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刚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以写人叙事绘景为主,大多在文中塑造和展现了不朽的人物形象,虽历经千年岁月的磨洗仍然熠熠生辉,让后人景仰、感叹、效仿,成为不变星空中永远的光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情感、思想、性格等,体会古人的魅力。让古人思想情感的精华部分影响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完美的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营养。
一、朗读出人物形象的立体美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但朗读不仅要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内容,还要读出作者或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心理、性格等,让人物形象呈现出来,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血肉丰满的。不论怎样朗读,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互换角色,融入角色,融入文中,通过语音的低缓高亢、婉转停顿把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等表达出来,给学生如同亲历文中人物经历、如同身在现场的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想象文中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文中的人物变得“活”起来,富有立体美。这样的朗读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多层次朗读。开始的朗读只是解决文言的基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而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的朗读,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人、读意、读理了,这才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种深层次的朗读。
例如朗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本文虽然文字不多,大多是对话,但人物形象却很突出。朗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在朗读第一段时要通过秦王的要求把秦王跋扈无礼的样子展现出来。朗读第二段要通过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把秦王的不高兴和唐雎的不卑不亢的神态浮现出来。第三段是高潮部分,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把秦王大怒恐吓时的神态、动作,唐雎针锋相对挺剑而起样子还原场景式的呈现,最后秦王道歉衬托唐雎形象的高大。在朗读的声调变化中、在还原的想象中,展现秦王的飞扬跋扈、态度变化以及唐雎不畏强权的立体形象,既生动、丰满而又有血有肉,让人赞叹不已。
二、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美
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给人印象深刻,一旦了解就会烙进人们的脑海中,难以忘记。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要突出对其性格特点的分析,挖掘其性格美,感叹古人文笔之妙。对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可以把人物形象放到矛盾冲突中、放到文章的背景中、放到类似文章的比较中,想象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动作、心理等,还原人物形象的特点,让立体的、富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呈现在眼前,才能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性格美。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学生全面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既有外表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也有通过外表所折射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找出人物性格所特有的地方,才能获得独有的人物形象,否则就是千人一面,千人一像。
例如《杨修之死》一文中的杨修这一形象塑造。编者就是把杨修放在与曹操的矛盾冲突中来展现他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首先杨修点破曹操“门”内添“活”是“阔”字,是嫌门小之意,令曹操忌之。接着杨修与众分食曹操的一盒酥,令曹操恶之。再写杨修感叹曹操梦中杀人之意,令曹操愈恶之。及簪害曹丕、帮助曹植展现才干被曹操知道,曹操已有杀人之意,只是没有机会。等到高潮杨修点破“鸡肋”之意被杀,则是矛盾激化到极点的结果。在这一系列的冲突过程中杨修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把他的恃才放旷、不知死活、不顾曹操的内心感受和曹操的奸诈忌才的形象在对比中突现出来,鲜明而丰满。
三、感受人物形象丰富的思想情感美
中华几千年文明传承重要的途径就是靠古代的文化典籍。对初中生来说,了解古代的思想情感最好的材料就是教材所筛选的十几篇文章。这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它融入了古人对人、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感受,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复杂的思想情感,感受这种思想情感的唯美性,挖掘它的现实性,才能受到陶冶、接受洗礼,为培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情商添砖加瓦。如学习《公输》能够了解墨家的非攻思想,学习《孟子二章》能够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学习《五柳先生传》就可感受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放逐田园的思想。
文章思想情感的分析要根据不同文章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文章直抒感情、阐述哲理、则情感思想在字面,直接分析字面即可。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字字带情,句句融泪,看文章表面就能够体会作者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如果文章的思想情感不直接显现,则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事件等来分析。如韩愈的《马说》,文中通过千里马所遭受的待遇及食马者执策而感叹天下无千马的神态,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淹没人才的叹息。
四、感叹人物形象命运的凄伤美
文言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崇高而伟大的,但大多数的命运是凄伤令人感叹的。有的以悲剧结局,有的以凄凉伤感作结,有的虽文中景美如画、人心愉悦,但仍流露对自己怀才不遇、有抱负却只能郁郁而终的凄伤。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形象的命运,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探究的方法就是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文中所折射的思想情感来分析人物命运的轨迹、结局,以资丰富对人生的认识,警醒自己。例如《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形象,原来聪明闻于八乡,因其父为钱而令其后天不学,导致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这个故事具有现实意义,警醒学生,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其实反映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悲叹。
总之,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分析、鉴赏、理解、效仿、感叹,借鉴他们的人生经验,汲取他们的思想精华,剔除自己人生的错误。让文言的艺术、思想、情感的光辉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更高。
(张全刚 江苏省邳州市邳城中学 2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