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张开语言文字的双翼,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在文本世界里飞扬

  • 投稿崔磊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80次
  • 评分4
  • 62
  • 0

唐立江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经历了一番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改革之后,终于开始返璞归真了。语文课堂上曾经把《中国石拱桥》上成关于桥的建筑课,把《爱莲说》上成关于莲的自然课,把《黄河颂》上成了关于黄河的地理课……由于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理解产生偏差,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自然等大杂烩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现在重新占据语文课堂主要地位的,是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了。那么,“语文味”是什么?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下发通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并决定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经过原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年的探索,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有了这个定义的表述,就从“根”上确定了语文课程,它告诉我们,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是语文课的目的和归宿。语文就是字词句篇,语文就是语修逻文,语文就是听说读写。也就是“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也就是用听说读写最基本的手段,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会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感情,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学会表情达意,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积极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原生态的课堂呼唤师生角色的真正回归,回归什么?回归语文的“本真”,让语文课真正做到“原汁原味”。这就是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语言,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精、气、神”,让“语言”与“精神”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

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思维的外壳,也是美感能力的外在形态。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课文中的思想、思维、美感能力将无所依。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语言文字起着决定作用。基础越扎实,人的可塑性就越强,创造就有了牢固的根基。语文教学就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理解、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认识深度、审美意识、探究能力,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言文字运用”,时时想着从语文中寻找立足点,引领学生读书写作,从而领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一、品析理解、内化语言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是加强对课文词句的品赏理解。而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词语和句子,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得以陶冶。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课,学生的语言、思想、思维、能力等才能得到整体和谐地发展。而那种离开语言文字训练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美的熏陶等是低效的,甚至是无用的。比如在教《紫藤萝瀑布》这篇美文时,笔者特别注重对这篇美文的语言文字的品析。笔者首先叫学生听录音范读,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本文如诗一般的文字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并简明地写上旁批。喜欢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现出什么等方面考虑。结果学生开始小声朗读,有的学生还开始做旁批了,笔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给予了适当的点评和不失时机的表扬。通过反复的朗读,并适当的背诵,让学生在欣赏品析的过程中逐渐将文本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下面就是笔者整理和修改的教学片段:

师:经过录音机的范读和大家自由朗读,大家对本文的语言肯定有了自己喜欢的理由,下面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1:我喜欢“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这是一个比喻句,说明紫藤萝长得很粗壮,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紫色的瀑布,遮住了枝干,来表现花的多。

师:你分析得很细致,也很全面,既写出了枝干的粗壮,又表现出了花的繁茂。

生2:我喜欢第2段的“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段也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比喻成“迸溅的水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色彩变化。

师:不错,分析了比喻修辞,那么,“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

生2: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此处把花拟人化了,就好像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可见紫藤萝花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写得很有趣味。大家还喜欢哪处的描写?

生3:我喜欢的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个句子在写绽放的一朵花,“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花的饱满,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绝妙。

师:写出了一朵花盛开的状态。“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把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别人从你饱含深情的朗读中也会感到你对花的喜爱和作者对紫藤萝花的赞美之情。那么怎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我们不妨自己试一试。下面一起看这个句子,感觉一下哪些词能表现花的繁茂和作者的赞叹。

多媒体展示)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师: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读一读。

(学生小声读)

师:好,你们认为哪些词能表现花的繁茂和作者的赞叹呢?

生1:“盛”、“辉煌”。

师:“盛”、“辉煌”有赞叹之意。

生2:我觉得“流动”、“欢笑”、“生长”,还有“深深浅浅”。

师:读动词时注意重音。“深深浅浅”运用叠词,反复赞叹,赞美之情尽在其中,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下面我把最能表现花的繁茂和作者赞叹的词加上重音,或者语速放慢一些,或者加重音,投入自己的感情,再读一读。

(学生开始深情朗读。)

师:读得很投入,很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我能感受到花的繁茂和作者的赞叹。好的语句我们都想拥有,如果将喜欢的语段背过,该多好啊!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为你所拥有。下面我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一背,比一比看谁拥有的美句多。

师:好,我们比一比,看看短短的时间里,谁背过了,而且是带着深情背出来的。

(生试背,师作适当鼓励性的评价。)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花之美,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眼前的藤萝盛开犹如一条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么样子的?请从课文中快速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藤萝。谁发现了?

