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县城东实验小学(323900) 李旭清
“同学们,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却响起响亮而整齐的读书声。“停!请自己读自己的。”教师略显尴尬,赶紧打断了大家齐读的声音,要求大家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书。学生们愣了一下,继而各自读开了。这是公开课中的一个常见场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已不敢让学生在公开场合齐读了。齐读似乎成了低效的,不可取的,甚至是错误的阅读方式了。
为什么教师在公开课的时候这么忌讳学生齐读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教师就片面地认为:齐读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
一、齐读是否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既然是获取信息,既然是吸收,那要考虑的是吸收效率的最大化,即用最短的时间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读懂。因学生性格、生活经历以及已有知识的不同,朗读文章后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这与学生是选择齐读还是自由读关系不大。因此,大可不必“谈齐读而色变”。与跟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众多朗读方式相比,最有效率的朗读方式应是齐读。当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齐读。这有趣的现象背后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喜欢齐读,因为齐读最容易读通、读顺、读准;二是平时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齐读。
二、齐读更有效率
1.齐读口声一致,是吸收效能最好的读书方式
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感知、学习活动中,动用的器官越多,给大脑皮层的刺激就越强,印象就越深刻,也越有利于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在齐读的过程中,文本信息两次被传入人脑语言处理中枢:第一次是以视觉信息转换而成的语言文字形象的形式;第二次则是由听觉器官获得的听觉信息的方式。但是,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发出的声音是不一致的,听觉器官获得的听觉信息是嘈杂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齐读要弱得多。所以,齐读更有利于多种器官的参与,整齐一致的声音可以强化信息在大脑中的贮存,增加大脑皮层所获得的刺激强度,加深信息处理的深度,使记忆更加深刻。
2.齐读以优带差,是学生参与面最广的读书方式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异的。齐读可营造一种气势和的氛围,收到较好的朗读效果。比如,班级中阅读基础较差的孩子,可在齐读的带动下听音识字,并逐渐能读熟;学生上课走神,可以让他们齐读某些片段,集中注意力;对学生不熟悉的课文或者很多学生读起来感觉比较难的内容,通过齐读进行校正和落实;对一些比较精彩的重点段落进行齐读,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背诵下来。这时的齐读,比分析、讨论之类的教法可能更有价值。
3.齐读异口同声,是最容易管理的读书方式
在齐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比较出自己是否与别人读得一样,是否按照课文的字词顺序来读了。于是,学生能在朗读中及时调整自己错误的读音和节奏,朗读起来会比较省力。此外,相比自由读,教师更容易从齐读声中了解到学生是否读通、读顺、读准,句段的停顿是否准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正确等,从而对全体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能更好地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齐读在课堂上的运用
1.课前齐读,边读边做课前准备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节课课前三分钟会有一个预备铃。笔者就对学生提出要求:只要预备铃响起,值日班长可选择一些大家熟悉且重要的课文,带领大家齐读;大家一边齐读一边做课前准备。这样通过齐读来提醒大家做课前准备,既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又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
2.课始齐读,以最快的速度读通读顺课文
引入课题后,可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大家轻声地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时的齐读先声夺人,集中大家的注意力,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齐读过程中,个别学生读音出错,他们会进行自我纠正。如有普遍性错误的读音、停顿等,教师可及时打断进行校正。
3.课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随着课堂学习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步进入疲劳期。这时,教师可精选一些段落,带领大家齐读,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渲染课堂气氛,让课堂重新充满活力,增强大家的向心力。此时的齐读,完全可以代替教师课堂上的提示语:“请大家认真听!”“请大家认真看课文。”
4.课后齐读,将文本内容牢牢巩固
下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用一两分钟时间对课堂要点及重点语句进行齐读,给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让学生沉浸课堂之中,有余音绕梁之功效。
当然,齐读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倡在课堂的更多环节进行齐读,并不是说语文课堂只可采用齐读一种方式。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根据学生及教材特点,恰当地采用合适的朗读方式。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