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金狮中学 饶莉娟
【摘要】文章列举了初中语文常见的五种课堂低效现象,通过梳理分析,并尝试提出策略,以期引起教师对无效教学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低效;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53-02
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某些教学行为的实施看似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然而细心观之,却徒有其表,甚至有“画虎类犬”之嫌,未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谓是“低效”或“无效”的。本文试着从常见的五种课堂教学行为入手,对存在的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引起教师对无效教学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一、课堂导入的华而不实
某教师喜欢唱歌,而且嗓音不错,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他一走上讲台便为学生高歌一曲,学生纷纷鼓掌欢迎,于是教师用饱满的激情唱起了《愚公移山》。一曲唱罢,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竟让教师再来一首。这位教师费了很大力气,才让学生平静下来,从而引出课题。
以上案例中,虽然教师发挥自身嗓音优势,以同名改编歌曲导入,形式新颖独特,在上课之初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但这只是激发了学生对唱歌这种形式的兴趣,何况“90后”的学生对这首歌曲并不熟悉,无法达到正迁移的目的。相反,这样的设计转移了学生的兴趣点,没有为教学服务,而且导入用时近5分钟,几乎造成课堂失控,可以说是无效的。
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入要么巧妙呈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么做教法、学法的指导。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二、课堂朗读的装模作样
某教师在一篇新的课文教学中,首先选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记住他们读错的地方,然后由大家来纠正。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被提问学生读错的地方,接着纷纷举手,要求做纠正发言。再如,某教师在《三峡》授课中,根据文章四段内容“三峡的山”、“三峡夏季的水”、“三峡春冬的水”和“秋季的三峡”对朗读进行设计,分别安排第一段全班齐读、第二段男生齐读、第三段女生齐读、第四段全班齐读。课堂上学生忙得热火朝天,真是“你方读罢我登场”,热热闹闹,但并未达到教师原来希望达到的目的——教会学生阅读,发展他们的阅读技巧。因为他只让一个或几个学生阅读了课文,更多的学生根本没有得到这方面的训练。而且朗读的要求只停留在“读准字音”这个层面上,这对于初中的语文课堂而言无疑是低效的。虽然学生都参与其中,也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但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是不尽相同的,朗读时投入的情感、语气也各有差异。齐读往往会抹杀这些差异,去追求统一的声音,反而无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绝大多数文章是不适合齐读的,这样的齐读无异于“小和尚念经”。
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说,“如果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起来而没有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朗读训练,可能只能教会学生‘念书’”。因此,运用朗读时,应该在明确朗读目的的基础上,分层次地设计不同的朗读要求,并予以相应的指导,使学生朗读时能入情入境。
三、课堂设问的杂乱无章
笔者经常听到语文课堂有这样的提问场景:教师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好不好”,于是,学生跟着异口同声“对”、“好”,课堂提问很随意并太多。其实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大脑思考。有些教师总爱提一些记忆方面的问题,学生能在书本上直接找出或回忆出来答案的。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篇文章选自哪儿?”“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等等,一节课下来,问题提了一大堆,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提问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获得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而以上类似提问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属于低认知水平的封闭性问题,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的。有些提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深入思考,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并作出相关完整的答复。如在《乡愁》教学中,有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台湾海峡是深长的,为什么在这首诗中用了“浅浅的”来形容?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踊跃探讨,得出的答案也是多维的。
四、课堂讨论的形式主义
在一些语文课上,教师抛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研读课文。然后一声令下,学生马上搬桌带凳,围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讨论的气氛浓烈,学习劲头高涨,但细细观察,却发现不少学生在讨论时眉开眼笑,其间还时不时瞟一瞟教师。有的小组讨论变成简单地对答案或分工翻阅辅导用书找答案,有的变成了少数优生的独角戏,后进生乐得当听众,坐享其成。展示学习成果时,发言的也只是几个固定的学生,有人读着各类辅导书上抄来的标准答案。于是教师在“完美”的讨论结果中顺其自然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这样的讨论,似乎就是“围绕问题找答案”,并没有注重讨论中生成性的新问题,也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此课堂讨论不仅费时低效,久而久之,还让学生对讨论本身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将它看成是一种走过场的“表演”。这种没有效果的教学方式,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实际上还是少数尖子学生独霸课堂,多数学生或闲聊、或陪坐、或是看客。这样的课堂教学讨论,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五、多媒体使用的喧宾夺主
某教师教学《黄河颂》时,为了营造氛围、感受黄河的气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播放了一段《黄河颂》的演唱视频,视频画面是关于黄河的一些图片。播完之后,教师让学生谈对黄河的感受,很多学生用“雄伟”来评价黄河,教师满意地导入课题教学。
这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了黄河的特点,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似乎达到了“高效”课堂的效果。看似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却“中看不中用”,学生的语文素质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学生对黄河的感知是通过观看视频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研读获得的,大大地削弱了语言的作用,而且那些图片也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受到压抑。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已经与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了。
多媒体课件应当简明、清晰,无论是总量还是每个页面上的字数都应该有所限制,避免信息量太大,或者是课堂教学被课件内容所束缚。视频、音频、图片不宜过多复杂,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努力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行为还有很多,以上只是较为突出和常见的,从中可以看到在高效课堂的推进中,难免会出现画虎类犬的事情,也难免出现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现象。笔者尝试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难免有不妥或欠缺之处,以此引起重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钱祖宏.语文教师:我们到底怎么了——关于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19).
[2]吴小伟.语文教学低效的美学洞察[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4.
[3]叶澜.我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9,(Z1).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