生1:“忽然记起十多年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了,改种了果树。”

师: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2:是焦虑和悲痛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作者是焦虑和悲痛的。

师:你说得很不错。正当作者焦虑和悲痛之时,看到眼前瀑布似的藤萝,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美丽的藤萝缓缓流过作者的心灵,带走连日来的焦虑和悲痛,使她的心归于宁静,花经历不幸还能再开而且开得如此繁盛,那么人呢?作者面对开得如此繁盛的紫藤萝发出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呢?请从文中找一找。

生1:作者从花那里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的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师:请我们大家一起来读整个句子,感悟作者的心境。

(学生齐读)

师:生命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作者从花那里得到的启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对作者倾诉,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笔,写出花对我们的倾诉,请大家看一个例子:(多媒体展示)

我听到花说: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流逝,无法更改,何不用一颗乐观、进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师:你听到花在说什么?请大家用笔写一下。

(学生埋头开始书写)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1:我听到花说,幸福是短暂的,应该好好珍惜,灾难已经过去,无法改变,让我们再次创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师:幸福是短暂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创造幸福。

生2:我听到花说,时间是如此的短暂,昨天已经消逝,无法重来,何不用一颗勇于进取的心把握住此刻呢?

师:好,以进取的心把握此刻。

生3:我听到花说,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的不幸已经过去,为什么不用一颗积极的心为今天的幸福去努力呢?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就让我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吧,因为微笑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二、展开联想、生发创造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语文的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激发想象,让学生思有源头,想有依据。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思维受到锻炼,在学生的想象、练说中词语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态。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借词去想象、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并迸溅出了创新的智慧火花。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笔者设置“自读——读出感情”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品析课文,然后通过“写读——读出想象”环节安排学生们仿照课文进行创作,下面是教学片段(经过修改整理):在多媒体范读后,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

师:我们在读这首诗时,就应该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读?

生1:远远的街灯明了……

师:你读得不错,请问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1:因为这一节写的是晚上,比较静,要读得慢一些,轻一些。“明了”、“闪着”、“现了”、“点着”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些动词都很准确。

师:你的分析很好。明星是渐渐出现的,用“现了”、“闪着”,街灯是人们点的,用“明了”、“点着”,多么准确。

生2:我想缥缈的空中……

师:你语气读得很轻柔,请问为什么这么读?

生2:这一段要读得温柔,如果读得不温柔就不能表现出“缥缈”的感觉。

师:你觉得哪两个词要重读?

生2:定然。因为这个词强调了街市的珍奇。

生3:我想他们此刻……前面要读得慢一些,因为是“闲游”,后面可以轻快一些,表现他们高兴。“朵”字要重读,因为我觉得很美。

师:你注意到了这个“朵”字,真厉害,“朵”字为什么用得美?

生3:不知道,我就是感觉。

生4:“朵”字让人想到了花,就觉得美了。

师:是啊,那流星就像花儿一样,就觉得美了。美的诗歌,美的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借助自己想象的翅膀,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自己的追求,我们大家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愿望,下面让我们以“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为开头,结合自己的梦想,展开想象,续写一节诗。

(学生开始创作)

生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快乐的天堂,那快乐无忧的生活,定没有考试的烦恼。

师:你的作品说出了你的心声,不错。

生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丰富的书房,我想阅读的书籍,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尽情欣赏。

生3: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舒服的床铺,那柔软的白云被子,定能让我睡个饱!(学生大笑起来)

三、强化感受、情动辞发

叶圣陶老先生说: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要使学生读文读出味,品词品出味,就让学生揣摩、品味,进而入情、入境、入理。通过感知词语的意思、品味词语的情味,激起了学生学习词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从语言文字中披金淘沙、汲取营养。在学生的品赏中词语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态,教师引导学生借词去想象、体验,既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能获得语言的发展。比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中,笔者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就是一个盲孩子,你的眼前,是一片永无止境、犹坠深渊的黑暗,你没有游戏,没有连环画,没有动画片,甚至没有小伙伴……后来,你看见了一个淡淡的光点,光点逐渐变亮变大,变成了小米粒那么大,最后,你看见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好了,同学们,睁开眼睛,这个时候你们心里是什么感受?(下面就是经过整理修改的教学片段)

生(杂):惊喜!兴奋!

师:此时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生1:我要感谢的人是影子。

生2;我觉得应该感谢萤火虫。

师:好的,同学们,到底应该感谢谁呢?让我们把自己当成盲孩子,再次认真地读课文,找找你最想感谢谁,并说说为什么,一定要有理有据。

(学生认真读书,有不少学生已经开始举手了。)

师:你们最想感谢谁呢?为什么?

