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市实验小学(223800) 孙宏琳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我们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积累课文规范的语言,习得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品读积累,提高词语运用的能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词语时,总是先指导学生认读几遍,然后对词语进行解释,接下来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环节。这样的教学,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和运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拓与落实。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进行词语教学,演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精彩。如,在执教《师恩难忘》时,我这样进行字词教学。
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指名读后再齐读。
师:是的,作者每当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
(学生投入地齐读这些词)
师:每当想到田老师讲的故事,回忆起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就会记起这些词——(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学生再次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
生:(齐说)口才好。
师: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
(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 )
师:说得好,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为过。同学们,请拿起笔,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中的田老师以及田老师上的课。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激情引领下,不仅读得情趣盎然,记住了词语,更感受到了课文中田老师的课品与人品,在此基础上积累关于口才好的词语;最后,让学生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写写田老师,写写田老师上的课,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如此赋过程以情趣性,让学生在语境和生活经验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意蕴,心智亦受到了启迪。在这里,教师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语言的迁移与运用,对课文大意的概括与田老师的认识为一炉,立体推进,步步深入,有厚度,有效度,有力度,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指导方法,提高概括提炼的能力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不是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能力的高低。联系语文教学,如果只满足于知识的获取,而不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就相当于认读了一个字词句段篇的组合体,学习一册课本就相当于读了一本故事书,年段的差别只在于是阅读量的差别。当然,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并非不重要,阅读量的多寡并非没有作用。“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于渔”。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之“鱼”的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渔”。毕竟,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请看《水》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几个场景。你能读出这些场景吗?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这些场景。(学生浏览课文)谁能把自己看到的场景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人们在雨中痛痛快快地洗澡。
师:能用几个字概括吗?
生:雨中洗澡。
师:这就是这个场景的名字。(板书 雨中洗澡)还看到什么场景?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看到的是人们到很远的地方跳水吃,十分困难。
师:能像刚才一样给这个场景起个简洁的名字吗?
生:远路挑水。
师:(板书:远路跳水)还看到什么场景?
……
(板书:勺水冲凉)
师:你们发现这三个场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生:都说明了水的珍贵。
师:(板书:珍贵)现在你能借助这些场景和它们内在的联系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回忆小时候远路跳水、雨中洗澡、勺水冲凉三个场景,说明了水的珍贵。
师:概括记叙多件事情或者多个场景的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比较困难,可以像这样先提炼出每一件事或者每一个场景是什么,再找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
语文新课标年段目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把握事件梗概。反观课堂教学,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往往存在两种现象:要么老虎啃天,无从下手;要么啰里啰嗦,分不清主次。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是教师不讲方法,学生不得要领。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场景及内在联系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习一篇,通晓一类”,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实例点化,提高标点使用的能力
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笔者发现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很多学生都存在随意性和简单化的趋向。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便寻找适当的时机,运用一些句读实例,从旁点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灰椋鸟》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这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会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出示句子)我们来读读这句话,喜欢这句话吗?(学生读)
生:喜欢,这句话把灰椋鸟当做人来写,他们在倾诉、在应和。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句话中间用了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叫什么?(学生说“分号”)知道什么时候用分号吗?
生:几个意思差不多的句子中间要用分号。
师:这句话为什么要用分号,不用句号呢?(学生默读)
生:这里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分别写了两类鸟,所以用分号,不用句号。
师:是的,这里有两个分句,都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出示两个分句分两行排列)再读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分句前后都是写什么样的鸟,后面都是写这些鸟的活动。
生:它们的形式和内容相似,都是写归林后鸟的活动,是并列的句子,所以中间用分号。
师:是的,分号用在并列的分句之间。看来大家已经弄明白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了。现在,谁来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下课了,男同学______,______;女同学______,______。 炎热的夏天,______,______;寒冷的冬天______,______。)
……
上述教学片段,学生经历了认识分号的“三部曲”:一是品味句子打基础,二是抓住异同谈作用,三是顺势迁移巧练习。教师先引导学生品味句子,体会句子的内容和修辞手法;继而引出“分号”并巧妙点拨;最后联系生活,创设言语表达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远比直接告诉学生分号的用法更形象、更扎实,也更有效。
四、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表达的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习惯上,很多教师都是独立地进行阅读课的教学,或写作课的教学,即采用“读写分离”的模式。其实,阅读教学是融作文教学于一体的,教师要采用读写结合的模式展开教学。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这些文章无论是从整体布局方面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无疑都给学生带来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让学生领悟写作的方法。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十三自然段有一段话:“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段话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院子里植物的自由与生机。我是这样教学的:
(出示句子,学生自由朗读)
师:你觉得这段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都是用了愿意怎样就怎样,很有意思。
师:作者重复使用了那么多的“愿意”“就”,我觉得不怎么样,看看老师写的句子(出示:“倭瓜长蔓了,倒挂在花架上,随风摇摆,甚是婀娜。黄瓜开花了,她们仰着黄色的小脸,向着和风点头。玉米苗也伸着懒腰,向着天空微笑。一切都是美的。”)
师:读读这个句子,跟课文中的句子比比,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生1:文中的句子好,加上“愿意……就……”能使句子变得生动有趣。
生2:老师的句子让人感觉很美,文中的句子用上“愿意……就……”,让人感觉它们是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能表现上文“园子里一切都活了”的特点。
师:说得好!同学们,今后读文章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词语的选用或者特殊句式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这里萧红用“愿意……就……”的句式是为了表现这些事物的自由,其实就是为了表达她自己自由自在的心境。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达。
师:萧红借景物的自由来表达她自由的心境。这样的写法就叫做——
生:借景抒情。
师:透过这段文字,萧红一定在诉说——
出示:我愿意( ),就( );我愿意( ),就( );我愿意( ),就( )。
……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能力。上述教学片段中,通过朗读、品味、比较,学生也许对于“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一深奥的文学理论不甚了解,但是心中肯定有朦胧的感觉——噢,想要表达什么中心意思,所采取的句式就不同。通过这样的引导与实践,“愿意……就……”这一表达自由自在的心境的句式肯定深入人心,以后学生需要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
实践证明,把课文当例子教,教师的教学简单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学习轻松了,语文能力却提高了。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