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过程的艺术美

  • 投稿令狐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41次
  • 评分4
  • 32
  • 0

◎周 娟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双方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安排每一个环节,使丰富的教学内容具有优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的艺术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艺术地安排每一个步骤及每个步骤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学生带着艺术美的享受之情体验整个过程。

要使教学过程具有艺术美,除了丰富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等,尤其要周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本文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组合形式略作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导入美

在教学每一篇新课之前,良好的导入能使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选择好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一印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学习《背影》时,笔者的导入是:“同学们,你们观察过你们父亲的背影吗?……”这样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忆和丰富想象。学习《枣核》时,可以这样导入:“这里有两颗朴实平常的枣核,它却沉甸甸的,被主人公视作稀世之珍,请同学们细心研读课文,说说枣核的珍贵之处。”这样导入能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笔者首先介绍了作品发表时的轰动效应,以至“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研讨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在讲作文的审题立意前,笔者针对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的现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学们都感到作文难,总是羡慕作家的文章写得好,但作家也有作文难的感觉。今天所上的就是被认为离了题的文章。大家认真读课文,看看为什么说它离了题。”作文审题立意,是同学们最感棘手的事,而作家的文章也离了题,一下子就引起他们的兴趣,急欲往下看。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二、契合美

语文教学,需要有丰富形象的语言。在讲读新课时,需要旁征博引,这时候的引用、举例要简练、得体,切不可洋洋洒洒、信口开河,甚至大放野马。如学习《我的母亲》,教师要先介绍胡适其人其事,然后再用真挚、深沉的语言分析讲读课文。学习《枣核》要让学生理解游子思乡之情,就要让学生联想过去已学的知识和思乡的经验,进而联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这样所联想的事例就比较贴切。如果引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情感就显得不十分契合,不能表达思乡之情。

契合美既表现为教师的“教”,也表现为学生的配合。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应该是浑然一体、协调一致的。

三、情感交融美

美育的特点就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师生情感的交融。“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这里的“道”,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政治”,它应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一切健康因素的总和,包括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动之以情,因情助教。如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笔者首先播放朗读教学磁带,并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闻一多先生遇害的背景。此时,课堂上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氛,学生被闻一多先生“前脚跨出门,后脚就不准备踏入”的大义凛然的气概所震动,同时对国民党反动派抹杀真理、迫害进步人士的卑鄙行为深恶痛绝。这样,学生情感上得到了共鸣,教学任务也能够顺畅地完成。

情感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感情的因素。《山的那一边》简洁朴实,全文仅一千多字。笔者要求学生将解放军进村的前后变化制成表格,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军进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此时无声胜有声,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感情跃然纸上。军民之情、师生之情融为一体,既传授了知识,也培养了审美能力。

情感的融合,既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关键是教师要把握住教材中易于激起情感交融且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那一点”,以便在情感的共鸣中寓教于乐。

四、整体组合美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具有阶段的完整性、有序性。每一个环节之间要联系紧密,协调配合,体现出秩序、和谐、变化的过程。如学习《敬业与乐业》,要介绍作者梁启超,要介绍时代背景,要分析“敬业”和“乐业”之间的关系及现实意义。每一个环节尽管运用的方法手段不同,但必须围绕着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体,使之富于变化,张弛适度。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的组合,确实是一门艺术,有待于各位同仁的进一步探讨。本文之所以冠之以“美”,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审美能力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广,美育更应该受到重视。我们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将美的规律融化于教学之中。

(周 娟 江苏省新沂市王楼中学 221433)

上一篇: 乱弹陌上桑
下一篇: 寻求学生的言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