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抓好语文要素落实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语文要素的落实应该从低年级抓起,认真解读教材是抓好语文要素落实的前提,但在低年级不应该面面俱到,要突出打好基础,以培养阅读兴趣、抓好朗读和积累为重点。
关键词 : 小学低段;语文要素;价值意蕴;教学策略;
2016年起,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新教材有了新样态。这套新教材既实用也好用。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抓住语文要素进行训练,以此作为每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就会少走弯路。从三年级教材起,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在单元导语里有清晰的呈现,但是一、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没有明确的语文要素单元导语。那么,低年级是否需要抓住语文要素进行训练?如何训练?本文做些探讨。
一、低年级抓好语文要素训练的意义
语文要素简单理解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元素。学语文就要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培养语文习惯、语文能力。有研究指出,“语文要素分为三个维度:阅读、表达(口语和书面语)和习惯。从这三个维度安排语文要素,主要用来学习、掌握和运用:阅读的方法、能力,表达(口语和书面语)的方法、能力”[1]。此论述解决了什么是语文要素的争执,让每个教师对语文要素的理解变得清晰、明确。
加入“语文要素”,是此次统编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创新。语文学科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征等,并不能像数学、化学等自然学科那样有清晰严密的知识体系。虽然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众多专家学者也一再强调教学不等于教教科书,但在实践操作层面,语文教科书仍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核心内容。尤其是对经验不足的新手教师来说,语文教科书对其语文教学的指导性就更大了。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努力构建了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2]这一改变,让原来看似“虚无缥缈”“空中楼阁”的语文教学落了地,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教科书组织单元内容的主线、明线,增加教科书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说,语文教科书“更好教了”。对于“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科书给了更指向明确的内容体系。
虽然低段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没有像中、高段那样在单元导语里呈现明确的语文要素训练要求,但这并不代表低段不重视语文要素训练。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不难发现,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等方面,教科书力图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实现语文要素训练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以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为例,二年级教科书安排借助图片、表格等讲故事,三年级安排详细复述,四年级安排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创造性复述,层次递进。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低段是打牢地基的关键学段,只有从低年级开始抓好语文要素训练,才能够为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语文要素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在低年级加强语文要素学习和训练,教给语文方法、培养语文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低年级教师往往对语文要素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系统的理解和实践,忽视语文教学和语文要素的融合,教学效益不高。
二、抓好低段语文要素训练,认真解读教材是前提
低段没有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训练要求,并不意味着语文要素训练在低段不重要。相反,这更要求教师提高教材解读能力,认真解读教材,明确编者意图,统整教学内容。
第一,要提高对解读教材重要性的认识。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课文很短小,知识点不多,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认真钻研和解读教材。如果对教材解读不准,教学的准备就不充分,目标也就不明确,势必影响教学。因此,必须要提高认识,搞好教材解读。还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立足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来认识教材的价值。整个逻辑体系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国家根据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制定了课程目标;为了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课程专家选择了语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者按照学科逻辑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编写语文教科书,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教师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既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直接沿用,也包括教师根据学情和自身经验对教材的处理和重构。只有正确认识教材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功能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钻研解读教材,更好地让教材为教学服务。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十分重视语文要素训练的系统性和层级性。我们在解读低段语文教科书时,需要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安排和训练安排。一是要整体把握学段内的语文要素编排逻辑,如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学习汉语拼音,安排有集中识字和随课文识字。其中,一年级上册集中识字10篇、课文14篇、识字加油站5个;一年级下册有集中识字8篇、课文21篇、识字加油站7个。一年级上册课文8的课后首次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这是在前面朗读课文要求上的提高,是初步学习,教学时教师必须予以关注,进行指导和训练。到了一年级下册课文14、17,又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这是上册基础上的继续提升。二是要跨学段统整,明晰各学段语文要素训练的重点。例如,针对“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课程目标,教科书在一年级上册就提出了读准“一”字的不同读音的任务,一年级下册提出了“注意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的要求;到了二年级以后,教材的语文要素又提出了“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分角色朗读课文”等要求,体现了教科书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朗读目标要求的进一步细化[3]。因此,整体把握教材的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第三,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弄清楚编者的意图,才能有的放矢搞好语文教学。编者的意图在哪里?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设计里。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就要认真深入地思考。比如,一年级上册识字8的课后第一个训练,就是“朗读课文。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这道题的设计,编者的意图是三个方面:一是联系实际巩固本课的生字,如书、包、尺、作、业、本、笔、刀、课等;二是继续练习朗读;三是进行表达训练,把口头语过渡到书面语。明确了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才能把训练落到实处,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低年级的语文要素训练落实要注重打基础
低年级语文要素不是具体呈现在每个单元前面,而是分布在课后问题和语文园地里。怎么落实呢?笔者认为,关键是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抓住重点,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是抓好朗读训练。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诵读也是一种方法,是理解的基本方法。从一年级上册起,教材做了重要的安排,几乎每一篇课文后,都提出了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一年级上册提出朗读课文的有20篇,其中提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有8篇,“朗读课文,说一说”或者“朗读课文,注意”的有4篇。到一年级下册提出“朗读课文”要求的有28篇。可见从一开始学习语文起,朗读就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重要的语文要素呈现在师生面前。在教学中,我们首先一定要紧紧扣住这个要素,有序训练。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到读出停顿,读流利,读好长句子,读好感叹句、问句等,读好对话,学习分角色朗读,然后在朗读好的基础上想一想、说一说。其次,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指导朗读的技巧。教师反复示范教读,学生反复练习,通过视听、模仿,强化朗读训练。再次,通过校内晨读、家庭晚诵、师生共读、亲子朗读,强化朗读训练,开展展示、比赛活动,提高朗读兴趣。我所教班学生,多人在市教体局公众号上发布朗读作品,并获眉山市月冠军和年度冠军。
二是初步学习搜集信息和抓住要点。一年级上册课文1的文后提出了“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的问题,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弄清楚自然段是什么,分清楚有几个自然段,是低年级阅读的一个方法。因此,从这里开展训练,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实践,这是重要的语文要素。同时,注意带领学生学习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把握要点,提高阅读能力。如一年级上册识字8课后“说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青蛙写诗》课后“谁来帮忙了”,《项链》课后“大海的项链是什么”等,这些设计都是凸显搜集信息、抓住要点,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并在教学中落实。
三是激发阅读兴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课标对低年级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低年级落实语文要素训练的重要方法。根据一年级教材的编排,首先是抓好积累,主要是课文的背诵和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如《咏鹅》《怜农》《古朗月行》《风》等,只要求背诵,不要求理解。其次,充分利用“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开展阅读活动。在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树立榜样,指导个别家长通过朗读、讲故事等和孩子一起阅读,然后开展班级分享,或者在班级群展示,引导全体家长重视做好“和大人一起读”。同时,还开展“和老师一起读”,选定读本,在早读、午读时间师生一起读书,展示读书成果。“和大人一起读”,不提过高要求,读了就行,爱读即可。
[1]陈先云.语文教学应当轻装前行一统编教科书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小学语文2020,(03):4-12.
[2]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03):.78-87.
[3]尹爱红把握教材编排特点,落实语文要素[J]小学教学参考, 2020,(16):36-37.
[4]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温儒敏教授提出使用建议[N]辽宁升学考试通讯, 2019-08-25.
[5]陈钊雯紧扣语文要素提升语用能力一-以统编版二 年级 上册为例[J]新教师, 2021.(06):61-62.
[6]王军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转化的基本路径[J]教学与管理, 2021,(20):68-70.
[7]吴雯婷浅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J].小学生(下旬刊).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