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东县丰利小学(226400) 葛八云
综观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除了选文的内容精彩、富有教育意义外,还配以了诸多色彩艳丽、富有童真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让教材变得更加美观,而且对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很好的辅助功能。不可否认的是,不少教师对插图的利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对一些没有插图的课文,教师也不能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的创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利用插图为教学服务呢?
一、激趣:让孩子去绘制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我们总会千方百计地去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让孩子拿出笔来画一画插图,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这不仅仅是绘画本身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爱涂鸦”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绘画,让学生在创作中提升兴趣。比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的教学,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在预习时候先要求学生到生活的环境中去寻找一下,哪些地方变绿了;然后,上课时要求学生花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画一幅题为《绿色的春天在哪里》的画;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和介绍。在讲述发现的绿色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时也很有情感。
二、理解:让孩子去分析文章
只要是教学的资源,都需要充分挖掘,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资源的作用。课本里的插图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课文的场景再现,二是内容的补充说明,三是场面的细节刻画。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每一幅插图都是学生关注的对象。而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就是分析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如果围绕某一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中,我对画有螳螂、蝉和黄雀的插图巧妙地进行利用。课文上的插图比较简单:一棵树上有浓密的树叶,树叶间一只蝉、一只螳螂和一只黄雀。对此,我先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学生复述内容后,我再问:“图上没有画,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动物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然后,要求学生用题注的方法分别写出三种动物此时的心理;最后,分角色读出来。当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这项活动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深一层了。
三、体味:让孩子去感受情境
古典诗词教学往往需要对情和境分别进行理解。情由境生,境可导情。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其表现的手段。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诗中景象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手段,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在感受中发现。比如,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学习,我充分利用简笔画,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在理解诗意阶段,我让学生用笔圈出诗中描绘景物的词句;在课文的研读阶段,我要求学生根据诗意自己创作一幅画。等学生创作完毕,我又围绕“风”字进行了重点分析,特别是就如何表现 “风卷云”“风吹雨”“风吹云”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后,学生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诗内容的理解。随后,我又要求学生对照书上的插图,进行一个配图大PK,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教材上插图和自己所画的不同。在课文的背诵阶段,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想象,使学生在二次创作中巩固记忆。
四、想象:让孩子去体验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指向于学生创造力的阅读,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阅读。同样,绘画也是创造的艺术。在教学中,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当教学任务完成后,在总结提升阶段,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未来的家园——海洋》的插图。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进行了创作。有的围绕“海底探测器”,创作了《向海洋要能源》的图画;有的围绕“食物匮乏”一段,创作了一幅《全海洋宴》的图画,菜是各种各样的海鱼,饮料是淡化海洋纯净水,而主食是“海带面条”;有的则干脆创作了《海洋城市》图。每一幅图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样,让学生在回顾全文的过程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五、归类:让孩子去学会总结
利用插图的生动性,既可以让复习变得更加有趣,也可以让学习的内容更具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采取知识图的方法,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比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学习中,为了增强学生对“规模宏大”一段的理解,我让学生画了几个俑坑,然后分别标上了一些数据,画了两个半足球场,以此来加强记忆;而对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理解,我又先让学生分别绘制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和马俑的图画,不求神似只求形似;然后,再分别加以叙述。学生画得有趣,也印象深刻。
插图是一种艺术,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将两者巧妙地结合,一定会让课堂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