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又称读书交流会,顾名思义,是读完书之后组织的交流活动。近些年来,随着对儿童阅读探索的不断深入,读书会的课型也日益丰富起来。根据阅读材料结构的不同,逐渐由全班共读一本书交流发展到群文阅读交流与群书阅读交流。根据组织形态的不同,从班级交流形态的读书会(简称“班级读书会”)发展到小组交流形态的读书会(又称“文学圈”)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读书会。根据目的的不同,发展出新知拓展的读书会、思想碰撞的读书会、主题报告的读书会、读写方法探秘的读书会、言语欣赏的读书会等。此外,还有各种活动型的读书会,如故事会、故事表演会、诗歌朗诵会、不良书籍讨论会、好书评选会等等。
读书会多种课型的开发立足两点,一是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真实阅读相对接,二是为扩大孩子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方法、品位、能力等。小学阶段是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也是在阅读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多种多样读物的阅读与交流能让孩子从小就积累真实阅读的种种经验、掌握真实阅读的种种方法,体验阅读对于学习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各种课型的读书会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运行特点:以小组协同分享为主耍的组织形式,以交流讨论为重要的活动方式。现阶段,读书会的运行还有一大特点是以阅读单协助阅读与交流。
一、以小组协同分享为主要组织形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读书会阅读材料内容的广博性与学生收获的多元性,为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施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跟大一统的全班性活动相比,小组协同分享至少有以下两点优势。
(一)贴合阅读的交互理念,扩大阅读的效益
阅读是交互的过程。首先是读者与作者及作品的交互。当一位作者完成了他的作品,就完成了对作品意义的可能性建构,接下来的多元解读就是读者的事了。每一位读者都是带着一定的背景知识、生活经历以及阅读能力来阅读的。阅读中,读者原有的积淀会成为对作品解读的基础,并影响着最终建构的结果,所以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意义。其次是读者与读者的交互。人是社会的人,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借助阅读之媒介,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跳出“街头巷议、闲言碎语”的局限,走向广阔而有意义的话题。
阅读交互只有在小组中才能真正开展。因为在几十个人的班级中,学生不仅发言的机会有限,更重要的是心理会有压力,发言者会思忖其观点正不正确、深不深刻,表达流不流畅、精不精彩等等,那样会很辛苦,每读一本书都要做这样的发言,学生宁愿不读书。而在同伴的小圈子里,他们就很少会去考虑说得对还是错,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所获说与伙伴听。而在自由的分享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家既有不谋而合之想法,也有迥然不同之观点。也正是在与相同想法的共鸣与不同观点的思辨中,才使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刻、思维走向发散、认识得到提升。所以小组协同分享才是贴合阅读交互理念的、深受孩子欢迎的组织形式。
(二)实现社会化的学习,让班级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
阅读是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学生时代的阅读学习与工作岗位上的阅读学习有着不一样的情境。前者是社会化的,后者是孤独的。前者的社会化在于班级、学校的学习场所、学习情境。
“社会互助建构论”认为:“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一种功能都会出现两次:首先在社会的层次,其后在个人层次;首先在人与人之间(人际心理的),然后在儿童之内(个体心理的)。”可见同伴互助是儿童内化过程的开始。可是,在我们平时的很多课堂中,学生除了被动接受教师这一权威的讲授与提问之外,能听到的是少数学生的发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少有发言与展示的机会。
读书会上的小组协同分享,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多层次的社会化的学习情境。小组是一个层级,组与组是一个层级,全班又是一个层级。小组是基础层级,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化的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阅读学习的过程与收获,并为形成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努力。组与组是第二个层级,组际展示是团体与团体间的竞争与共赢,牵动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与其他小组的比较往往会激起孩子在小组内进一步合作与探究的欲望。
二、以交流讨论为重要的活动方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阅读就如同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有成人的陪伴与领路,也要有同龄伙伴的相依相随。学校教育让孩子的阅读旅途有了很多的同龄人,跟同龄人同行,一路才会引吭高歌、五彩斑斓。学生时代阅读交流的快乐体验,往往能直接影响人一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厚厚的一本书也是需要意志支撑的行为,而支撑意志的除了书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还有同伴之间的快乐交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交流”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讨论”是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给予、交换、碰撞、生成。交流讨论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常态。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大量充斥着师问生答、教师以知识权威面目出现、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者的非真正交流,而师问生答是培养不起学生对阅读的好感与对交流的期待的。读书会上实现真正的交流讨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以营造交流的氛围