生1:我最想感谢影子,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从“那声音很好听,也很和气”看出他是个内心善良的人,从影子说的话“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离不弃的忠诚的好朋友。

生2:我也想感谢影子,影子让盲孩子从此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人。文章的第18段,“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叫……”影子带着盲孩子去了很多好玩很漂亮的地方,盲孩子一定很高兴,特别是“哞哞”、“咩咩”、“潺潺”这几个叠词,让人仿佛感受到了盲孩子快乐的跳跃的心情。

生3:我想酬谢萤火虫。是萤火虫让“我”重见光明的。第45段写到“我”看到的光就是来自萤火虫的。

生4:你说的是一只萤火虫,我想感谢一群萤火虫。在暴风骤雨的黑暗世界里,是一群萤火虫的亮光,犹如一盏美丽的灯,照亮了盲孩子的黑暗世界,让他看见了光明。这里的比喻用得特别好,把无数萤火虫的光,比作了一盏美丽明亮的灯,意思是说,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大家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生5:还应该感谢月亮和太阳,文章后面写到“这世间所有的光亮一齐照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所有会发光的物体一齐来帮忙。

生6:我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盲孩子他自己。刚才大家说的是外界的帮助,其实让盲孩子看见光明的,应该是他对光明执著的追求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大家看第43段,“情不自禁”、“仔仔细细”、“多么希望”写出了他对光明的极度渴求,“挨近”和“不停眨巴”这些动作描写也写出了他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生7:我也觉得应该感谢的是盲孩子自己。大家看第5段“他还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也很喜欢。”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什么也看不见,但是生活在他心中依旧是美好的,正是源于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他才有对光明执著的追求,正是因为有梦想,才有成功。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真是太好了,那么,你觉得是什么让盲孩子看见了光明?

生1:是友谊。

生2:是外界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

生3:是爱,别人对他的爱和他对自己的爱。

生4:是对自己的梦想执著追求的信念。

生5:我们在爱别人的同时也要爱自己,只有珍爱自己,才能激发自己的潜力,迈向成功。

生6:我们要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弱者,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收获着幸福。

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师:这是一篇童话,你们相信人间有这样的奇迹吗?

(学生沉默片刻,一学生发言。)

生1:我相信有这样的奇迹。海伦很小的时候被病魔夺去了听力和视力,不久又丧失了语言功能,但是她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学会了5门语言并写了好多书,这难道不是爱心铸就的奇迹吗?

生2:霍金就是一个奇迹,残疾的他,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3: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不也是这样的人吗?

生4: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从新闻中看到,在一位被挖出来的已经死去多时的母亲的怀里,她的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居然还活着,随身的手机上写着: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一定记住,妈妈爱你。就是这位母亲用自己娇弱的身躯和伟大的母爱,奇迹般地换来了孩子的生命。

师:亲爱的同学们,当别人身处困境,孤立无援时,你是否愿意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为他点亮一盏光明的心灯?当别人遭遇挫折,急需帮助时,你是否愿意像影子一样,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他送去一个温暖的拥抱?当你的人生经历磨难,踯躅彷徨时,你是否会像盲孩子那样,憧憬光明,自强不息?让我们一起将爱的心灯点燃吧,照亮别人,温暖自己。让爱汇聚成滔滔的江流,充盈这个光明的世界!

四、精心设疑、激活思维

根据新课标所言,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文本,在释疑中让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在触动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冰心的诗《纸船》时,笔者首行抛出第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用纸折叠成小船抛进海里?

生1:因为冰心离开家出国去留学,很想念她的母亲。

师:想念她的母亲就要叠纸船吗?

生2:她想让纸船漂到母亲的身边去,这样,她母亲看到纸船就知道了。

师:说得好。那么诗人叠纸船时,情态、心境、感情怎样?用诗中的语句回答。

生3:感情是“爱和悲哀”,情态是“不灰心”,心境我说不上来。

生4:情态是神情态度,应该是“含着泪”,心境是“不灰心”。

师:不错。那么海浪滔滔,诗人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折叠着”?

生5: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话,也没处寄信,她只能用这个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念。

师:不错。那么,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生6: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她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师: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7:“爱和悲哀”的感情。

师:爱母亲好理解,“悲哀”是为什么?

生8:“悲哀”是因为思念母亲。

师:所以准确地说此句抒发了对母亲的爱和思念之情。本文用“纸船”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生9:作者用折纸船来寄托对母亲的爱和思念,用“纸船”作题目符合这首诗的内容。

师:那用“对母亲的爱和思念”作题目不是更能突出中心吗?

