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倒叙;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性格与传达者性格;情感叙事
一、叙事策略分析
(一)完整倒叙的叙事顺序
因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不同步于是有了“时间倒错”,在《饥饿的女儿》里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倒叙”的应用,所谓倒叙,用热奈特的话即“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完整倒叙’则是倒叙的事件与第一叙事的起点直接联接,它将第一叙事之前的事件完全补足。”《饥饿的女儿》开篇是从作者被陌生男人跟踪写起,为全文设下悬念,然后介绍自己的家庭居住环境和家庭成员。以大姐要回来了作为引子,叙述了生活的一些横断面,和历史老师在办公室的见面,全家五个孩子各显神通为家里多弄一点吃的东西,想来投奔母亲最后不被收留而饿死的三姨夫,四姐被男朋友抛弃喝农药,终于在我生日那天,给自己买了两个包子,而大姐吃了我的包子,从大姐口中,解开了开始的那个疑团。完整倒叙展开了母亲的生命历程,家乡逃婚,嫁给袍哥头子,逃离,嫁给水手,水手离家,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和一个能够给予一定帮助的男人相爱生下六六。然后叙述和历史老师相恋而后他自杀,在生日那天终于和生父见面,最后六六逃离故乡。这样的完整倒叙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引人入胜,那个跟踪“我”的男人究竟是谁?灵活运动多种叙事手法打破常规,大大增强故事的叙事张力。
(二)第一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情境。它的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就像其他人物一样,也是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的世界是完全统一的。”《饥饿的女儿》本来就是一部自叙传小说,小说主人公六六有虹影的影子,作者就是这个小说世界中的人物,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感受,深入她的心灵世界,爱她所爱,痛她所痛,叙事具有强烈感染力。比如六六堕胎时的心理描写:“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它不会向我提供任何生养这个孩子的理由。与其让孩子活下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罪,不如在他生命未开始之前救出他。”明明就是打算要扼杀他,却说是拯救,本来应该是突兀的感受,可是我们一路跟随六六的心路历程,在家中和母亲紧绷的关系,母亲不想打骂其他兄弟姐妹那样随意打骂她,反而对她比较客气,有一种别人家的孩子,出了错不好交代的疏离。父亲善良老师,可是真的对她的私生女身份毫无芥蒂吗?那个妻子出轨后有的孩子,一个男人巨大的耻辱啊。因为私生女的身份害得家人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于是受到兄弟姐妹的排挤的六六。她的出生就是罪啊,无辜但是不得不背负的罪孽,从历史老师那里得到短暂的爱,却再那之后很快自杀的历史老师何曾考虑过她呢?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又是有妇之夫,并且很快就打算自杀了还是和少女六六发生了那样的关系。 有谁给过她真正的爱和关心呢?所以她会认为扼杀是拯救也不足为奇。第一人称叙述让我们更加贴近作者的心理感受,读者和作者情感能够得到准确交接。
“对第一人称叙述者来说,叙事动机是切身的,是植根于他的现实经验和情感需要的,因此必然是十分强烈的。 ……不仅叙述者,甚至叙述行为本身也参与了作品意义的创造。”在后现代解构主义里,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这里也得到了印证。形式不仅不是小于内容而且可以等于甚至大于内容。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叙述动机,体现了作品意义。内心的迫切诉求,那么压抑的童年经历,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地诉说。“我”的感受,“我”的想法,不曾被倾听,不曾被注视的六六,终于有了可以诉说的空间,她当然要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了,于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了她,明白了她,怜悯并且原谅她。“第一人称叙述所表现的一切都与叙述者有一种生命本体上的联系,因此这种叙述便必然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它是超乎于叙事本身提供的内容之外的。”从六六的独特感受延展开,我们似乎都都过类似体验,一种生命本身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引起我们更深更广的思考。
