率30%~100%不等。随着疫苗的使用,死亡率通常为10%~40%不等,鸡群总体尚好,发病鸡精神差,产蛋鸡产蛋由90%下降为20%,蛋壳质量下降,软壳蛋、薄皮蛋和小蛋明显增多,产蛋性能恢复较慢,最多可恢复至50%~60%,持续时间一般为30~60 d。抗体好的鸡群死亡率在20%左右,产蛋下降20%左右。
2.低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轻微的一过性呼吸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快速传播。产蛋下降2%~15%。商品肉鸡在25~30 d出现呼吸道症状,随后一直延续至出栏。个别鸡可见流泪、头部和眼睑肿胀。蛋鸡,病程约0~15 d,产蛋量降至谷底,然后缓慢上升,恢复期间蛋大小明显变小,畸形蛋增多。发病鸡产蛋率最多恢复至70%~85%。整个疫情平息需要30~40 d。出现大肠杆菌继发感染,会引起鸡只死亡增多,对于肉鸡来说继发感染引起死亡达到30%。
(四)病理变化
1.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在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消化道病变:口腔黏膜、腺胃乳头、肌胃角质膜下以及十二指肠出血;腺胃有大量粘性分泌物,肌胃黏膜易剥离并有基层出血。呼吸道病变:喉头、气管出血。生殖道病变:卵巢以及输卵管充血或者出血,卵巢退化,卵泡变形、萎缩,卵黄破裂流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由于免疫的缘故,典型症状在临床上不多见。死亡鸡只体温不升高,无全身出血现象,气管、喉头有充血,肺部基本正常,输卵管内有大量粘液,心冠脂肪出血,肠道有时出血,应多剖检,综合诊断。
2.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产蛋鸡剖检可见喉头、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有粘性分泌物,气囊浑浊增厚。卵泡出血变形,后期可见输卵管萎缩,内有水泡样囊肿以及白色脓性分泌物或者干酪样渗出物,并伴有卵黄性腹膜炎。单纯的H9N2感染症状轻微,商品肉鸡大多是混合感染,病变复杂。
(五)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1)做好入鸡前鸡舍的准备工作。(2)做好鸡舍的通风、温度、饲喂和光照等等管理,为鸡群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提高机体自身的抵抗力。
2.做好鸡场的生物安全工作。引进禽类及其产品时,从无AIV污染的鸡场引进;饲养场地与外界隔离,减少人员进出频率;谢绝参观;禽舍的窗上要设隔离网;养殖场门口要有消毒池子,并严格执行进场车辆消毒程序;严格控制进入农场人员的更衣洗澡工作;做好灭虫、灭鼠工作;加强对鸡粪、鸡场污水等的无害处处理。
3.做好疫苗免疫。目前H5N1亚型疫苗株有RE—4和RE—6;H9N2亚型疫苗株主要有SS株、F株和HL株三个,对于H9N2来说分离株尽管发生了变异,但是传统的疫苗株仍对目前的分离株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用流行株制备的疫苗则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1)产蛋前至少做三次H9和H5灭活疫苗(10日龄左右,40日龄左右和开产前免疫)。
(2)做好疫苗免疫与抗体监控,不合格的要及时补免(HI效价在26以下,及时补免)。
二、新城疫
(一)流行趋势分析
新城疫仍然是今后防控的重点,由于其感染宿主不断扩大,250多种家禽和野鸟感染,流通领域的扩大造成了本病的流行;另外,免疫鸡群中抗体水平参差不齐,使鸡群中总存在一定数量鸡只抗体水平处于临界保护水平以下,如果管理不善,一旦强毒侵入鸡群,就可感染这部分鸡只,引起非典型性新城疫在鸡群中的流行。本病主要发生于15~30日龄雏鸡(特别是商品肉鸡)和产蛋鸡(主要是产蛋开始至产蛋高峰期)。
(二)流行毒株情况
近几年在毒株方面没有多大的变化,分离毒株基本都是认为是基因Ⅶ型,基因Ⅶ型虽然可以划分为两个亚群,由于新城疫只有一个血清型,两个亚群之间的差别不大。
(三)主要症状
育成鸡和商品鸡临床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拉黄绿色粪便,萎顿,减食,死亡率一般不高,严重者可达50%。少数病例后期可见扭头和麻痹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但很少有典型的腺胃乳头出血。
产蛋鸡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绿色稀粪,一过性呼吸困难,甚至可不出现任何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产蛋量突然下降,软壳蛋和褪色蛋增多。剖检病变主要是喉头、气管充血、出血、粘液增多、肠道卡他性炎症、卵子变形和卵黄性腹膜炎等。
(四)病理变化
1.典型性新城疫病变。鸡群精神状况差,食欲降低甚至废绝。剖检见腺胃乳头明显肿胀出血;十二指肠,卵黄蒂处淋巴滤泡及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形成枣核样溃疡;肌胃胶质膜下出血;产蛋鸡的卵泡充血、卵黄破裂、卵黄流入腹腔。