真实的交流,有安全宽松的交流氛围,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每一个成员热诚的参与,有平和的互动与精彩的生成,其中交流氛围是基础。影响读书会交流氛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书对孩子的吸引力、话题对孩子的吸引力以及班级交流文化。班级交流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
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们从教师细微的神情话语中,能敏锐地感觉到是假民主还是真民主,是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还是应和性的话。只有在真正安全和谐的环境中,每一个孩子的心门才会放心地打开,才能畅所欲言,才能彼此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思维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在组织讨论与交流时,教师要摆脱一些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不要太把自己当老师,老想要教给学生什么,或是知识,或是人生的道理,或是方法:也不要去主导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与交流,老是将“为什么?是吗?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给人压力的问题挂在嘴边。
教师在读书会上的角色可以用几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教师是交通警察,让车流顺畅,人人有平等的机会。教师是乐团指挥,了解各乐手擅长的以及演奏过程中需要提醒的,使整个乐队走向和谐。教师是球队教练,自己的球技不一定最高,但能看到不足,并且有策略,让球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师是顾问,提供便利,等人来问。这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引领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有时,教师也可以作为“同读者”来参与讨论。
(二)设计开放的话题以发散讨论的思维
交流能否成功,话题占了一半的因素。唯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激起交流的欲望。不过,读书会毕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随意闲聊,是阅读之后的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话题的设计,除了追求共同感兴趣的之外,还要追求思维的含量。读书会上的话题与课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问题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会追求统一的甚至标准的答案;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更追求开放的答案与多角度的回应。
开放的话题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没有统一答案,可以有多个角度的思考;具有思辨性,有时甚至可以有相反的观点;人人有话说,在相互的碰撞中有助于认识的全面深刻等。话题的开放包括答案的开放与回应方式的开放。
夏玲玲老师在组织《杜甫》一书的班级读书会时,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与阅读能力、此类传记阅读的一般方法,设计了四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一,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每一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话题二,吟诵诗歌,谈谈阅读后新的了解(包括创作背景、创作故事、表达的情感等);话题三,杜甫被称为“诗圣”有哪些原因;话题四,假如杜甫穿越到现代,从事什么职业比较合适。
四个话题中,话题二可以有个性化的选择性回应。话题三需要作出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评价。话题四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回应。而话题一的开放性在于画曲线图来表示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让孩子的理解有了不同的呈现方式。
(三)学习技巧使讨论顺畅深入
由于口头语言的即时性、迅疾性以及孩子年龄特点的局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讨论最常见的状况是每个人各说各的想法,没有耐心与技巧作出相互的回应。看似热闹,其实是个体阅读之后的单向展示。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一些讨论的技巧.使讨论不仅顺畅而且深入。
首先,可以学用一些讨论的常用语。“讨论的语言”是相对于陈述性语言而言的,是在听了别人的发言之后,陈述自己的想法之前说的过渡语、评价语、质疑语、反对语、鼓励语、肯定语等等。学习讨论的语言可以培养孩子认真倾听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出回应的习惯。如:表达自己的不解——请再说一遍好吗?鼓励深入——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多说一点吗?避免误解——我说的是你的意思吗?表示疑惑——我觉得有点怪怪的。作评价——我赞成(不赞成)你的观点,因为……
其次,可以学一些使讨论深入的策略性提问。“讨论的常用语”能使讨论更顺畅更自然,学起来也比较容易。可要把讨论推向深入,还有必要学习一些策略性提问;引导讲出更多的证据,如:作者的哪些观点支持你的看法?要求进一步澄清,如:你能为所讲的内容举个恰当的例子吗?提示联系各种意见,如:你所讲的和某某同学刚才所说的有什么关联?帮助进行概括总结,如: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等等。运用技巧促进发言者与倾听者的角色互换与观点碰撞,使交流走向深入。
