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的班级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如何将学生教导成才,改变自身的缺点,逐步转变成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这是需要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依托,重点运用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与非正式组织理论来分析学生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以上述理论为指导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班级行政管理激励理论高职院校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1研究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意义
1.1增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
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对学生培养的效果、决定着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更决定着这些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觉悟层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是多维度、立体式的,其中团结一心、拼搏向上、奋勇争先的班级精神对班内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规范力量。而这种优秀的班集体就是依靠辅导员指导、班委努力实践以及班级同学配合而共同实现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会成为学困生、心困生而带动这类学生走出低谷,更正错误的思想信念,一定离不开优秀的班集体的作用,离不开优秀的高校的班级管理理论。
1.2提高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最基本、最基层的管理。可以说没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細胞,它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学校每一层级管理人员的重视与呵护。稳定运行的班级是学校展开所有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基石,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我国,学校的学生主管部门对本校的学生以及班级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同时也是相对学校的其他部门有着更多的渠道了解学生,因此所做出的政策会更加适应学生管理,而且在不断的管理与反馈过程中不断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2班级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
有效的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离不开一些管理学理论的支撑,其中“x-y理论”“强化理论”“期望理论”“非正式组织理论”对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1X-Y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了X-Y理论。X理论是从消极角度分析员工的工作态度,而Y理论是从积极方面描述员工的工作态度。
X-Y理论对学生班级管理的意义在于对于还在求学过程中的学生尽量避免使用X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否定的、消极的眼光来评价,而是要用Y理论的积极的、富有热情的、鼓励的角度去培养和教育学生,这样会降低学生对管理的排斥心理,更快、更好地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2.2正-负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物质奖惩与精神奖惩等手段,达到符合管理目标的行为不断加强,而不符合管理目标的行为不断削弱的目的。具体来说,当有一些学生表现优秀,符合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而且在同学中有较高威望、辅导员等教师对其表现高度认可时,可以给予其光荣称号、颁发各种奖助学金进行表彰,使得其他同学以此为目标而努力,进而更多的学生会达到预定培养目标;然而有些学生过于顽皮甚至是三番五次违反规章制度,面对这样的学生可以削减奖励程度或者是处罚,避免更多的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
2.3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正如期望理论的公式,可以看出给一班级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多么的重要。当确立这个目标后,班级成员会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影响班级同学,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团结的班集体。
2.4非正式组织理论
非正式组织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梅奥在他的“霍桑试验”中得出的,其理论核心为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存在着一些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的成员往往有着相同或者是相近的爱好或者是观点,这类团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
在班级管理的具体是实践中,非正式组织理论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在一个行政班中,往往会以寝室、老乡会和共同爱好原因形成各种小团体,他们或积极支持班级管理异或对部分管理制度相抵制,认真分析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并且加以正确引导,有助于班级管理。
3高职院校班级行政管理的状况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达不到预定的或者是理想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管理人员对高职学生的“人性假设”的定位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的特点,下面就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1长期以来学生管理人员对高职学生的偏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过高考把综合成绩最高的一部分学生录取到全国重点大学(即一本院校);与其相比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被录取到二本院校或者是三本院校。但如果学生没有过本科的投档线就只能选择高职、大专一类的专科院校。长久以来,本科院校录取人数相对较少,能够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被视为优秀的,而进入专科一类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一般的或者是普通。基于这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老师往往对学生采取的是消极的、负面的定位,即学生是不听话的、不爱学习的、没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的。在这种“人性假设”下,所采取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必然偏向强压式、命令式教育,使学生不容易接受,难以给自己正确定位,不利于学生成长以及对其管理。
3.2高职学生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总体的表现就是比较好动、好奇心强,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早操、上课、晚自习等教育教学制度的不能完全地遵守,总是在一些时候开小差、动心眼想逃避制度的检查。或者学生在寝室中也较难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及时整理内务的良好习惯,往往实在检查来临之时匆忙收拾收拾,检查过后恢复原样。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家生活时没有意识要收拾卫生,往往都由父母又或者是长辈代劳,没有养成习惯;大学以前上下课的时间全校统一的,很少出现其他同学上课而自己不上课的现象,因此逃课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源于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认知,部分学生认为来读书能拿到毕业证书就行,其他的无所谓,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包括学习在内的事情全然不顾。
3.3学生群体中的“小组织”盛行
在学生群体中存在这各种各样的小组织,这些组织往往由学习生活的原因聚在一起、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性格秉性聚在一起以及生活地域聚在一起。这些“小组织”数量十分庞大,而且一个学生经常属于不同的这些“小组织”中。这些“小组织”往往会由意见领袖,带领着本组织的前进方向。尽管在这非正式组织中大部分对学校管理制度拥护的至少是不反对的能够遵守的,但是有一部分“小组织”却是起了副作用,造成所谓的组织成员消极看待学生管理制度甚至采取对抗手段来应对检查。巧妙地引导或者解决好这些“小组织”,会使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4提升高职院校班级行政管理的效果
4.1改變对学生的偏见
正如前文所述,介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在这种偏见的引领下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例如在管理过程中强调惩罚与批评教育,认为学生不能听话甚至是不遵守制度,只能在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才能遵守;另一方面这是对学生的行为较少进行监管与指导,认为即使管了也没有效果。但是正在正中氛围下,学生的服从性与发展性会越来越差,同时学生们也会感受到压抑与冷落。所以应该逐渐转变对学生的看法,进而转变管理模式与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管理教育成效。
4.2运用强化理论有效引导学生
在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实践中,总会发现一些学生服从性较好,而且在具体的活动中的行为是教师所提倡的和认可的,为了使得这类学生进一步按照现行的轨迹发展,应该对其进行正强化,给予其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诸如奖学金或者是奖品,也可以配发一些荣誉称号进行表彰,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激励这类学生的发展,同时可以极大发挥其的榜样作用、标杆效应,不断地引导其他同学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当部分学生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甚至是违反规章制度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负强化措施,通过剥夺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甚至是通报批评等警戒措施,是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可,进而减少这类行为,而向着理想行为方向发展。
4.3巧妙运用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
在学生群体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非正式组织。如果能够有效地掌控这些非正式组织,就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管理的效果。对于非正式组织的掌控,主要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观察和大部分学生谈话,不断了解所辖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情况,主要包括大致数目,类别以及意见领袖等等;其次,通过创造一些契机进一步了解其中较为重要的组织,所谓重要就是指人数较多,指向性十分明确等;最后通过与非正式组织中的重要人物如意见领袖进行沟通与谈心,不断贯彻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思想,进而通过其在其组织中的影响力不断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朋辈教育方式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还甫.“互赏互助”合作模式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 2017(6):137- 138.
[2] 王小刚.高职班级学生工作创新实践与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12):41- 42.
作者: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