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引入《文化正午》资源,素材思维齐发展——小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 投稿张政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51次
  • 评分4
  • 68
  • 0

张国安 白菁

《文化正午》是央视综艺频道着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节目,栏目秉承引领主流价值观,用文化化人的宗旨。针对当前文艺评论中呈现出来的评论缺语、评论乱语,道德判断标准的模糊导致的价值导向错误以及大肆吹捧、放大、媚俗式报道等一系列不健康的现象,栏目着重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引领社会审美风尚,提高观众的鉴赏水平,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和树立媒体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即传统文化的当下性)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照《文化正午》栏目宗旨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内容不难发现,两者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是相连相通的。

笔者想,在当前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适当引入《文化正午》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积累社会文化素材,学习观点的提炼与事件的剖析,加强思辨能力,提升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能力。

一、积累鲜活的中外文化素材

《文化正午》栏目每次的“点击热事件”栏目搜索近期发生在中外的文化艺术界的大事进行展播。通过观看,高中生可以轻松获取最新的社会文化类素材,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素养,一方面积累相关素材。

如3月初几期的《文化正午》关注的是以下“热”事件:

3月4日:剧院——城市文化新支点,麦氏悬疑走向海外,人艺回信,霍比特人2期许续集的完美,《父母爱情》细节足够动人。

3月1日:《父母爱情》电视剧,流行文化的创造性,《纸牌屋》与《来自星星的你》凭啥走红,韩星更新换代快等。

从以上“热事件”点击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事件描述简洁,很适合高中生作为素材进行积累,鲜活、简便、易记。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正午》点击“热”事件很及时,搜索“热”事件很犀利,尤其注重当下反映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比如春晚以及元宵晚会上热门歌曲《时间去哪儿了》,《文化正午》用几天的时间来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搜索报刊杂志以及其他一些网络媒体中的相关评论,全面展示了这首歌在当下给民众的冲击以及反思——我们的亲情去哪儿了——直击民众心里那根脆弱而恒久的灵魂,探寻传统文化中的“亲情”观念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存在价值,通过直观的复现与锤炼,培养高中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二、学习独特的思辨角度与方法

如何能在高中生作文中既见出材料的鲜活与新颖,又见出思维的灵活与睿智,体现出新一代高中生追求个性发展的热望?笔者觉得引导学生多从《文化正午》中汲取营养,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方法学习

首先,《文化正午》点击“热事件”,注重事件的简洁描述,即以极节省的笔墨对事件做一概括,重点突出,几乎就是议论文某一个片段的材料应用。

央视《中国好歌曲》的出现引发思考:好歌都去哪儿了?

《文化正午》引《人民日报》文章《好歌都去哪儿了》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很经典也很简练:

歌曲创作是个老问题,好歌不多,流传起来的好歌就更少,尽管近些年征歌活动接二连三,但每次征集的结果都是数量巨大、质量欠缺,无论如何推动,传播范围依然有限。现在,通过“中国好歌曲”这样的形式,一些佳作猛然走红,霍尊演唱的《卷珠帘》还登上了马年春晚,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是不是歌曲创作与传播机制出了问题。

有事件,有细节,语言简洁,与文后观点的提出与阐发关系紧密,值得关注。

其次,针对“热事件”搜索独特观点,从不同的评论中获取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

再看2月25日“热事件”——“家风”

本期节目中是采访一个个鲜活的民众,有普通市民、作家王蒙、以及小朋友,从他们的不同回答中能够看出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强盛,尤其是最后的那个七岁小男孩的话更发人深省:身为一个男人,怎么能被这点困难吓倒呢?最后编者以《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作结,收束栏目。

整个节目新颖独特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家风”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意义和价值所在,角度多元,观点犀利,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观点提炼和材料的深度剖析,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内容与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老规矩”联系紧密。

可围绕《文化正午》“点击热事件,搜索锐观点”栏目,设计作文指导课,学习事件的概括、角度的选取、观点的提炼以及如何更好地围绕观点剖析事件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可以进行小片段写作,也可以进行事件的概括训练,还可以围绕“热”事件,写点读后感以及大作文等。总之形式很灵活,就看我们能不能想得到,并付诸实施。

(二)学有所成

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在整合《文化正午》写作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把它和周记写作结合起来,每周指导学生观看至少三次《文化正午》,至少写一篇相关的“时事述评”类周记,并逐渐使这种形式常态化。

周记范例(节选):

《当哈韩遇到反韩》

作为反韩者,大多对韩剧的印象还停留在早期作品上,认为韩剧画面唯美但虚假,剧情虐心却狗血,桥段单一而重复,因此更是无法理解为何会有人对这种裹脚布般又臭又长的肥皂剧走火入魔。于是他们反感,他们愤怒,他们将这些情绪尽数宣泄,不顾及他人感受。可是,这种偏激的反韩者,与他们口中的“哈韩脑残粉”又有何区别?其实,韩剧在这些年里一直经历着变化和重生,在题材上也有了不少拓展。反韩者不应只关注过期的消息,也应该看到韩剧求新求变的积极态度和认真敬业的拍摄精神。对于外来文化,人们更应该做的,不是排斥与批判,而是接纳与学习。

文章注重理性思辨,从正反两个角度客观公正地提出自身对“韩流”的看法,不乏真知灼见。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强调的那样,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深入剖析事件,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可从每天的《文化正午》中得到答案。

三、研究课引领,重视课堂使用效果

可以利用县级教研活动,开展《文化正午》示范课,为全县高中教师示范引导该类课的教学。可以从材料的表述到立意角度的选取再到议论文的构思,向教师展示课堂上《文化正午》资源使用的基本程序和套路,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考借鉴。

示范课一教学设计简案:

围绕议论观点,规范表述事例——高一写作教学和《文化正午》资源整合

教学目标:通过视听、读写、互评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围绕议论观点概括事实的方法来规范表达事实论据,初步掌握自主评价和学友评价的过程,培养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剖析文化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运用围绕议论观点概括事实的方法来规范表达事实论据,初步掌握自主评价和学友评价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围绕议论观点概括事实的方法来规范表达事实论据

教学方法:1.阅读感知法2.自主评价法3.视听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概括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概括事实的基本要求:

围绕观点,简洁明确整体概括与具体细节描写相结合渗入主观感情、表达态度倾向、自信观点正确。

二、明确学习目标:

熟悉本课学习内容:

运用围绕议论观点概括事实的方法来规范表达事实论据,体会自主评价和学友评价的过程,培养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剖析文化现象的兴趣。

三、组织观看《文化正午》2013年5月20日节目节选内容

要求边看边记录:

(一)记录事件要素关键词

(二)简要概括记录细节描写关键点

(三)学友交流分享记录

四、组织片段表达练习(不少于100字,不多于200字)

(《文化正午》片段)

(一)此议论片段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

(二)事件插入哪里更好证明观点?

(三)运用围绕议论观点概括事实的方法来规范表达事实论据。

(四)自主评价写作片段,学友交流。

要求:

1.自主评价:先读片段,点评自己写的片段。

2.学友评价: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组织学生自主概括学习收获。

六、教师小结及课后作业。

课例围绕《文化正午》做文章,从观看《文化正午》节目中学习如何依据观点搜集素材、提炼素材和表述素材到如何围绕材料审题立意,确立观点,一步步引导教师认识《文化正午》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引领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利用《文化正午》资源服务于语文写作教学,是有一定的实效的。

总之,《文化正午》突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性,既勾连传统,又融合世界,是一档多元文化的丰盛大餐,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去加以合理利用。

(张国安北京市延庆县教科研中心102100白菁北京市延庆县第六中学1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