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投稿黄奎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36次
  • 评分4
  • 44
  • 0

◆江苏省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顾喜霞

【摘 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112-02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获得的。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五年制大专用物理第一册“3.5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为例,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在演示情境中引出课题,设计疑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强大推动力,人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具有主动性、自觉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及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去。而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学生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即教师根据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情境1:在实验桌上事先准备一元硬币、硬纸板、乒乓球、塑料袋、羽毛、粉笔、纸张、牛顿管,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演示,并寻找不同物体下落时的异同:(学生演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方法和观点)。由于演示所要探索的目的性很强,演示道具直接便可进行演示,所以学生快速进入演示环节,寻找不同物体的下落特点。很快便有学生得到发现,大部分物体都沿直线下落,并且竖直下落,纸张、羽毛等物体是飘落而下;下落时硬币比乒乓球快,纸板比纸片快;有调皮的学生把硬币放入塑料袋中,发现下落反而比乒乓球慢了;也有学生用牛顿管,并且进行研究,发现里面的羽毛、小石子、塑料片等物体下落一样快。还有些学生经过一些演示,得出物体的下落和质量有关系,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就快的结论;此时,有其他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进行辩驳,并进行演示验证。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大家得出较一致的意见,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的下落和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并给出了他们的一种处理办法,将纸片捏紧成团,可以有效抵消空气阻力,其下落就与硬币的下落速度相同。

情境2:电脑模拟演示实验:将质量分别为1Kg和5Kg的两个铁球从空中同时释放,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在情境1的演示之后,对下落现象已有一定认识,并较快分析出结果:两铁球将同时落地。教师将演示实验演播完,印证了学生的分析。

情境3:已经有学生发现桌上的牛顿管,发现其中的物体下落快慢程度都一样,很多学生已经发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综合以上两个情境的分析之后,学生得出正确的猜想:牛顿管中没有空气阻力,为真空状态。此时,教师再直接引出内容,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学生的自我演示、视频展示,以及牛顿管演示的分析都为引入课题做好了准备,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激励着学生继续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在质疑情境中巧妙点拨,诱导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情境4:给学生演示一段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实验视频,每四位学生为一个小组,并提供一张已经打好点的记录纸,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学生在观察过记录纸之后,马上想到上一节学过的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拿出纸笔开始分析记录纸上的点之间的距离规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各小组间经交流分析出结果: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情境5: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详细特点。

利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学生测量出记录纸上的数据,按照打点计时规律,自行分析、计算出加速度的大小,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得出加速度的大小,由此自然引入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自由落体运动本质上就属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已经把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到自由落体运动中来计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创设这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新型的学习环境,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协作,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已有知识去探求未知知识,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满足感,又能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培养其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三、在生活情境中指导应用,促进知识内化

物理课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情境6:一窗户高2米,距离房顶1米,若有一雨滴从房顶自由下落,能算出雨滴通过窗户所需的时间吗?

有学生在读完题目之后便分析说不能,因为雨滴经过窗户不是从静止开始的,也有同学说可以。在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们加深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最终实现了正确解题。

情境7:组织学生讨论,从2000米高的云层落下来的雨滴能看作是做自由落体运动吗?

学生通过探究,根据云层距离,估算雨滴下落到地面的速度,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得出结论。由此,既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知识内化,又让他们知道了高空坠物的危险性。

纵观这节课,笔者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首先是从演示实验、视频演示、仪器分析引入课题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其次,从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使自由落体运动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参与,共同发展,营造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情境,整节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其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帮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新桂,费利益.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朱泽玲)

“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召开

2015年5月8日,“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上,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通过生动、立体的讲述,展示了清华附小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的核心概念、课程体系、课堂实践等。会议还分享了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以爱育爱”教学实践体系、东北师大附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等6项获奖成果经验。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曜升在致辞中指出,这417项获奖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缩影,是广大教师智慧的结晶,含金量很高。这些成果都坚持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都贯穿了一个主题,即教育教学要从儿童出发,让儿童生命释放活力和灵性,都体现了相当的改革勇气。这些成果评出来后,重在抓好推广环节,要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等出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等做了主题报告并对交流展示课进行点评。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