2.非典型性新城疫病变。各种免疫抑制造成的少数鸡只抗体水平低下,出现零星发病,轻微表现症状,拉黄绿色稀便,呼噜甩鼻等;剖检可见盲肠扁桃体,卵黄蒂淋巴滤泡肿大,出血;泄殖腔黏膜脱落,弥漫状出血;腺胃乳头肿胀,微出血;气囊混浊。
(五)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应激,最大限度发挥鸡品种特有的生产性能。
2.疫苗免疫。NDV感染的主要位置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因此,在局部建立起有效黏膜免疫对于NDV的控制意义重大。活疫苗经饮水、滴鼻和喷雾等接种途径,能够刺激黏膜免疫,诱导局部合成分泌抗体。灭活苗不能产生黏膜免疫,正因为如此,机体容易缺乏局部黏膜免疫,不能有效地抵抗外界野毒的侵袭。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免疫时,应以弱毒苗为基础,配合油乳剂灭活苗。
3.建立免疫检测制度。主要是通过定期抽样检查鸡群的抗体水平,不仅可帮助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而且可以判断和预见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HI抗体的水平的高低,可反映鸡群是否能够抵抗野毒感染,是否需要加强免疫等等。商品肉鸡在1∶27左右,蛋鸡和种鸡在1∶29以上时,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若抗体突然上升,到达213以上,表明很可能感染了野毒。
4.减少应激,提高机体健康水平,提高免疫效果。鸡体状况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疫苗免疫的质量。鸡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增加IgG的分解代谢,所以当鸡体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时期接种疫苗,就会减弱鸡的免疫能力。
5.做好鸡场生物安全管理。对于新城疫的防控,除了做好疫苗免疫和加强饲养管理外,面对疫病压力,生物安全措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养殖场谢绝不必要的来客;建立科学的卫生防疫制度,如入场人员的淋浴、更衣消毒,车辆、用具、物品带入时的消毒处理,鸡场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生产区的净道和污道分开,场区和鸡舍的消毒处理,特别是空舍消毒要彻底;同时要做好防鸟、防鼠工作,对于病死鸡做好无害化处理,建立“病原微生物不带入,不带出和不携带”的生物安全理念,确保鸡场生物安全。
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一)流行趋势分析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呈现点发态势,各个地区差异较大,但是也是目前发生率较高的鸡病,由于其血清型较多,对防控造成了困难,但是大多是由于鸡舍温度低或者鸡舍温差较大引起,感染主要为雏鸡阶段,肉鸡表现为生长迟缓和死淘增加;蛋鸡如果雏鸡感染,对产蛋影响较大。
(二)流行毒株情况
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该病的报道,于1982年首次分离到IBV毒株,随后全国各地陆续报道。赵继勋等对IBV的S1基因进化分析,把我国IBV毒株分为四个群:其中A群为M型,占22.58%,B群为嗜肾型,占12.90%,C群为4\91型,占3.22%,D群为类4\91型,占61.29%,并认为D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IBV主要流行类型;王红宁等系统分析了我国IBV主要流行毒株的类型及其分布,其中Mass型占19.7%,T型占21.1%,Gray型占9.3%,Hotle型占3.9%,变异株占43.4%;1991年,英国暴发了一种引起蛋用种鸡死亡增高和深层肌肉坏死的变异型传染性支气管炎(4\91或者793\B)。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从北京地区分离到类4\91型IBV,至今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也分离到同类毒株。
最近几年毕英佐等学者认为,目前传支的流行毒株以QX株为主,其他毒株也会分离到。
(三)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由于IBV血清型和感染鸡的年龄和品种不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所差异。
1.呼吸型。