只要教师能做有心人,在每一次讨论中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一些讨论的语言,有意识地运用讨论的策略性提问,就能使孩子的讨论一次比一次有质量。
三、以阅读单协助阅读与交流
对正在学习阅读的孩子来说,如此大容量的整本书的阅读与交流需要有成人的协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阅读单是协助阅读与交流的良好载体。
(一)阅读单的特点与作用
阅读单又叫任务单、阅读探究单,是阅读中或者阅读后所使用的助读工具,是阅读策略的可视地图,也是阅读交流的媒介。
阅读策略是阅读方法的上位概念,是为阅读理解整个文本而有意识运用的即时灵活的一系列阅读行为和能力,比阅读方法更具规律性与普适性。在实际的阅读中,两者之间的区分并非界限分明,所以经常会台用“阅读策略方法”。常用的阅读策略有:预测、推论、抓重点、视觉化、提问、联结、统整、监控理解等。
熟练的阅读者总会运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意义,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调整策略。也正是由于对成人来说,阅读策略的运用是内隐的,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心理过程,所以我们会觉得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可以言传的,也是可视的。言传的办法就是教师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大声说出来,让孩子从教师的思考过程中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调整自己的理解。可视的办法就是设计图式化的阅读单,帮助孩子将阅读的思考历程呈现出来。
阅读单一般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话题、文字说明(图表)。话题起到的是聚焦作用,帮助孩子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根据文本体式、特点与阅读目的将注意力聚焦在某几个重点上;文字说明与图表都起到提示思考路径与方法的作用,并将阅读策略具体化与形象化。比如下面的这份阅读单。
高年级《生于天空》阅读单
1.两只失去父母的幼雕,为了生存,经历了哪些第一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相关内容,在书中贴一张贴纸。
2.从雕身上,你认识到“真正的强者”应具有怎样的风范呢?
这份阅读单提示了阅读这本书值得关注的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帮助孩子从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抓住重点。第二个话题在交流会上讨论,用形象的概念圈来帮助统整人物形象,避免单一与零散。整份阅读单既提示了关注的重点,又提示了阅读思考的策略方法,还提供了交流的支架。
(二)阅读单的设计与使用
只要把握住了阅读单的本质,就可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阅读单来。下面分文学类作品与信息类作品两大类来看看丰富多样的阅读单设计。
“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ERS)按照真实阅读的目的与功能,把阅读的文章分为两大类:文学类与信息类。认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旨在享受阅读乐趣,丰富生活经验;信息类作品的阅读旨在搜寻、获取、应用资讯,以应付或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文学类与信息类的文本在阅读时所关注的重点与使用的策略显然是不同的。
文学类的文本多有情节、角色、主题、场景、>中突等要素,是阅读时需要关注的要点。对这些文学要素的关注离不开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比如一边读一边由线索预测故事的发展;由人物的言行推测人物的心理:将书中的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与生活中的故事、这本书中的故事人物与那本书中的故事人物作联结;等等。而对观点思想的多元体悟、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主要事件的综合解释等等则都离不开统整的策略。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单设计,需要将阅读策略的运用与文学要素的把握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可以设计出综合解释事件的阅读单、写角色日志的阅读单、画人物关系图的阅读单、陈述观点的阅读单、言语欣赏的阅读单等等。
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单,可以围绕信息的搜寻、整理、应用来设计,也可以围绕原有知识与新获信息的对比来设计,还可以围绕说明性语言与文学性语言的不同特点来设计等。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画人物关系图的阅读单(中年级《请为我骄傲》一书)
大卫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努力与执着,也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想想哪些人给予他帮助,从你认为最重要的开始一个个填写在爱心图中,并说明理由。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的阅读单(六年级《小狗钱钱》一书)
书中介绍的理财方法与知识,有的是你急于去实践的;有的想今后去实践;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想去跟父母作沟通交流……小组合作进行理财方法的整理(将写有理财方法或知识的贴纸贴在相应的栏目)。
阅读单的使用能够使读书会的交流讨论更具结构,避免散乱、无序、低效。现阶段读书会的开展需要阅读单的协助。但是,教师所设计的阅读单的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交流讨论失去一点学生的自由度与自发性。所以阅读单的设计与使用,要把握好一个基点:阅读单不是书面练习单,不能加重孩子的课外负担,也不能削弱孩子的阅读兴趣。随着读书会开展的成熟,阅读单可以慢慢走向由孩子自行设计。
(浙江省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