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个中滋味,精妙绝伦——语文课品读教学策略探讨

  • 投稿周赛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79次
  • 评分4
  • 56
  • 0

浙江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312000) 陈国英

  品读在当今的阅读领域中备受青睐。比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演义》就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津津有味地读,带着丰富的情感细细品味文本中的语言,从而获得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并能积累运用。

一、走进课文,品读字句之美妙

语文教学是颇具艺术张力的教育工作,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文学的天堂里对文本中的语言加以赏析、品味和体悟。请看某位教师执教《桂花雨》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哪一句话写到了桂花的香气?

生1:课文中说,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十里香飘,至少前后十几家的邻居,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

师:文章写桂花浓浓的香,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

生2:运用了“浸”字。“浸”让我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桂花的香气。比如,村子里的人在院子里能闻到香气,在家里能闻到香气,在山路上也能闻到香气,在小溪边能闻到香气,整个村庄的人夜以继日的都浸润在桂花的香气里了。

师:小琦君等孩子们怎么品味桂花的香的?

生3:他们走到哪里,香气就散发到哪里,就主动钻进他们的鼻子中。

生4:不过,他们最喜欢到桂花树下去玩和闻桂花的香味。

师:让我们把人们沉迷、陶醉在香气中的感觉品读出来吧。

这位教师仅仅抓住文中的一个“浸”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桂花盛开的季节,小村子里香气弥漫、香味四溢的情景,深刻体会到了作者无比热爱家乡的桂花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品画面之美妙

品读课文时,尤其是品读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引导学生把凝练的语言还原成精美的画面。如盛新风老师在执教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就采用了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唤起情感体验、激发个性感悟的方法。

品读画面:藕花深处

生1:我的理解是荷花好多好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嗯,满池都是。仅仅是感觉到荷花多吗?同学们能具体说说荷花的美吗?

生2:水面上是绿绿的荷叶,荷叶中夹杂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师:同学们能够咏叹几句歌咏荷花的句子吗?

生3:荷花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读过描写满池荷花美景的诗句呢?

生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读得好。《如梦令》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美景的。黄昏迫近,藕花深处色彩斑斓、香远益清,气氛幽静而神秘。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可能更加陶醉了。于是,诗人说——

生(众):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如梦令》时,引导学生把包含着作者丰富情趣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精美的画面意象,并引导学生从意象中体味诗词中所蕴涵的无穷情趣,让学生在充满想象的文学世界里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引导学生将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

三、鉴赏人物,品情感之微妙

教材中有不少写人叙事的课文都展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品鉴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微妙复杂的情感,那么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不仅可以被大大地激发起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也能得到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操也会得到陶冶。如《月光曲》教学片断。

师:哪句话是她“随便说说”的,她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1:不是“随便说说”的,她是真的非常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啊!

生2: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最美好的愿望,是最大的心愿。

师:那么,她为何要这般说?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生3:她这样说是因为她根本买不起入场券。她家里太穷了。这个姑娘很懂事。

生4:她担心哥哥拼命地赚钱给她买入场券,累坏了身体,所以她“随便说说”。这个姑娘很善良。

师:同学们读懂了盲姑娘的心声。请大家想想,贝多芬后来走进她家的茅屋,仅仅是同情她家的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吗?

生5:贝多芬是因为盲姑娘的懂事、善良才去给她弹琴的。

师:是啊,贝多芬一定是被盲姑娘的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打动了。这么热爱音乐,这么懂事的姑娘,贝多芬希望能满足她的愿望。

在这节品读课中,教师紧紧把握“随便说说”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刻体味这对穷兄妹的手足情深和盲姑娘体贴哥哥的淳朴之情,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造福于人民的崇高品格。

四、品味标点,析表达之奥妙

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可以表达语言的情感、节奏、意蕴等,让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更确切、更细腻、更明了。如《八只小猫》教学片断。

“它们是小巧玲珑的小猫,其体态只有一个拳头的三分之一大。一只猫一个姿态:有的静坐,有的打滚;有的招手,有的拍球;有的傻站着,有的跷起一条小腿;有的匍匐不前,有的待人去抱。”

这段话用了排比句式,把八只小瓷猫憨态可掬的不同情态充分描写了出来。句中用了三处分号,把小猫的八种形态组合成了四组。教学时,我就抓住句中的分号展开品析。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这段话。

(生1读,分号和逗号后面停顿的时间没有区别)

(生2读,分号后面有较长停顿,逗号后面有较短停顿,八个“有的”句式自然地分成了四组)

师:现在,我去掉标点,同学们再来品读,然后我再根据同学们的读法重新标点。

(全班一起读,教师全加上逗号)

生3:老师你加错了,有的地方是分号。

师:我是根据同学们读的语气加上逗号的。分号处应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反复品一品。

(再读时,教师从学生的停顿中听出了理解、听出了节奏)

师:这八句写八只小猫的话,它们之间应该是并列的,可是,为什么作者不都用逗号而用分号呢?请同学们再仔细品一品。

生4:作者按小猫动作的不同、神态的不同分成了四组。这八句话,每一组的两句话所描写的内容是相对和相近的。

师:让我们模仿这段话,自己也来写一段。

这个教学片断,从一个分号切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仿写等,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既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式,又能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

品读的方法和切入点可谓层出不穷。但是,引导学生品读的过程,都应该是推敲词句、揣摩意义、感悟情感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灵动个性、张扬精神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学生能力、熏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内化、积累和提升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只要有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教师尽可以因地、因时、因文制宜地创新发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