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诗歌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

  • 投稿二哥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76次
  • 评分4
  • 61
  • 0

孙旭东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光辉灿烂,而诗歌教学也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了审美的快感。诗歌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智慧。然而,当今高中语文对诗歌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就平常课来说,一般就是先翻译诗歌,接着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诗歌当成文言文来教。有些教师更是急功近利,直接将译文、手法、情感等内容用投影仪直接显示在黑板上,学生当成背诵材料全部背下来。从考试分数上看,这种手法貌似很有效。然而诗歌的美感、诗歌的意蕴早已荡然无存。公开课则大多重视诵读,老师抛弃了各种手法,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感、主旨。追求“热闹”、“好看”。在个人读、教师指导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基础之上,有能力的教师再范读之后,课堂也推向了高潮。可是当热闹冷却、繁华落尽之后,反思本课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呢?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

二、学生写作现状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作文的分值不断提高。许多语文老师都认为“得作文者得天下”,语文的“半壁江山”一倒则全盘皆输。可实际情况是,如今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低,学生害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黔驴技穷,翻来各种作文书,东拼一句,西凑一句,凑足800字则满心欢喜。可文章读来是味同嚼蜡:写记叙文则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不是把他人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就是爷爷奶奶广场舞,不论什么题目,他写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议论文所举事例不是李白、杜甫就是屈原、韩信。空话连篇,毫无深度可言,更无技法可谈。当今高考偏重考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个人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应该有机结合,所以在阅读鉴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具体操作

(一)细致观察,发现美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总是为没有素材发愁。其实在诗歌的国度里有很多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雨后山间清幽静谧的美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是庐山瀑布奇伟壮丽的美景,这些都是风景美。而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是元日人们辞旧岁,迎新年的场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则是写苏轼在中秋佳节对着明月许下的美好祝愿,这些都是风俗美。孟郊的“谁言寸草,报得三春晖”写出了母亲对游子深沉的爱,作为儿子真的无法报答这种无私的母爱;“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是白居易希望人怀有恻隐之心,慈悲为怀,这些都是人性美。江山如此多娇,实际上这些美都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其实,美无处不在,当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悟时还愁文章没有好的素材吗?还用得着七拼八凑地写文章?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生活犹源泉,文章犹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会诱发你创作的灵感,生活中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情相助、父母的无私奉献,哪怕是陌生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你创作的源泉。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深情的祝福是否会让你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一个新闻、一句诗句同样也能让你产生共鸣。把这些作为文章的素材,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下笔有神了。所以在诗歌教学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问学生,你们见到过这样的美景吗?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这美景描绘出来吗?你生活中还就见过哪些美景?你能把这些美景灵活运用到你的作文中吗?鉴赏风俗美和人性美的诗歌也这样操作。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作为文章一大亮点从而为文章增分。

(二)训练思维,挖掘美

学生的作文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低幼化,思维不够成熟,不能够深入挖掘。其实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方面的训练。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教师在诗歌教学时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思想更趋成熟。在讲解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笔者特意将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一起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针对项羽“乌江自刎”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碰撞,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思维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分析更有广度和深度,这不失为解决作文低幼化问题的好方法。

(三)巧思妙想,布局美

作文的谋篇布局也是一个关键,在诗歌的国度里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借鉴,比如李白的《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声衬情,言虽尽而离别之情却未尽。王勃的《滕王阁》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以景结情,以大自然的无穷无尽反衬人生的短暂,这些作为文章的结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信作文的等级也会有所提高。而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教会学生写作中不能平铺直叙,这里运用倒叙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又让我们体会到游子漂泊的艰辛,更能感受到作者作为长辈对他的怜惜之情。其实在写作时也不妨尝试这样做,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使行文富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美感,掌握好诗歌谋篇布局的方法,在写作中,把古人写作的方法灵活运用,做到巧思妙想,收放自如,作文一定能够出彩。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更加突出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单一教学,应该灵活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学会举一反三;真正做到教学合一,学以致用。

(孙旭东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语文组 22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