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八里镇中心小学(225000) 李 凌
文本有着自身较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使用教材上,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能“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
一、微风起兮水增波
“教师的工作基本上属于表演业,他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出来。这种工作,要有很多时间做预备,做锻炼。教学的现场乃是开花结果的现场,许多辛苦都是在教室外面经历的。”(英 罗素语)语文教师对待文本,应从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文本的精髓,关注文本的细节,注意事物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通过对文本的恰当补充,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
如,《生命壮歌》中《生命桥》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就“义”的壮举,读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如果把教学定位在对小动物的这种精神的赞美,显然不符合文本的价值。于是,教学时,我把视角转向社会中生活的人。我选取汶川地震发生时一篇文章《地震中的母子》进行补充:
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屋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 ……人们小心地将砸在她身上的废墟清理开,发现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一个孩子。小家伙大概只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损。被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解开被子,发现有部手机塞在被子里。他看到了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伴随着《天亮了》的歌曲,师生共读着这段缓缓出示的文字,有谁还能不动容?撩拨学生的心灵去感悟文本,体验情境,从而进入文本的感情基调。蕴含的情思被教师的激情的点燃,放射着光华。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净化。
二、删繁就简三秋树
王朝闻在一篇谈文艺欣赏的文章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人们总不至于因为欣赏者不同而把哈姆雷特当成唐吉珂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把逻辑的重音放在一千个上(独感),也可以放在哈姆雷特上(共感)。”我们在处理长篇文本时,抓住共感可以去粗取精,直达事物本质,使独感能够在共感中突显出来。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教学此文时,可抓住天鹅三次“克噜——克哩”的叫声去组织教学。第一次叫声,冰封湖面,天鹅们着急、失望,是起因。第二次叫声,是在一只老天鹅带领天鹅群破冰的情况下出现的:“兄弟们啊,加油!齐心干哪,加油!”第三次叫声,是在破冰成功后,是胜利的欢呼声。在具体的情境中品读这三句叫声,在叫声中体会天鹅的心境。于是,学生从天鹅的叫声中体验出了天鹅生命的可贵!学生读完了,心中存有的那一份挥之不去的感动。他们不仅仅被天鹅身上显现的生命的力量感动了,还被斯杰潘老人的善良和对生命的敬畏感动了。
诚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简朴的教学艺术,本于对儿童真诚的尊重。于是,在删减中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互享)的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学生将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
三、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文中提出:润泽的课堂是“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文章不是无情物。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寻找它那独特之美,让学生倾情投入其间,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获得生命的成长。
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在课堂教学结束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课文片段:“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没有音乐的渲染,只有朴实的文字和教师真实情感的表达,原本静静的课堂中渐渐传出了抽咽的声音……“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语)“最聪明的阅读就是倾听,就是什么都不要去‘想’,随它而去。”(美 本哈德·施林克语)这种随它而去的是一种最单纯最朴素的感动,流淌的是学生的内心真性情,是灵魂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