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镇东小学(318000) 王仲芬
小练笔中存在失真、失时、失效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草根性习作”的理念,将小练笔作为基础的、根本的习作,并以课本为本,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养料,读中悟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基于以上理念,教师要深入文本内核,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运用多种策略,如盘活教材,迁移运用;挖掘文本,填补空白;情感激发,有感而发等方法,坚持不懈,将习作之根深深扎入学生的心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
“草根”一词直译自英文“grass roots”。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对“grass roots”的析义是基础的、根本的。本文提出的草根性习作就是基于此析义的一种理念:将语文课堂小练笔作为草根性习作,是将其作为习作当中基础的、根本的习作,并且是一种具有向上提升力量的行为。课堂小练笔切入点小,形式多样,便于操作,可以分解习作的难度,减缓习作的坡度。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小练笔随意、简便的特点,发扬“草根”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养料,读中悟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练笔内容不确切——失真
“草根”的一个含义是“真”,“真”是其本质的体现,不虚假,不虚伪,没有花架子,不作秀,本本真真地体现自己。在实际中,很多习作内容失去了“真”。新课程的教材文质兼美,情景交融,有遣词造句之美,有布局谋篇之美,有意蕴深刻之美,值得我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吸收。但有些教师潜入文本不深,钻研教材仓促、肤浅,不能深入文本内核,领会要义,没有选好范例,没有找准每个练笔的训练点、着力点,只是为写而写。有些教师没能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出发,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充分朗读、体悟,任意布置一个“你想说点什么”、“你明白了什么”等问题,学生一头雾水,而导致课堂练笔游离于文本之外,脱离实际,成了花架子。这样,练笔就失去了本真的意义,没有价值。
2.练笔时机不佳——失时
草根性是草根的一种拓展,草根的生长具有时效性,冬藏春长。择时是草根性的一个特点,因为择时生长是积蓄之后的喷发。时机是爆发点。作为草根性习作的课堂小练笔,需要择时。但有些教师在课堂练笔环节的设计上很随意。我们的阅读教学一般分为“披文得意”和“运思及物”两个阶段,语言只有基于阅读理解、内化语言,学生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还处于空白状态,一些教师就要求学生练笔,学生如同煎熬。有时学生的感悟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正是练笔的时机,而教师考虑到课程任务的完成,而将课堂练笔的环节安排在最后,造成失时。此时此刻的学生情感已流逝,练笔质量不高。
3.反馈评价寥寥数语——失效
草根需要呵护,需要阳光和雨露。草根性习作同样需要阳光和雨露,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老师的评语、修改、讲解就是草根性习作的阳光和雨露。但有些教师安排了小练笔后,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不做评价,不做修改,不要求提升,而是叫几个学生秀一下,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习作写得好还是不好,不知道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也就是说,对习作评判标准的模糊,使得学生的练笔水平在原地踏步。
语文课堂小练笔作为草根性习作,一是指这种练笔本身就是常见的、随意性强的、普遍性的练笔;二是以课本为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养料。小练笔可长可短,可全篇,可片段练习。要充分体现语文课堂小练笔的草根性特点,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盘活教材,迁移运用——让“草根”得到“肥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从内容到语言,都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好范文,都是学生习作的蓝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可以通过点式仿写,可以句式迁移,可以模仿构段方式,也可以对文章的立意、写作角度、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学习。我们应先依葫芦画瓢,然后逐步“师其神,不师其貌”,从模仿走向创造。
只有使“草根”的生长得到更多的肥料,才能让学生的习作“茁壮成长”。一是句式的学习。对课文中较典型的句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学着写几句,比如:“有……也有……有……也有……”、“有的……有的……有的……”、“一边……一边……”、“这是……这是……这是……”。设计相关训练,让学生填充,由扶到放,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二是构段方式的学习。中年级作文训练以写片段为起点,突出了“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文章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并列以及承接等方式。学习了课文中典型的段落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围绕一个意思以总分、并列以及承接的方式来写一段话,提高学生构段的水平。三是修辞手法的学习。很多课文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每学到一种修辞手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写话。四是独特描写的学习。课文中的对话形式多样,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和省略提示语四种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示语转换的训练。
2.挖掘文本,填补空白——让“草根”拓宽生长空间
文学艺术作品都讲究留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有些文章情节富有跳跃性,或简单含蓄或略去不写,文本隐含着言尽而意不尽的关键处。这就要求教师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抓住文本空白,发现固有的语言现象,捕捉作者的情感。小练笔拓展、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和意蕴,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只有让“草根”得到更广阔的生长空间,才能让习作长成参天大树。一是无声胜有声训练。在一些课文内容没有着墨的地方,即“无声处”进行小练笔训练,使无声的语言化作有形的文字。二是无字到有字的训练。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于无字处读出字来。有些课文到了结尾,却余音绕梁,正如林序所言:“似断非断,似了非了之笔,读来雅有余味。”教师应根植于课文,挖掘文本未尽之处,找好切入点,让学生想象于书外,进行补写。三是由画到话的训练。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课文插图浓缩了课文内容或再现了课文的情节。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我们应该抓住训练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观察人物的表情、穿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猜想人物会说什么,做些什么,使图画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丰富、细腻起来,使一些人物的角色通过合理的想象变得更加立体。
3.情感激发,有感而发——让“草根”适时生长
语文课文中,有歌颂崇高的爱国情的文章,有讴歌至真至爱的亲情的文章,有抒发纯洁无瑕的友情的文章。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体验感悟后,当文本的情触动了学生最柔软的心房,学生定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产生表达冲动。
“草根”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时间点。一是认知冲突处。如《中彩那天》一课中的冲突之处,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净化心灵,升华情感。二是角色置换处。入情入境的角色体验,使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体验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学生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感悟,使情感交融,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如教师可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的角色进行置换,使学生换位思考,把主人公的内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三是主题升华处。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找准情感喷发处,适时地引导、点拨、升华,胸中喷薄的情感就会流淌于笔尖,正如所谓的“情动而辞发”。
草根的生命力和繁殖力是强大的。在19世纪美国寻金热期间就盛传一种说法:山脉的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蕴藏着黄金。草根性习作,也蕴藏着作文的黄金。我们要随文盘活教材,将练笔融入阅读教学,恰如其时地练笔,恰如其分地评价,使之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将习作草根深深扎入学生的心田,使其不断生长,从而达到下笔如行云流水,文章字字珠玑的境界。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