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开设大学文学公选课的几点体会

  • 投稿林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56次
  • 评分4
  • 35
  • 0

大学文学教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必要的,在当下过于功利化的时代更是必须,因为文学关乎人的灵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再往大一点说,文学教育事关民族精神。但是,“在这个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危机: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危机。”[1]所以文学教育在大学教学中必须得到凸显,而且,教学中人文精神、文学的人学内涵是核心,这也是针对文学教育现状所开出的药方。即便在专业课中,“非常遗憾的是,受到当今世俗化社会实用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的强势殖民、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当前中国大学过度的行政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文学教育存在着彻底的去人学化倾向,知识主义、技术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黑雾笼罩一切。”[2]因此,文学教学务必祛除纯粹的科学化、工具化教学理念,一定要坚持教育的核心是人。

近年来,除了承担专业课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外,笔者还开设了全校公共选修课如《张爱玲研究》《中国当代热点小说与影视》等。在教学中,笔者秉持文学育人理念,又结合时代要求,总体而言笔者所开设的文学选修课深受学生喜爱。下文以公选课为例,浅谈文学教学的几点经验。

首先,精选文学作品是关键。第一个原则是,一定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文本。所谓适合,绝对不是迎合,而是择取的文本有助于提升学生素养、完善学生人格、促使学生思考人生、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譬如,在《中国当代热点小说与影视》中,笔者选择的小说有《受戒》《人生》《棋王》《活着》《长恨歌》《红高粱》等。以上每一个小说在当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就现在看来仍是优秀小说,这是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主要的还在于,这些小说都能对学生当下或未来的生活起一定的作用。它们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共鸣,推动学生思索人生问题。《受戒》以美好的人性、纯粹的爱情、自由自在的生活构成纯美的艺术境界,学生在审赏之余不免追问自己的爱情。当下消费主义盛行,《受戒》对爱情的叙述无疑能对学生的情感生活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人生》里高家林的命运起伏、人生不公平、爱情选择等都是学生关注的话题,这对他们正确认识人生波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棋王》中王一生的人格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动荡不定的时代,王一生逍遥于外、执着于棋、舍命拼搏的精神,既传递了中国正价值,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值得他们效仿。《活着》是一篇很朴实的小说,福贵的生活状态就是普通中国人的状态,活着的意义无他,就是活着;《活着》带来的人生启示是,一方面,福贵的价值在于他展示了中国人坚韧、顽强的生存意志;另一方面,福贵的苟活也导引学生思考人怎样才能活得有尊严。第二个原则是,选择作家的代表作,注重文学性,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上述几篇小说很优秀,在作家的创作历程中都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在学习之后多数学生认为受益匪浅。再如在《张爱玲研究》中,《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等都是张爱玲的代表作,由于影视的推广,它们在学生当中知名度很高,重点解读这几篇小说能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第三个原则是,尽量选择中短篇小说,避免长篇。当今是网络时代、图像时代、消费时代,文字阅读并不受学生喜爱,学生很难对长篇小说有阅读兴趣。短篇小说的优势是,两节课内教师基本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也有阅读的耐心与愿望。总之,文学选修课程中教学材料的选择务必要以学生为中心,紧扣文学的人学内核,毕竟文学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引导大学生从青春、生命、爱情、人性、性别、现实等多个侧面去思考、认识、感悟人生,从而发挥其独有的育人效果。”[3]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文学人学的目标,首先应突出文学作品感性的动人力量。由于教学中面对的对象是全校各专业学生,他们的文学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在务实的心理作用下,他们其实并不热爱文学,他们选修文学课的目的在于拿学分,所以,最贴近他们的办法在于以美动人。譬如,《人生》有一段话颇富有文学性,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特意以它为例赏析《人生》的文学美。“时光已经到了中午,但他的肚子也不觉得饿。河道离得很近,但水声听起来像是很远,潺潺地,像小提琴拉出来的声音一般好听。这时候,在他右侧的玉米地里,突然传来一阵女孩子悠扬的信天游歌声:‘上河里(哪个)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歌声甜美而嘹亮,只是缺乏训练,带有一点野味。他仔细听了一下,声音像是刘立本家的巧珍。”高家林的民办老师被人挤占后回村劳动,刘巧珍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她经常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一天中午,高家林劳动后在河边休息,她出场了,这种安排颇为精巧。一是场地在河边,有潺潺水声,像有人在拉小提琴,这就好比观戏,流水声是伴奏曲,主角唱着陕北民歌现身。“歌声甜美而嘹亮”表明她资质好,“缺乏训练”、“带点野味”暗示她不曾上学、性格泼辣等。对这段话审美分析的效果良好,因为在后来的作业中有不少学生也专门谈论了它的文学性。再就是,对小说里人物命运、活法的揭示也是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马上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所以,人物的悲欢离合最能震撼学生。在《中国当代热点小说与影视》中,笔者详细解读了高家林、徐福贵、王一生、王琦瑶等人物;在《张爱玲研究》中,重点读解的人物是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聂传庆等,他们的人生起伏、情感波折、甚至举手投足等都会拨动学生的神经。当然,文学教学课一定要上升到育人的高度,文学除了感染人,还要提升人;所以,适当的理性剖析还是必要的。譬如,《活着》里的福贵,他的苟活是中国人活得坚韧、顽强、乐观的体现,如何引导当下的大学生理性地看待福贵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方面,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值得讴歌,另一方面,福贵的随波逐流、默默无闻的苟活却也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处于低下的层次,应该受到批判。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就指出,人不能苟活,而是应该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这句话直抵《活着》的内核,它对国民性的挖掘深刻、剖析犀利,在赞美中有批评、在微笑中见泪光,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因此,福贵的“活着”看似凡俗,其实蕴含有中华民族的生存哲学,剔除其糟粕、移植现代精神也是文学育人的一部分。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适当结合影视颇为必要。在中国知网上以“图像时代的文学教学”为主题搜索有文章79篇,以“图像时代的文学教育”为主题搜索有文章46篇,这充分反映了广大文学教师认识到影视在教学中不仅是辅助工具,甚至影视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有人指出:“教师利用名著影视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陌生感。消除文化之间的隔阂。恰当地使用这一资源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整体感受力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4]这种看法还只是将影视视为工具,有人则认为:“今天的文学已是广义的文学,是文化意义上的文学。广告、MTV、影视、新闻、时尚等都可引入文本的范畴,成为文学教育的对象。文学观念的变化使我们必须正视文学教育观念的变化。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关注‘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以关注流行歌曲、贺岁片、广告、娱乐新闻、博客空间等等。文学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重新认识图像、视觉载体等在文学教育方法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学教育和教学中,我们不能将视觉图像仅仅视为一种工具或手段,而应赋予其本体的意义。因为文学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载体均呈现视觉化倾向,那么图像、视觉的欣赏也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在文学教育中,我们要针对这种视觉性,有意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5]该文作者不仅在方法上求创新,而且在观念上也突破传统,他从大文学观的角度理解文学,所以,他主张影视在教学中有本体意义。如何处理影视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影视进入文学课堂确实受到学生欢迎,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文字阅读是一种压抑,而动态的影视刺激了他们的感官,影视的正面作用显而易见。

