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从其性质上讲,是一门语言表达技能训练课。它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规范地运用普通话的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工作交流、人际交往,达到生活工作的顺利沟通。从1994年教育部等几大部委联合实施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以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普通话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通过考核,达到合格等级。因而大多数院校的普通话教学都是以测试内容为依据,开展普通话教学。对学生的培训,教法单一,内容简单甚至肤浅。面对高职教育日益发展、社会对学生的就业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实,这样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普通话课教学应该承担起高职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发挥根本作用,在训练学生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的基础上,更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交际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公共素质教育课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
为此,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笔者进行广泛调查、深入分析和认真的实践,探讨了高职教育中以普通话测试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口语表达能力为核心的普通话教学“一二四四”式教学模式,创新而有效。
一、普通话教学现状
从1994年开始实施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以来,《普通话》课就成为了很多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程。在二十多年的普通话课程教学与研究中,老师们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日趋复杂(几乎涵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且录取分数下降),学生语言素质高低不齐,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一,整体语言面貌和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效果也与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普通话教学在面对新情况、新要求的时候,表现出很多问题:教学内容单薄,深度不够;教学手段单调,训练多样性不够;教学方法传统单一,针对性不够;课程的学习训练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关联性过多,训练高度不够;不同专业学生对普通话课的认识不同,学习主动性不够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影响了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影响了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普通话教学培养目标
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从整体角度来讲,是培养学生规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即学生通过学习与训练,能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达到顺利沟通的程度。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水平不同、职业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要求不同,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所以,普通话教学也要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根据普通话“语言技能训练”的特点,设定不同的目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是普通话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根据普通话测试的分级标准,把普通话教学的目标也有分级要求。
(一)基础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这个层次的学生数量大、基础差,多是来自方言严重地区的学生,从来没接触过普通话,方音重,训练难度大,是普通话教学训练的难点。对这类学生的要求,就是达到专业要求的等级,使其能够具备基本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水平。语音教学是基础和重点,把音节训练作为基本教学单位,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遵循由单项训练到复合训练、由基础语音训练到基本表达运用训练的过程,经过声母、韵母、声调的训练,到单音节词、多音节词语的训练,最后到基础会话训练。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与意识。总之,注重基础,培养习惯,了解普通话语音知识,了解自己的方音与普通话标准音之间的差距,达到发音基本标准,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是普通话的基础教学目标。
(二)高级教学目标:学生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这个层次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语音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强。对这类学生,在语音上只要帮助学生纠正个别难点音,找到各自存在的语音问题(比如韵母的归音问题等),就可以获得标准的语音。教学的重点放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上。笔者根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职业能力的需要,依据不同的专业,相应地开展朗诵、演讲、复述、介绍、说明、汇报、访谈、论辩、洽谈等职业口语综合训练,重点放在“提高”上,即在语音标准的基础上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将来胜任各种工作。 三、“一二四四”教学模式
(一)总体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学生构建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较高素质的结构模式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模式的方式,它决定着教学质量。遵循高职院校全面提升人才质量的要求,结合普通话教学本身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探索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层级、四个点、四个面的“一二四四”教学模式。其根本点是分级教学,根据教学对象的普通话水平的不同和测试要求的不同,全面考虑、因材施教,按要求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个目标:以培养高职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为普通话教学的最终目标。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和职业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任何生活,任何职业,都少不了人与人的交往,准确、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是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常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流表达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口语水平。
两个层次: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语音面貌、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层、把训练内容分项、训练侧重点分级进行教学。对方音较重、语音面貌较差、口语表达水平较低的学生,重点进行语音训练和一般的以生活、学习为话题的口语表达训练;对语音不存在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学生,只进行语音的梳理和强调,训练重点放在口语表达上,训练内容也要从日常的生活、学习的话题提高到各种职业口语交流表达的训练上来。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表达话题,对学生进行运用普通话、有内容、有条理、有逻辑性的准确、恰当、得体的职业口语表达训练。