(1)主要症状。雏鸡表现伸颈,张口呼吸,咳嗽,呼吸道啰音,喘息,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羽毛松乱,昏睡,怕冷。鼻窦肿胀,流粘性鼻液、流泪,甩头。雏鸡病死率达30%~50%,康复鸡发育不良。5周龄以上的鸡死亡率明显下降,突出症状是呼吸道啰音,伴有一定程度的咳嗽和喘息,同时伴有黄白色或者绿色下痢,增重减慢。产蛋鸡表现为产蛋量下降25%~50%,并产软壳蛋,砂壳蛋、无壳蛋、畸形蛋或者无色素蛋等,蛋黄颜色变浅、蛋清稀薄如水样,蛋黄和蛋清分离,蛋白粘附着于壳膜表面等。
(2)病理变化。雏鸡鼻腔、喉头、气管、支气管内有浆液性、粘液性和干酪样(后期)分泌物,有时有轻微的出血或者充血。气囊轻度浑浊增厚,或含有黄色干酪样分泌物,肺水肿或者出血。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变形、破裂,甚至发生卵黄性腹膜炎。两周前的鸡只感染,有的输卵管受到永久性的损伤,发育不全,长度变短,管腔狭窄,导致性成熟期不能产蛋。
2.肾型。
(1)主要症状。主要见于20~50日龄的雏鸡,病初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如啰音、喷嚏、咳嗽等,持续1~4 d后呼吸道症状消失,鸡群突然发病,并于2~3 d内渐渐加剧,表现为厌食、口渴、精神不振,排水样白色稀粪,病鸡因脱水而体重减轻,胸肌发绀,严重的面部及全身皮肤颜色发暗干燥,腿胫干瘪。产蛋鸡产蛋量下降和产畸形蛋。
(2)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肾脏肿大、苍白、小叶突出。输卵管和肾小管扩张,沉积大量尿酸盐,整个肾脏外形呈斑驳的白色网线状,俗称“花斑肾”。严重时,其他脏器表面也有白色尿酸盐沉积,出现所谓的“痛风”。
3.腺胃型。
(1)主要症状。1995年以来中国的江苏及青岛等地区分离并鉴定了一种引起临床表现为生长阻滞、消瘦和腹泻,剖检表现为腺胃肿胀、乳头出血和溃疡,胸腺、法氏囊萎缩为特征的腺胃型传支。
(2)病理变化。腺胃显著肿大,而肌胃变小,腺胃出血、坏死、溃疡、乳头水肿、充血、出血、扁平或者部分消失。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肿胀,肠道内充满稀薄液体,肝淤血,有的可见小的坏死灶。脾略微肿大,并发细菌感染者脾脏严重肿大,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胸腺萎缩,胰腺肿大、出血、萎缩,法氏囊萎缩或者正常。
4.生殖型。
(1)主要症状。生殖型的传支较多感染2周龄内的雏鸡。雏鸡早期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由于输卵管不同步发育或者间歇性发育,输卵管永久性退化,到成年鸡后则成为终生不产蛋的“假母鸡”,这些鸡从外观看,类似健康鸡,鸡冠发红,有的腹部肿胀下垂。
(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母鸡腹内有液状的卵黄样物质,卵黄性腹膜炎。卵泡内充血,输卵管水肿。部分鸡卵泡萎缩,有的卵巢发育正常,但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壁变薄,输卵管细而短,炎症渗出物在输卵管积液形成包囊,大如气球。
5.变异型。
(1)主要症状。该病可危害雏鸡和成鸡,除了可感染产蛋鸡外,也可感染肉鸡。病鸡精神沉郁、闭眼嗜睡,腹泻、鸡冠发绀、眼睑和下颌肿胀、咳嗽、打喷嚏、气管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蛋壳颜色变化,肉仔鸡造成严重死亡。
(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胸肌深层肌肉苍白、坏死出血,有胶冻样渗出,输卵管、卵巢充血、气管充血出血。
(四)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发病鸡群要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避免鸡群拥挤,注意温度变化,避免过冷、过热。要鸡舍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增强鸡只抵抗力。在空栏时,应对全场进行彻底消毒,进雏后定期带鸡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尘埃污染,以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同时应严格执行隔离、检疫等卫生防疫措施,减少对鸡群不利的应激因素。
2.免疫接种。
(1)疫苗种类。市场上销售的弱毒苗有H120株、H52株、Ma5株、28\86株、W株和4\91株。H120、H52是从荷兰引进的毒株,对呼吸型和肾型传支有交叉保护,Ma5毒力低于H120,对肾型传支有一定防控作用。28\86毒力弱,是代表性的肾脏型毒株,T、W株也是预防肾型传支的疫苗。IB活疫苗的免疫有喷雾、点眼和饮水。M41株用于油苗的生产,制成多联苗用于蛋鸡和种鸡的免疫。
(2)免疫程序。由于IBV的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没有或者仅有部分的交叉保护作用,在传支的免疫方面必须不同毒株交替使用或者选择多价苗进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