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习 崔玉波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已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全校选修的通识课。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以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普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通识课程。它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以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保持持续的热情?如何掌握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如何真正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文学的理解及鉴赏能力?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改革。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对象的困境
在整个社会日趋功利化及集体浮躁的环境下,也迫使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文学涉及面较之以前更广,就产生了这门课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识不足,导致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思想性更为重要,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把现当代文学作为思想性的形象传授给学生。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则从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变成干枯的数学解析题。因此,由于教师本身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千差万别。
同时,教师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教学之余,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申请各级项目和基金,撰写论文和著作进行发表,导致现在很多高校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正像王晓明先生已经质问过的那样:“你们都是大学教师,几乎每周都要在课堂上讲授20世纪中国文学,倘若不是仅仅出于谋生的需要,你们为什么有兴趣讲这门课?又为什么每日孜孜、费心劳神去作这方面的研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 [1]因此,教师自身对文学的热爱,对于讲授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至关重要,而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研究中国文学的出路也同样不可忽视。目前,讲授者本身面临着艰难的困境。
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由于高考的压力,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一些名篇名著,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文学功底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也知之甚少。考入大学的学生还要承受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努力考取就业中能加分的各种证书,比如有关英语、计算机等证书,或者选修更加具有实用性的各种课程,更是难于集中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学生们看来,中文专业在社会、特别是在就业中的用处不大,当然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内的各种文学课更是如此。作为通识课,即使学生选修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也是抱着各种目的,可能是自身对文学有些兴趣,也可能是觉得文学课容易获得学分,又或许是其他课程无法选择,不得已选择中国现当文学课等等。总之,出自对文学本身真正热爱而来学习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将课堂组织好自然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社会的现实情况,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一定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学,而且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使之爱上文学,自觉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是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和身处的困境。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困境
近些年,由于教育理念的一些变化,公共课和通识课不断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空间随之变小。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的限制,某些教学活动甚至难以展开。如延边大学科技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每周只有两课时,而每个学期只有十六周的教学时间。加之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使用汉语的机会就很有限,更不用提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谓是困难重重。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全部内容,完全以文学的发展、思潮、运动等作为教学重点教授给学生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是不合理的。而文学鉴赏活动的展开,应该基于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十分了解的基础上。可是在教学中,若单纯地选择文学史作为教学内容,又必然会使学生对某一时期的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但涉及某一具体作品,或者是作品中某一典型人物形象时,会不知所云。
目前高校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多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者钱理群等人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教材的学术性深浅不一,在选择教材时,应当在课时合适的范围内,注重教材的普及性及权威性,同时兼顾选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因此,如按照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讲起,附加作家作品、思潮、文学运动等,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陷入教学困境。
此外,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基本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方法。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满堂灌,学生们则生硬地听记笔记,考试则依靠死记硬背。在学生严重缺乏主动性的环境下,学生被动听的方法让原本美好的审美过程变成了简单的知识接受,而学生对于作家、作品及一些文学现象的理解及鉴赏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即使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讨论的方式,限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对某些问题的讨论难于深入开展下去,使得教学过程很难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们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可行之路。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对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应当确立在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细读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相应的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我们可做以下一些教学改革:
(一)注重理论,平衡文学史与文学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首先要以知识性作基础。“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什么”上达成的共识。[2]但是我们在分析作品的同时必须以文学史为依托,不能将文学作品孤立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采取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以作家及其作品或者文学流派为重点,用历史来进行梳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重要作家作品有了清晰的了解后,自然可以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运动连接起来,对脉络产生一个大致的印象,获得对“史”的基本认识。
不仅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除了让学生知晓文学知识、文学现象,教师还应当让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对于学生独立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评价各种文学现象的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充分吸收大量的西方新潮文论,研究新课题、新方法,大胆地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介绍新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找到新的角度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应注重平衡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关系。陈思和教授曾经指出: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约类似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就像夜幕降临,星星闪烁。当我们在讨论文学史的时候,就不能不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样一批类似“星”的文学名著上。换句话说,离开了文学名著,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文学史。[3]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现当代文学课讲成文化史课,也不可将它讲成单纯的理论课。要注重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去,进行文本细读,对名篇名作进行反复的品读和回味,和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作家在作品中展现的无穷魅力,亲自完成文学鉴赏的全过程。当然,大量的作品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介绍经典作家作品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每次上课前,可以为学生留必读书目,少部分可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深入研究;还可以给学生留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篇目的读书笔记;还可在考试中设置考试题,让学生联系作品,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完成题目。当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不能要求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应当鼓励学生首先走进作品,开展阅读,以感受和阅读经验为主。
(二)打破常规,使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的过程。近几年,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使用率的普及,如果教师单纯地满堂灌,学生看手机、玩手机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因此,要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必须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品产生互动。
此外,文艺鉴赏的主体,是指文艺鉴赏活动中的读者、听众或观众。读者、听众或观众在文艺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要完成整个文艺鉴赏活动,必然要发挥文艺鉴赏主体的能动性。在中国现当文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理所应当学生成为了文艺鉴赏的主体,所以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记笔记,对于提高文艺鉴赏能力的帮助是少之又少。
为此,可以采取发表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首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指定篇目,学生在阅读后对作品产生兴趣,不同组别选择感兴趣的相应篇目。接下来,小组成员在指定的范围内分工,比如从作家、写作背景、作品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方面,分别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各小组集体发表,选出决胜组。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为了胜出,在准备的过程中,其他组员如有不足之处,可以相互讨论、弥补,形成最后一致的观点。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一章的教学,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研读后,查阅了相关资料,认真准备。学生从老舍的生平开始讲起,将小组的发表重点放在了祥子和虎妞的人物形象上,并将小福子和虎妞进行对比,探讨了人物悲剧发生的原因,最后还联系自身,谈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学生在准备发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后,将小组最终观点呈现给同学和老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也真正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成为文学鉴赏的主体。
(三)灵活机变,建立合理课程评价体系
以往高校对教师教学的完成评定,仅为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数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大部分也仅仅依靠一张考试卷。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就成为一个较为狭隘、封闭的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课程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自然无法体现。
因此,教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及高校对于教师教学完成的评价应当灵活一些。在教学方面,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知识的传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自主阅读名家名作、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畅游在作家作品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做出相应的思考、发现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撰写论文;开展各类文学相关活动,朗诵比赛、戏剧排演或者进行文学创作等等。
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可跳出传统的套路,将课外活动纳入到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来。如对学生课外学习成果的检查,可以以发表的形式检查和评价,即除了正常的考试成绩外,学生上课的发表讨论、课外作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等等,都在学生最后考试成绩中有所体现,而且应当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这样使学生对课程重视起来,分配一定的课余时间完成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在实践中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有限的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即使在课程结束后,也很有可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保持持续的关注,而非“一锤子买卖”。
如今,我们迫切需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做出改革。通过改革,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充满活力和新的生命力,教育工作者通过努力和探索,找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发展的适合之路,将文学与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让这门课程越来越有吸引力。总之,通过改革,我们期盼越来越多的学生真真正正地爱上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觉地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将文学的血液渗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丁明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王晓习 崔玉波 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