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本我”到“超我”——《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教学分析

  • 投稿diba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48次
  • 评分4
  • 32
  • 0

江苏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小学(226681) 徐 平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新课程理念已经走进我们普通课堂,在师生阅读对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解放,个人体验得到了深入。怎样让阅读更为自主,更加有效,让学生读出“本我”,读出“超我”呢?读了毕闫学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课堂教学实录,我颇受启发,现在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在观察学生的“本我”中扩充内容

案例描述

课程伊始,闫老师从跟学生聊童年趣事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眉飞色舞地交流着童年发生的趣事,课堂笑声不断。闫老师告诉学生:童年的记忆,也是财富,值得回味和珍藏。闫老师接着问:读了课题中的三个词组,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相启发中形成了清晰可感的画面。但闫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她巧妙地肯定了学生:你们描述的画面,就是无数次浮现在林阿姨脑海里的童年记忆。然后,她呈现课文结尾,配以充满历史意味的黑白骆驼队图片,在《送别》的背景音乐中轻轻朗读。

童年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是怎样的?从闫老师的课前谈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快乐、天真无邪。但是,童年留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些吗?当然不是。在了解了学生的“本我”之后,闫老师不动声色地扩充了内容:一是告诉孩子们,童年的回忆是值得珍藏的财富;二是通过图片和略带伤感的音乐,形成一种深深的怀旧情思——童年留给我们的,除了快乐,也有逝去的伤感。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孩子们变得凝重了,可见闫老师已经将他们拉进了林海音笔下的文字氛围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是联系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应立足学生和文本,引领学生尽快融入文本。

二、在反复诵读中凸显主题

案例描述

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之后,闫老师先帮助学生扫除文中名词术语的理解障碍,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汇报了作者争辩骆驼为什么挂铃铛、情不自禁地学骆驼咀嚼、想给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等趣事。在汇报中,闫老师巧妙穿插了重点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通过导入,闫老师奠定了一个基调,那么,这里的阅读交流,就是给每个孩子的心里涂抹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的过程。闫老师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就是把阅读的自主权完全还给他们。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见解。在对重点句的朗读中,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入情入境了,这说明他们不再游离于文字情感之外,作者那份遥远的美好的童真童趣已感染了他们。

“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闫老师这种润物无声的引导方式,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完美诠释。

三、在回归文本主旨中实现“超我”

案例描述

闫老师不满足于对眼前文本的解读,又拓展了《城南旧事》中“什么是贼”、“白鸡黑鸡下的蛋为什么都是白色的”等内容,结合“我也不会再问了”一句,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对充满疑问的小林海音的认识更为深刻全面。

接着,闫老师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倾吐童年的趣事,学生在自我对照中体会到了林海音对逝去的童年的那份淡淡的感伤和无限的留恋。

最后,闫老师朗读自己的诗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升华个性体验。

收尾也是一种艺术,好的课堂收尾,对孩子知识的构建、认识的提升以及兴趣的激发都有很好的作用。闫老师的拓展阅读,是对节选片段的情感和童趣的再一次品悟。“那些问题我不再问了”看似平常,实则再一次串起课堂,这些作者不再问的问题,代表的是一段消逝的童年,怀旧氛围再次袭来。

之后的小练笔以及诗歌朗读,则是对学生个性体验的再一次升华,既帮助学生走出了淡淡的忧伤,让伤感得以释怀,又与课文相得益彰,“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犹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自我排遣的豁达。学生的阅读体验被激活,实现了阅读的“超我”。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的情感之旅,学生的情思与课文的情境、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点拨、引领、重组作用。我以为,闫老师的这一课,让学生从“本我”走向了“超我”,给了语文课堂很好的启示。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