从文学教学效果看,文学并不会因为影视进课堂而边缘化。正如有人所言:“如果文学能恰当地利用图像,首先将会对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文学被图像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就暗含着大众化,从而有利于文学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6]选修课《张爱玲研究》一直有众多的受众,因为张爱玲的许多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学生因为先观看了影视再阅读张爱玲作品从而有选修该课程的愿望。在《当代热点小说与影视》,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课前未阅读小说,但是,他们在作业中反馈过来的信息表明,在影视的刺激与教师的讲解下,他们课后饶有兴味地阅读了原著,如《受戒》《棋王》《活着》等深受学生喜爱。所以,影视进入课堂,实际上起到为当下的文学教学杀开一条道路的作用,恰当地选用影视中的片段,在当今语境下是文学课堂走向成功的助力。

总之,大学文学教学的宗旨是文学育人,从而践行文学的人学价值。出于这一目的,教学应该直面视觉消费时代的学生,因时代、因人施教,从这个角度看,语图结合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在文学公共选修课里,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大多欠缺必要的文学修养,况且,在就业压力与实用主义心理作用下,他们也无意阅读与赏析文本。但从人的生活质量与人文素养来看,文学不能抛弃他们,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观看影视为契机,逐步引导他们阅读文本。接踵而至的问题是文本的选择与课堂上的细读了,前文对它们已有详述,不再赘论。

(本文系宁波大学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为:图像时代的文学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007—201322)

注释:

[1]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N].南方周末,2007,(05).

[2]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3]王宏民.论大学文学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4]尚景建.图像时代:是机遇,还是挑战[J].文教资料,2014,(01).

[5]金华.视觉时代的文学教育观念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5).

[6]陆涛.“语——图互文”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J].东方论坛,2010,(2).

(陈绪石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315212)