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学的本性与逻辑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72次
  • 评分4
  • 22
  • 0

于 婧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一体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学有其自身的本性与逻辑,要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就要弄懂教学的本性与逻辑,这样的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一、教学的本性

教育就是把动物的人育为精神的人,将动物的人培养塑造成有文化的人。[1]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境界不断得到提高,生命不断延续的过程,这正是教学的本性。对这一本性进行细化即是发展性、差异性、全面性。

(一)发展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肩负着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重任。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以语文教学为例,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鉴赏”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主动感受作者的情怀,在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里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

人的发展既是横向的,又是纵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教育要促进人的创新发展。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是一个解放束缚,回归自由的过程。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保持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真理与谬误的较量中,让学生收获知识,增长经验。创新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运用方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3]

(二)差异性

由于大班教学的弊端和教学的时间限制,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常常被一些教师忽略。在古代,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其根据在于人是有差别的个体,每个人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各有不同。因此,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

就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来说,教师首先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思维特点;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优势领域自由地发展;最后,教师要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全面性

教学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发展。杜威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4]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开始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知识习得的全面性,让学生把握知识的全貌,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的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程序的完整性。

二、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就是教学应该遵循的规律,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规律。具体来说,教学要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逻辑。

(一)由易到难

学习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的重组与加工离不开头脑中原有知识的沉淀和积累。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较难知识的处理需要调动浅易知识来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来施教。从纵向来看,每个学段、学期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从横向来看,每个单元及每篇文章的知识有难易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顺序,讲求逻辑,使教学活动的进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由浅入深

教学要体现梯度性,教师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朱绍禹先生曾指出,“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要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5]阅读教学应建立从认知到审美、再到应用的教学模型。认知即对课文的字词、文意、结构脉络、主题等进行感知与理解;审美即读者对内容进行鉴赏、评价、感悟,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应用即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这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由点到面

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识有纵向的联系,体现在古今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又有横向的联系,体现在各个领域知识的融汇性。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要先从一个点切入,然后延长成一线,将相关知识连结在一起,追溯知识的演变,最后扩大成一个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

教学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活动,这些规律存在于其本性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一切规划和活动都要基于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都要遵循难易有序,由浅入深,连点成面的逻辑顺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注释:

[1]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4]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申卫平,熊斌芳.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层次目标试说[J].教学大参考,2006,(7):38-39.

(于 婧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