四个点: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本点,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全面检测学生普通话水平,促进和加强普通话教学,保证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基本目标;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基础理论知识,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发法,为语音训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形成正确、标准的语音听说能力;以普通话课堂教学为突破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根据学生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对重点、难点音进行强化训练,努力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委要求的二级乙等或二级甲等以上水平;以朗读、说话和各种职业口语等多种口语表达形式的训练为教学的提高点,重点解决学生在朗读、说话等多种不同的职业类型口语表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传授朗读、说话、职业口语交流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说”、“会说”,能够参加一些大型的口语表达比赛活动,能够进行必要的职业沟通与交流,具备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个层面:以课堂教学为教学主导面,使普通话成为学院的教学语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都要运用标准话进行课堂表达交流,使普通话成为学习交流语言;以宿舍为学习补充面,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普通话,补充课堂教学,形成说普通话的自觉意识,使普通话成为生活交际语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训练推动面,建立“教学—学习—训练—测试”的教学训练结构,加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训练,使普通话测试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语言;以校园活动为扩展提高面,通过各种与口语表达相关的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各种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导游大赛、大学生辩论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比赛,加强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交流表达”这个“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深度,从而推动学生说普通话,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营造人人说普通话、处处讲普通话的氛围,使学生的生活、学习、各种活动都在标准的普通话环境中进行,使普通话成为校园活动语言。
以上四个层面的相互配合与推进,可以达到以教学引导学习、以测试促进学习、以测试强化训练、以比赛带动训练、以比赛促进提高的教学效果。以教、学、练、测、用相结合的训练模式,达到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水平、具备较好的口语交流表达能力的目的,实现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新突破。
(二)实施方式
1.教学对象分级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考核要求和办法,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1]
⑴按专业分级:普通话课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院系的各外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专业、空乘专业、各科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甲等水平。
⑵按水平分级:新生入学,即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语音面貌、口语水平摸底调查,通过对新生进行初步的语音测试,了解其普通话水平,根据他们入学时的水平,分为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或二级乙等以下水平,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
2.教学内容分级
根据教学对象和专业要求的不同,将教学内容分级。二级乙等以下的学生系统讲授现代汉语语音知识,使学生了解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规则和语流音变规律,以普通话标准音为训练重点,辅之以日常的交流表达为目标的口语交流训练;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减少语音训练的时间,从日常生活学习的口语表达入手,快速提高到职业口语的训练中,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职业口语表达话题,让学生讨论、准备,然后交流、训练,达到职业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
1.精读多练,精讲理论,强化训练
大多数高职生都需要正音。所以精讲语音理论是必要的。但学生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的形成,是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所以训练要强化、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教师示范、一对一纠正方音、学生对比练习、录音听辨练习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更要精讲多练。再好的理论也代替不了训练,比如最基本的口语表达--朗读。朗读技巧只能是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更多的是要拿出各种合适的朗读材料,一句一句的练,一段一段的读,在训练中体会朗读的技巧,在实践中提高朗读水平,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普通话的重要、口语表达的意义,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所讲所学在课外有练有用,从而以应用促训练,达到说教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
1.口试和笔试结合
普通话课程是语言技能课,考核形式采取笔试和口试结合的方式。笔试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了解,内容简单,只占总成绩的10%。口试内容,第一是测查学生的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的发音标准程度,基础教学目标占到50%,高级教学目标占到20%;第二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测试,是普通话教学的真正目的,基础教学目标占到40%,高级教学目标占到70%。课程总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笔试成绩和平时语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相结合,按不同比例汇入总成绩。
2.平时训练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给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成绩记录单,平时训练均需要记录,平时训练和期末综合口语测试相结合,检验一学期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四、教学效果
笔者构建的“一二四四”普通话教学模式,在我院的10、11、12、13级学生的普通话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普通话教学进行改革以后,通过与前几年我院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对比,发现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基础达标率(二级乙等以上)和提高达标率(二甲以上或一乙)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文字研究专项),编号:ywzx201321。)
参考文献:
[1]周光明,彭红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模式———高校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
[2]周泓,罗明东.普通话教学的心理学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徐梅.从语言习得看普通话教学及测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3).
(王艳玲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06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