“第一人称叙述者身上的两种自我,‘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对立、交叉、统一等等常常造成独特的戏剧性张力。”在生父癌症去世后,六六想起:“那个烟火齐放的夜晚,想起来真是灿烂。我当时感觉的那是一个节庆,不明白这座山城有什么可喜气,想必是国庆节。”记忆里的朦胧感觉得到了确证,经验自我当时的感受是那个烟火齐放的夜晚真是灿烂。后来“我”去查了资料,那天确实是建国三十一周年的大喜日子,宏大叙事下的国庆节。其实,个人在国家面前是如此微小,要庆幸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
(三)叙述者性格与传达者性格
“由于两种性格参与的程度不同,两种叙事文本的意义也有明确与隐晦之分。一般而言,在叙述者性格支配的方式中,文本的意义都是比较明确的…而“展示”的叙事方式所展示的,却常常是反映着的意识所感受到的种种纷乱的印象。这些在表面上是未经加工和整理的......需要读者主动去填补,这就给文本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使它的含义显得含混和隐晦。”就像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前者我们不但看到了人物在做的事情,而且还可以从旁白听到人物内心的声音,人物的想法,而后者则是单纯的形象的客体行动。一部小说因为有了这样的性格互动更加得以实现它叙事的圆满。
二、情感叙事
“同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相区别,文学通常被列为时间艺术;但是,现代诗(非叙述性诗)却力图要摆脱这样的命运,要变成一种凝静思,一种“自我反映”的模式;恰如弗兰克曾明确说过的那样,现代的艺术小说(如《尤利西斯》、《夜林》、《达洛威夫人》等)都在追求以诗的精神来组织自己,也即都在追求‘自我反映’”。《饥饿的女儿》有着鲜明的自我反映特征,而我们探讨的是,自我反映下的情感叙事。
(一)“情欲的功能状态,是指情欲结构的各个层次的功能形态......在第一个层次(无意识层次),情欲是一种生命的内驱力......它只服从于生命的目的,无所谓美丑、善恶之别。”《饥饿的女儿》中六六刚开始对历史老师就是处在第一层次的,她并不想和历史老师发生什么,对她来说,历史老师像是一个可以偶尔停留的短暂港湾,让她偶尔得以逃离现实生活。因为这部小说是有一些现实基础的,那么六六和历史老师为什么能够在一起呢?一段感情的发生自有其内在的动因。两个人的处境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都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对历史老师来说,他在武斗中不小心杀死自己的弟弟,有几个人有和他相似的处境,他内心的不安和痛苦可想而知。六六私生女的身份自不待言。两个边缘人的相互温存,这世界如此容不得他们,还好,他们还可以互相拥有彼此。此时的情欲还是处在无意识层次。
(二)“在第二个层次中,即前意识层次,情欲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机,它的运动形式是二极性的......所唤起的情感体验都是二级分明的。”到了第二个层次,六六和历史老师约会,可是他没有赴约,于是六六想:“人人都可以欺侮我,你不能;你若欺侮我,我就把流血的伤口敞开给你看……我不过是想喜欢一个人,想爱一个人。”此时她已经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她喜欢他,想要爱他,情感体验是非常鲜明的爱。她认为她等到了爱的奇迹,确定自己爱上他,无时不刻都在思念他,虽然他是有妇之夫,这样的感情非常无望,可是她还是坚定爱他。于是有了第三个层次的举动。
(三)“在第三个层次中,即意识层次,情欲升华为行动的意志。它的运动形式是多极性的,因为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情欲的活动又受理知的制约,因此情欲的运动构成多种多样的复杂矛盾形式,面对同一社会现象,可能产生各种复杂的、自相矛盾的情感体验。”
她去他家里找他,他们发生了关系,而且在过程中六六流泪了。然后过了不久历史老师就自杀了,怀了历史老师的六六独自一人去堕胎,在护士的轻蔑中做完冰冷的手术,过后不久就彻底逃离了那个家,而且意识到“但是,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我长大,但从未亲近过我的新;历史老师,我情人般的父亲,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成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从之前的觉得历史很爱她到现在否定了这段感情,产生了自相矛盾的体验。一个女孩十八岁的历程就此结束,从此是一个女性,独身行走江湖。小说就在这里结尾。情感作为叙事的主体之一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
三、结语
《饥饿的女儿》以第一人称叙述细细解开了“我”的身世之谜,同时又在情欲叙事里完成了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作为一个自叙传小说,这个第一人称的“我”比一般的“我”要更贴近作者。这是作者在自曝隐私吗?或者更可以说在她的这第一本小说,她更多的是向她的母亲、生父、养父表达愧疚和歉意。尤其是她的养父,为她付出那么多,她却始终对他不屑一顾并且态度冰冷,直到在他因为癌症去世多日后收到他辛苦攒下的一点钱才明白了什么是痛彻心扉。作者应该一直是抱有深深的自责吧。是已经去世的人,无法挽回和弥补。在另一本自叙传小说《好儿女花》里作者帮她生父重新修了坟墓。而通过这本小说,她也部分实现了赎罪的愿望。为生父正名,无情揭示自己的愚蠢。抛开技的层面,这本小说内里的真实情感就已十分动人,文学的意义之一正在于此,它使我们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