生10:“纸船”更新颖别致。

生11:“纸船”这个题目很形象。

生12:“对母亲的爱和思念”这个题目太直白了,“纸船”更含蓄,更有诗的味道。

师:说得太好了。那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对母亲的爱呢?

生(杂):伞,蝴蝶,小路,背影,树,千纸鹤,烛光,小棉袄……

师:那好,现在我们就来写一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学生思维被激发,很快写了起来。)

生1:《蝴蝶》——当妈妈为我操劳时,我会变成一只白色的蝴蝶,轻轻飞舞,落在她的身上、肩上,当她休息时,我会围着她,给她跳好看的舞蹈。

生2:《伞》——妈妈,我多么想天天在你身边,雨季来临我为你遮雨,烈日当头我为你遮阳,你可知道妈妈,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生3:《小棉袄》——我是妈妈的小棉袄,永久的小棉袄,当她冷的时候,我会给她带来温暖。

生4:《春雨》——春雨亮晶晶,那是妈妈充满希望的眼睛;春雨下不停,那是妈妈对我的一声声叮咛;春雨甜滋滋,那是妈妈在滋润我幼小的心灵。

生5:《我愿》——春天,我愿是一朵无名的小花,给妈妈送去缕缕的芳香;夏天,我愿是一片遮天盖地的绿荫,为妈妈挡住那暴烈的骄阳;秋天,我愿是一辆运送硕果的大车,为妈妈满载收获的希望;冬天,我愿是一支小小的火柴,为妈妈送去阵阵温暖。

生6:《妈妈的手》——妈妈的手不漂亮,皮肤黑黑的,骨节还很大,但我爱妈妈的手,我经常会捧起它,把自己的脸放在那粗糙的手掌上。

……

五、求异理解、变通思维

求异,就是对同一问题寻求多种不同的答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这就使学生的思维在求异中达到了变通,又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如教《社戏》这一课时,讲到“归途偷豆”部分时,笔者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文中这群小鬼在看戏回来时,因为肚子饿了就去偷人家的罗汉豆这件事好不好?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反对,有的赞成,看到这种情景,知道学生对文中“偷豆”这件事是有看法的。笔者于是把他们分成甲、乙两方,让他们讨论。学生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想尽快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听着学生发言:

甲方:我认为鲁迅和小伙伴们“偷豆”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乙方:不能这么说,小伙伴们偷豆是为了款待迅哥儿,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况且大家看戏回来,夜深了,肚子也饿了。

甲方:照这样说,为了待客就可以偷东西吗?

乙方:要看偷谁家的东西。看,文中阿发说的一句:“偷我家的吧,我家的大得多。”这个“偷”和别的偷不同。偷六一公公家的,是双喜的提议,怕的是偷阿发家的太多,阿发的娘会哭骂。

甲方:就算是偷自家的,这种做法也不对,因为没有问过父母。

乙方:我想父母也不会责怪他们,虽然双喜怕阿发娘知道要哭骂,可是后来没有发生阿发娘哭骂的事,可见平桥村的大人们也是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

乙方:对,后面写六一公公知道小伙伴们偷豆后,并不骂小伙伴们偷他的豆,只是责怪小伙伴们不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

师:你分析得不错。刚才乙方同学说“偷我家的吧”,这个“偷”和别的偷不同。那么,从“偷豆”这件事可以看出什么?

生1:我看出了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生2:我看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

生3:我看出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质朴的天性。

生4:我看出了平桥村就是一片淳朴的乐土。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正是平桥村那一批淳朴无私、对孩子充满关爱之心的父亲和母亲,才使得平桥村充满快乐的空气,也正是因为他们,使得平桥村自然淳朴的民风得以延续。在小伙伴陪“我”去放牛时,在小伙伴陪“我”去钓虾时,在小伙伴历经周折陪“我”去看戏时,在小伙伴以无私的童心陪“我”吃罗汉豆时,我们似乎可以看见平桥村这些可爱孩子背后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父亲母亲。尽管他们“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但他们给了孩子们最质朴的教育和最无私的爱。因为爱,他们为孩子营造了温馨的天空;因为爱,他们提供给孩子自由的空气;因为爱,他们可以原谅孩子们“践踏”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个“偷”字,偷出了童趣,偷出了快乐,偷出了水乡人的淳朴善良热情无私啊!

不论上什么课,都要上出“味儿”来,有味道的课学生才愿意听。因为语文课本有语言文字的特殊优势,所以语文课理应上出“语文味”儿来。语文课的“味儿”在于语言文字本身折射出的信息,也在于老师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更在于老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去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这就要求教师能真正打开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双翼,并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飞扬。

(唐立江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学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